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西方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一书中以下图表示公园600-1800年中国绘画的发展状况约每200年间出现一个高峰。处于该图第一个高峰期的著名画家是
A.顾恺之 B.吴道子 C.张择端 D.郑板桥
答案: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个高峰大约出现在唐朝,顾恺之是东晋画家,张择端是北宋画家,郑板桥是清朝画家。由此可知,只有吴道子符合题意。
考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中的书画的发展的内容,时间跨度大,并以新材料和图示的方式出现,设计新颖。
1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一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答案:C
解析:A项,是孔子的话,强调为政以德。B项是荀子的话,说的是:大凡兼并别国的君主有三种方法。C项是董仲舒向汉武帝的建议:我的愚见认为那些只要不在六艺之列的(《所谓“六艺”,就是过去读书人必备的六种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和孔子那一套儒家思想的学说,都不许其发展下去,不允许和儒家思想一起存在。D项是黄宗羲的话,强调要为万民服务
考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的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的过程,选取了儒家思想演变历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的言论作为选项,知识点较多。
12、下列四图反应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③④②① B.②④③① C.④③①② D. ①③②④
答案:A
解析:通过观察图,并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可知,①是元朝②是唐朝③是西周④ 是秦朝
考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各朝代在地方上实行的行政管理制度,跨度大,并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
11. A[考点]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解析]②④有误,②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不是改变社会性质,④应该为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故选A①③
11、我国农村改革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
①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
②生产方式变革社会性质的变化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④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 C[考点]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解析]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由题意可得C. ②③ 。①不符合题意④说法不准确。
10.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活动
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9. D[考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解析]中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取类比象”, “取类”就是抓住了矛盾的共性,“比象”是指在一般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题干的主旨考查的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回答10~11题
9.中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一是“取类”,把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集中起来,发现事物之间的相类性,“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二是“比象”,在对“类”有了认识之后,“因而伸之,触类而长之”。中医“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包含的哲理是
A.把握主要矛盾才能抓住问题关键 B.从整体着眼才能把握局部的性质
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依存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8. B[考点]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之间的关系[解析]本块内容是新教材刚刚修改的部分,①体现了要自强不息,③强调了“疑”的重要性,都与两个修养无关。②“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④“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教材中有原话。强调了两个修养的关系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