3. 臭氧总量减少直接导致:
A. 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小
B. 平流层气温降低
C. 酸雨区面积缩小
D. 地面辐射强度减弱
[解析]:
关联考点:臭氧层保护、臭氧层破坏这一环境问题。
旨在综合考察考生读图、析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从已知的9月份臭氧层分布的坐标图中,提取:臭氧层总量逐年减少;中高纬度减少幅度大;中纬度30~50左右,减少幅度较小;臭氧层总量最小值出现在极地地区且位置正逐渐北移;峰值出现位置也日趋北移。
(3)臭氧层减少的危害,分析典型环境问题的危害,立足于本质:大气的保护作用、大气的选择性吸收。
[答案]:C B
[区分度]:中
图3显示中国不同地区山地年降水量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读图3,回答第4、5。
2. 随年份的推移,臭氧总量:
A. 最大值所在位置南移
B. 随维度的增高而递减
C. 在高纬地区递减明显
D. 随大气CO2浓度而增
1.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比Ⅳ区高,主要因为Ⅰ区:
A. 夏季大气逆辐射强
B. 年平均气温比较高
C. 正午太阳高度角大
D. 天气晴朗且海拔高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区域定位,区域特征描述能力、对比分析能力。
依据图示经纬网,定位区域;
联系所学知识,对比分析区域特征。
关联考点:太阳辐射总量及其影响因素。
影响太阳辐射总量的因素众多:地形、气候(降水)、纬度(太阳高度角),图中两区域的辐射总量差异的关键在于地形和降水天数。
[答案]:D
[区分度]:低
臭氧层保护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环保议题之一。图2反映了9月份30°S-80°S平流层臭氧总量多年变化状况。
读图2,回答2、3题。
35.自1990年到2008年11月,中国共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22项,累计派出维和人员上万人次。2008年在海外执行维和任务的官兵有1900多人,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这充分表明
①中国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力量
②维和行动有利于实现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③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
④维和行动有利于扩大中国同联合国其他成员国的军事联系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在联合国中的作用。③不合题意。④说法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4大题,共160分。
3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国务院公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四条规定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由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人民政府,按照各该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从这里可以看出,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
①是该地方的最高权力机关
②可以依法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相关法规
③有权根据国务院的授权制定行政法规
④其自治权即立法和文化管理自治权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解析]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指人大和政府。材料中的政府并不是权力机关,故①错误。立法自治是地方人大的权力,材料没有体现。故选B。
33.在2009年3月十一届全国政协二次会议上,政协委员们就经济发张、民生保障、文化教育等建言献策,会议提案组共收到委员提案5571件。这说明
①人民政协是我国制定政策法律的重要机构
②人民政协建言献策是我国实现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
③提交议案是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根本途径
④提交议案是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重要形式
A.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①错误,政协不是国家机构。提交议案是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一个途径,但不是 “根本途径”,故③错误。
32.在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下列选项中,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基本原则的是
①各级代表大会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②在法律的制定上实行少数服从多数
③重大问题的决策由人大常委会负责 ④在贯彻执行上实行严格的责任制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①错误,只有县乡两级代表大会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其它都是间接选举产生。
31.胡杨树生长在中国西北浩瀚的沙漠中,它扎根深,抗干旱,迎风沙,耐盐碱,生命力极强。人们赞美它“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称其为“英雄树”,誉之为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精神象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①可以激发人昂扬的精神状态,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积极的反作用
②可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相对独立性
③可以调动人的精神能量,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特殊决定作用
④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③夸大了意识的作用,犯了唯心主义错误。④强调的是物质,与材料主旨不一致。
30.中国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做题为《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的演讲,指出:“我之所以强调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就是因为世界在变,中国也在变”。这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带来巨大发展的肯定,其中包含的深刻这里是
①认识对象在变化发展,不能囿于静止的观点而无视其变化
②认识对象的改变,必然引起人们认识的改变
③看问题观点的改变,是认识结论变化的前提和基础
④看问题观点的不同,会导致对客观事物判断的差异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②忽视了认识的相对独立性。③错误,认识结论变化的前提和基础是实践。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