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72528  372536  372542  372546  372552  372554  372558  372564  372566  372572  372578  372582  372584  372588  372594  372596  372602  372606  372608  372612  372614  372618  372620  372622  372623  372624  372626  372627  372628  372630  372632  372636  372638  372642  372644  372648  372654  372656  372662  372666  372668  372672  372678  372684  372686  372692  372696  372698  372704  372708  372714  372722  447090 

1.浪漫主义的文学、绘画和音乐:

浪漫主义文学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人教版)浪漫主义画家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注重感情表现。他们很注重画面的完整和统一,却不拘泥于局部和细节的过分描绘和刻画。浪漫主义美术作品特别强调色彩的作用,使得画面丰富多彩、辉煌瑰丽。(人教版)浪漫主义音乐注重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的形式,以突出个人感受;音乐作品中弘扬民族特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乐派。(人教版)

试题详情

(三)从语言上看,应当重点加强抒情语言的锤炼。

   "速构作文"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语言造作,感情虚假。主要表现就是:⑴套用僵化固定的排比句式;⑵喊出声嘶力竭的口号标语;⑶塑造近似神明的英雄人物;⑷书写浅显无味的人生道理;⑸抒发脱离生活的虚伪情感。

   08年北京卷考的是材料作文"石块、沙子和水",其中一个关键词是"极限".我们来看这样一篇优秀的作文。

爱无极限

   父爱如山,母爱似海,山海掩映,才成就了我们今日的美好品性。山也巍峨,海也宽广,才引领了我们他日的不世之功。我们享受山海,依赖山海,却总是忽略山海,冷落山海。只是山海易逝,那时,就只有"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悲凉了。

   其实,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

   比如,阳光,总是在淫雨霏霏时,才想念阳光灿烂;

   比如,鲜花,总是在花残叶败时,才珍惜百花怒放;

   比如,父母之爱。

   多少人明白"子欲养而亲不待",却总是在冰凉的墓碑前,痛哭流涕,追悔感伤;或是大肆吹弄,锣鼓通天响,来祭祀天灵,极尽身后之能事。

   其确为在天之灵所企及也?答曰:非也。

   就像那个实验,先放石头,再放沙子和水,桶被盛得很满,然而倒过来呢?恐怕就不行了。正如我们心安理得地接受父母所给予的一切,忙于奔波自己的学业和生活,还以日后报答为托辞。于是直到某一天,再没有那双手为我们抚平衣褶,再没有那双眼为我们治疗心伤,再没有……

   我们痛苦,却已迷惘。

   失去的终究是永远失去了,再也无法挽回。

   李密自知忠孝两难全,于是以对祖母的孝敬热爱和对帝王的无限忠心写下了《陈情表》,终于感动君王,得以奉养祖母直至终年。李密是明智的,他没有因为想要建功立业而使自己落下终生遗憾。他的孝情被传为千古佳话。

   "三字经"中有云: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子香年幼时便知要孝敬父母,他的品质值得学习。

   他们回报了父母的爱,所以爱得以完美地演绎,得以淋漓地发挥,得以诠释出极限。

   在被父母的爱包围时,我们永远无法知道:为什么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妈妈总会下意识轻轻握住你的手?为什么电闪雷鸣把你惊醒,却总发现父母在你身边?为什么吃鱼时,最好的一块肉总会到你的碗中?无论工作上多么不顺,为什么他永远是淡淡一句没事?为什么他们给予了你那么多,却总是希望能给予你更多?

   一切的一切,都只因为爱。

   他们吝于表达,你听到的"讨厌"、"烦人"永远多于"爱".然而这一声爱,早被他融于万千举动,使得每个细节都溢出浓得化不开的爱,让你备感温暖,却没有察觉丝毫。

   当父亲出了车祸,躺在床上动弹不得,我才意识到我离不开爸爸,那一刻我感谢上苍,他把爸爸留给了我。当妈妈被查出有瘤,我的心撕扯般疼痛,我宁愿用我的一切去换妈妈的平安。我真心祈求上苍,给我一次机会,让我说出:"我爱你们,爸爸妈妈!"

   万幸的是,我的父母依然陪在我身边。而我至今没有说出那句话。太多的人没我这样幸运,他们没有这样的机会。所以我要放下自尊,放下羞涩,说:"我爱你们。"

   无论如何,我不想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这篇文章说实话也有速构的嫌疑,作者抓住了材料中"极限"二字,运用了上文介绍的"插空法",补足题目,变成了"爱无极限",其实和材料中石块、沙子和水所透射的哲理已经有一些距离了。但这篇文章好就好在感情真实,成功地避免了速构作文的各种典型弊病。

⑴本文并没有套用僵化固定的排比句式,而是采用了多变的句型,在整齐中加入不整齐的元素,使得语言错落有致。

   "比如,阳光,总是在淫雨霏霏时,才想念阳光灿烂;比如,鲜花,总是在花残叶败时,才珍惜百花怒放;比如,父母之爱。"前面两句排比整齐,但最后一句却话说一半便戛然而止,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又营造出了一种说话哽咽的感觉,余音绕梁,韵味悠长。

   ⑵本文并没有喊出声嘶力竭的口号标语,而是将及时孝养父母的观点融入在一种心平气和、娓娓道来的语言中。

   在说完父母对自己的种种关心和照顾之后,作者写道:"一切的一切,都只因为爱。"他没有将这句话写成口号式的呼喊,而是如此地平静,却又如此地掷地有声、震撼心灵。

   ⑶本文并没有塑造近似神明的英雄人物,而是以自己的父母为讴歌的对象,也没有将父母塑造成至高无上的形象,而是在平凡的生活中给予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

   作者写道:"他们吝于表达,你听到的'讨厌'、'烦人'永远多于'爱'.然而这一声爱,早被他融于万千举动,使得每个细节都溢出浓得化不开的爱,让你备感温暖,却没有察觉丝毫。"在作者的眼中,他的父母并没有成天把"爱"字挂在嘴边,也没有总是保持一副慈祥的面容。他和父母之间也会有矛盾,父母会对孩子不耐烦,会嫌孩子"讨厌"、"烦人",但却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用平凡却又深沉的爱敲打着作者的心灵。

   ⑷本文并没有书写浅显无味的人生道理,而是有自己深刻的思考。

   作者认为:"其实,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然后便将主题从感谢父母之爱转入要回报父母的决心。这就是让思考更进一层,多走一步。

   ⑸本文并没有抒发脱离生活的虚伪情感,而是紧扣生活中的平凡小事,表达了朴素却又温馨的真实情感。

   本文中有这样一段最值得我们学习:"在被父母的爱包围时,我们永远无法知道:为什么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妈妈总会下意识轻轻握住你的手?为什么电闪雷鸣把你惊醒,却总发现父母在你身边?为什么吃鱼时,最好的一块肉总会到你的碗中?无论工作上多么不顺,为什么他永远是淡淡一句没事?为什么他们给予了你那么多,却总是希望能给予你更多?"作者所写的这些事情都是平凡生活中最普通的瞬间,但却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那种刻骨铭心的情感。

   这也就提醒我们,高超的抒情文字应该是:⑴句式多样,错落有致的;⑵发自内心,出自肺腑的;⑶平易近人,贴近实际的;⑷思考深入,立意独特的;⑸源于生活,真实可信的。

   而与之相对应的方法就是:⑴排比变化,长短搭配;⑵抒情集中,简短有力;⑶褒贬结合,实事求是;⑷多想一层,多走一步;⑸远取诸古,近取诸今。

   《爱无极限》这篇作文是经过迁移主题才构思出来的,却没有速构之嫌,这就要归功于作者精湛的抒情技巧。我们平时也应当注意锤炼自己的抒情语言,用真实的情感打动读者,打动判卷老师。

   上文就是我们所要讲的作文构思方法,在介绍了四大技法之后又对这些技法做了一些总结,提出了一些注意事项。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积极地运用这些构思技巧,形成一种思维习惯,而不至于每次面对题目的时候都漫无思路,不知所措。

试题详情

(二)从内容上看,应当多积累、多使用新颖的作文材料。

   现在的考生们大多已经习惯了议论文或散文写作的模式,都会在复习备考的时候准备大量的作文素材,以应对考场上变幻莫测的题目。但近些年来,同学们在高考作文中频繁使用一些老套的材料,多为历史文化人物的事迹。考生拈出两到三个这样的事例,用模式化的语言描写一番,再套上浅显的分析议论,就可以应对大多数的作文话题了。因此,材料陈旧也就成为了"速构作文"的一大特点。据一些高考专家的不完全统计,在"速构作文"中,考生们所使用的历史名人材料,以屈原、陶渊明和苏轼为最多,堪称"速构作文"的"三巨头".其次还有庄子、项羽、司马迁、嵇康、王维、李白、杜甫、柳宗元、李商隐、陆游、李清照和曹雪芹等。其实,就算在满分和高分作文中,这种现象也是大量存在的。我将2003年至2007年的满分和高分作文做了一个不完全的统计,使用频率最高的历史人物依次为:苏轼、李白、项羽、司马迁、王昭君、屈原、陶渊明、诸葛亮、庄子、嵇康、李清照。普通考生中大量出现这样的情况,可以说是因"满分作文热"而引起的,是同学们对"满分作文"的盲目模仿造成的。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就应当积极开拓新的作文资源。我们国家的历史如此悠久,我们民族的先辈如此众多,难道还找不到更多合适的例子吗,难道还要成天跟在那几个历史人物的屁股后面吗?何况,同学们积累作文材料,为什么非要盯着那哪几个古人呢?现当代的知名人物,乃至现实生活中的英雄楷模,都可以成为我们笔下歌颂的对象。社会上的新风尚、新时尚、新气象也都可以成为我们书写的话题。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有对"创新"的要求,材料的创新也是其中之一啊;发展等级中还有对"丰富"的要求,文章内容的充实就可以在材料上体现出来啊。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给大家提出四点建议:

   1、在历史中深入挖掘那些经常被我们忽视却又同样值得我们去书写的人物。《百家讲坛》这样的电视节目就会有很多对历史人物故事的讲述,这些都值得大家参考。

   2、将视野拉到近现代历史甚至现实生活中,找寻现实中的榜样人物。如前几天罗京的去世引起人们的关注,网上出现很多其亲友怀念罗京往事的文章,这些往事都可以成为支撑起这个人物的材料框架。他的坚持、他的敬业、他的一丝不苟以及他对生活、对家人、对朋友的一腔深情,都可以进入我们的作文啊。

   3、将视野从某些单个人物身上移开,关心一些群体行为所透露出来的社会变化。如藏独事件和汶川地震后全体中国人的爱国行为、青岛市民的"微尘"慈善行动、中国网民群体的成长与成熟。

   4、从你所熟悉的领域中选取材料。比如有的考生熟悉动漫人物,那就可以将这些动漫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写在作文里;有的考生喜欢欣赏文艺电影,也可以让其中的情节和人物走进你的作文;还有的考生对娱乐明星或体育明星有着深入的了解,那也可以写一写这些人物的故事。

   上文所举的那篇《提篮春光看妈妈》,作者用题目中的"妈妈"比喻"祖国母亲",从而将题目转入爱国主义题材。他不仅写了梁万俊这样一位"感动中国"人物,而且还写了李小龙和黄家驹。写李小龙的时候能够说清楚李小龙拍过的动作片一共有"四部半";写黄家驹的时候能够在考场上把歌词默写下来。这些都说明这位作者一定是对李小龙的动作电影和黄家驹的流行音乐有着深入的了解,这些也许就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在使用这些材料的时候自然也就得心应手。

试题详情

(一)从立意角度看,应将构思与扣题相结合。

构思的时候我们可以将题目迁移走,但在写文章的时候则要尤其注意扣题,不能将原先的题目扔在一边。其实,上文在介绍构思的四大技巧时,一直都在贯穿这一理念。我们首先将上文的四大技巧做一整理,列表如下:

 
构思过程
扣题过程
插空法
由此及彼
自彼返此
替换法
化虚入实
还实为虚
比喻法
缘末求本
由本知末
偏正法
以偏带正
就正居偏

这样就会发现,在每一种方法中,构思过程和扣题过程都是相反相成的。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加强扣题,就会避免速构的嫌疑。而扣题的方法包括:⑴开头结尾扣题法、⑵中心文眼扣题法、⑶详略布局扣题法、⑷语言心理扣题法、⑸分析材料扣题法。这些将在扣题法部分专门讲解。

由于偏正法不涉及迁移话题的问题,下面就仅对前三种技法做些说明。

1、既要"由此及彼",又要"自彼返此".

   07年浙江卷考的是"行走在消逝中",是话题作文,可以自拟标题,我们来看这样一篇文章。

行走在消逝的历史中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岁月的车轮永无止境地转动着,带着人类从远古走向未来,从平凡走向智慧,从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走向成功。我们行走在历史的漫漫长路上,细细品味那些逝去的人和事,会收获更多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苏武,擎一支旄节,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愿,奔走于茫茫大漠,抚一阵驼铃,消逝的是长安的歌舞升平,无奈地游荡于寒沙衰草,但他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横亘的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走过他身旁,我感受到了一份执著,一份勇敢。

   跨过世纪,穿越春秋,那个皓首白发的老人,踯躅在汨罗江畔,吟咏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没有随波逐流,他选择的是爱国,无须多言,他用他的行动告诉了我们太多太多。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哪里的天空,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阔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1937年12月13日,我们的国忌日,多少人死在了阴森森的刀光之下,我们的耻辱一直铭记。

   走过四季,走过春秋,历史和现实都给了我们答案,漫步在历史的长廊中,一幅幅画面从眼前闪过,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精神,我们铭记于心,带着这些经验,走向明天。

这位作者看到"行走在消逝中"这个话题,就使用了"插空法",在"消逝"后面加入"的历史"三个字,就将这个话题转入了对历史的追思。这种做法本身没有问题,但他在写的时候却一直都没有想到要扣原题,全篇都在大谈历史事件,大谈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却把"行走在消逝中"这六个字抛在了脑后。我们只能从这篇文章中看到肤浅的历史认识和老套的史实描写,却看不到关于"消逝"的认识,也没有看到主人公"行走"的身影。这就是只知道迁移话题,却忘了原先要扣的题目。

2、既要"化虚入实",又要"还实为虚".

   07年上海卷考的是"必须跨过这道坎",是命题作文,我们来看这样一篇文章。

面对挫折

   人的一生如同在大海中航行的一艘帆船,无论在多平静的海域,总会有起起伏伏,总会遇到风浪的打击。

   面对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挫折,选择勇气,还是选择退缩?

   退一步,消极地沉浸在挫折带来的苦难中,你也许会被风浪淹没,而勇敢一些,积极地迎难而上,与困难斗争,也许风浪过后是无限美好的天空。

   巴尔扎克在自己的手杖上写着:"我能战胜一切挫折。"也许正是这种坚毅的品格,也使巴尔扎克成为举世闻名的大文豪,也许正是这种坚强的信念也使他的作品能永垂青史。

   挫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你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

   西西弗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他每天做着辛苦却永远也无法完成的工作。而当人们看到他时,他却并没有传说中的凄苦模样,而是捉了只蝴蝶在快乐地玩赏。上帝给了他世间最大的挫折,但并没有剥夺他积极、乐观的权利。面对人生中的挫折,你依然可以拥有一份笑看风清云淡的心境。

   在巨大的不幸面前,曹雪芹注满腔心血于《红楼梦》,写出了这本传世不朽的经典;在巨大的困难面前,张海迪用惊人的毅力学完了多种语言,为社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巨大的挫折面前,奥斯特罗夫斯基用手摸索着,完成了伟大的《钢铁是怎么炼成的》。

   面对挫折,他们选择了勇敢,选择了坚毅,也就选择了成功。当海伦。凯勒在黑暗中、在无声的世界里学会了写字学会了生活,用她充满爱的心写成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你怎能不为她由衷感动?当司马迁受刑后在监牢中面对四壁写出了传世巨著《史记》时,你怎能不为他心生感叹?当牛顿的科学手稿被火烧光,而他又从头整理,得出震撼物理学界的"三大定律"时,你怎能不为他肃然起敬?

   挫折,不是失败的理由,只有在大风大浪中依然扬帆勇往直前的小船,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既然是命题作文,就要求不得自拟标题,但这位作者却将题目改为"面对挫折".这样理解题目是完全正确的,"这道坎"确实就是指生活中的挫折。但是,文章必须要以"这道坎"为扣题的中心,而不能只扣到"面对挫折"这四个字上去。这就是化虚入实却未能还实为虚。

接下来再看一篇"正面教材".

诗意地生活

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行人每天匆匆而过,我们都在看似乎静的生活里奋力地拼搏。若说诗意地生活,在我看来并非海明威仰望乞力马扎罗之雪时的浪漫,不是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寂寞,而是在纷繁现世之中,留一方净土种理想,然后一刻不停去奋斗,直至收获人生一片金黄麦田。

   这种生活的诗意正是王国维《人间词语》中人生三境界。

   理想。是第一层境界:"独上高楼,望断天涯略".是理想点燃星星之火,是理想洗去茫茫尘埃,是理想让我们一眼望断天涯,开始追寻之旅。泰戈尔曾说:"我诗中的天堂正是我心中的理想。"正是心中有理想才会奋力去追诗意的天堂。诗意地生活,首先要有一个理想,不论它是黯淡还是光辉,也不论它是渺小还是伟大。若无理想,春天的繁花如何盛开出绚烂,夏日的星辰如何闪烁银辉,人生之路,如何扬帆起航,冲得一片诗情到碧霄?

   奋斗。是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在《凤栖梧》中诉说对伊人的思念。生活的诗意,等待奋斗去实现理想。现世中,诗意地生活,便是拿起奋斗的斧劈开理想的石,卷起千层浪来比万丈豪情。昔秦始皇定下一统天下的理想,便每一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南制百越,收为象郡,奋斗的脚步一刻都不曾停止,终于待得麾灭六国,横扫中原的壮观场面。奋斗让理想熠熠生辉,让人生之路越走越宽,承起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潇洒自由,踌躇满志,擎起人生一片艳阳天。这等人生,谁人敢说不诗意?!

   收获。是第三层境界:"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奋斗之泉浇灌理想之田,秋天,便是收获的季节。这一片金黄的麦田,折射出一段闪亮的人生之路。且不论这"麦田"是大是小,也不说这收获是否等值付出,只要是收获,便已是一种结果,成功了,便收获鲜花与掌声,失败了,便收获一段经验几多教训,然后从头再来。就像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收获,是收获理想,收获奋斗,收获一段诗意的人生。

   我们的生活虽不似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但理想让它明亮,奋斗让它真实,收获让它有一片金黄的款款诗意。

   用执著打破命运的锁,把生活活出诗意,种下理想,不懈奋斗,相信终会有"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的收获!

"诗意地生活",很少有人会将挥汗如雨的奋斗场面想得很"诗意",这和我们的常识是不一样的。但作者非要说"奋斗"是一种"诗意",这样也就将一个很抒情化的题目转入了一个作者所熟悉的老套的作文话题中。可以说,这篇文章的套题嫌疑是很大的,但为什么反而能够得到众多判卷人的认同,并最终得到满分呢?就是因为他的扣题功夫。全文各个地方都在努力地将"奋斗"和"诗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不断地强调,使得判卷人也不得不认同他的思路。这篇文章说明,高水平的构思也需要高水平的扣题来补充。

3、既要"缘末求本",又要"由本知末".

   07年江苏卷考的是"怀想天空",是命题作文。再来看一篇考场失误文。

怀想天空

   秦砖汉瓦,唐风宋雨,纵观古代文化长卷,最令我神往的不是李杜的诗,也不是先秦百家的文,而是宋人的词和赋。

   "素月寄孤舟,只影随水流。家园破,一盏残酒,酒淡怎敌晚风疾。梧桐雨,点点愁。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黄花瘦,雁声断秋,一溪落花漫汀洲,流离苦,几时休?"这样一首词淋漓尽致地道出了李清照的一生。易安易安,何易何安啊?世事的变幻,战乱的离苦,易安虽寻寻觅觅自己的幸福,却总被薄雾浓云压得凄凄惨惨戚戚,在乱世中争渡争渡,到头来,也曾失归路,双溪上的扁舟载起了青春年少,却载不动满腔愁绪。

   透过你的词,我读到了一个前后迥异的风格转变,一个心中怀有国破、夫亡和再嫁三痛的不幸人生。也曾羡慕你"沉醉不知归路"的率性,但更欣赏你忧愁中流露出的悲剧美。酒入愁肠,化作了你手中易逝的黄花,就落大地。在雁字归时,在梧桐冷雨之夜,只有《漱玉词》与你相守至天明。

   苏轼的诗文有个明显的分界点,那就是黄州。谪居黄州,让苏轼幡然醒悟,孤独、无助、寂寞顷刻间将他包围,而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对话--《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他渐渐回归于人格上的清纯和空灵,"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他实现了对永恒的理解,成熟于一场死寂后的重生,成熟于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成书于不再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成熟于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成熟于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在苏轼的赋中,我读到的是一种突变,一种成熟,一种重新认识自我的勇气。

   品读宋词宋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位作者运用了"比喻法",用"天空"比喻宋词宋赋。但是,这篇文章通篇都没有写到"怀想天空",不要说"怀想"一词没有扣到,就连"天空"一词都没有出现过一次。如果想要将这篇文章"救活",可以在第一段的最后加上一句:"在这里,我找到了怀想的天空。"在最后一段加上:"关键是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怀想这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让一切化作修长的双翼,伴着翼下的清风,振翅高飞。"这样一改,文章才算比较扣题。接下来再在两个例子的最后插入"怀想"和"天空"这两个关键词。这样才算是真正的"由本知末"。

试题详情

   上文讲过的"插空法"、"替换法"和"比喻法"都是将一个题目转入另一个题目。这样做固然可以开拓选题的范围,扩展立意的思路,但随之而来的则是一个致命的弊病--容易导致"跑题".

   跑题包括两种,一种是无心之失,一种是有意之为。前者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审题不严,没有注意题目中的一些细节,这会导致作文的全盘失败。

   07年湖南卷"诗意地生活",题目要求中明确指出,让考生注意"地"这个字,也就是说,题目中的"生活"是一个动词,而不是名词。考生要把这种生活方式看作一种切身的体会,是一种实践;而不是将这样的生活当作一个他者的对象,怀着冷眼旁观的态度。

   07年浙江卷"行走在消逝中",题目说的是"消逝中",那就只是一个趋势,考生所要写的这件事或者这个事物还没有真正消逝,而是处在这样一个衰微的过程中。考生可以写传统文化"行走在消逝中",并不可以写古代社会"行走在消逝中",因为那已经是过去时了。

   07年天津卷"有句话常挂在嘴边",题目中说的是"有句话",那就只能是一句话,不能是好几句话。

   2、审题不全,没有照顾到题目中所有的关键词,而只看到其中的一部分信息。

   06年广东卷"雕刻心中的天使",这个题目要求我们不仅要写出"心中的天使"是什么,更要写出"雕刻"这一层意思,这要求考生不仅要展现出来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更要写出如何才能成为那样的人,也就是要突出对自身人格的积极塑造。

   07年山东卷"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考生不能只表现出事物的稳定性,只是说物换星移几度秋,人间更有真情在;更要说出这是人们心中的一份"记忆".关键不是要突出这个客观事物本身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而是要突出人们对这个事物的记忆没有"风化".

   3、行文过程中思维不够连贯,没有将中心思想贯穿始终。

同学们通常是写到哪算哪,而缺乏一种下笔之前整体把握的构思能力。如果是自拟题目的话,有的同学就习惯先不写题目,而是任由文思喷涌,一笔写到尾,然后从文中找一句话当题目。如果是我们生活中的文章,比如报纸的新闻稿或者大家的网络日志,都可以这样做,而且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但是在应试作文中,这就是大忌。因为你事后确定题目,就很容易受结尾的影响,通常是结尾说什么话,就拿来修改一下当成题目。这样的话,文章的前半截和题目的关系就疏远了,就会造成一种前面跑题后面往回拉的错觉。因此,我们还是奉劝考生们在写文章之前就把题目和全文大致的行文脉络想清楚。如果同学们说我缺乏这种全局把握的能力,那怎么办?其实马老师也有一些办法可以帮助大家,不过这就不是本文的重点了,会在讲扣题法的文章中告诉大家。

以上这三种情况都属于无心之失。其实,有的时候,跑题也是有意为之的,这就是所谓的"套题",或称"速构"。

速构是伴随着话题作文的兴起而出现的一种现象。话题作文最早出现在199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发展到2004年进入了一个顶峰。当年全国及各地共15套试卷,除北京卷外均为话题作文。但此后,其地位便不断下降,到2008年仅有两例,今年则继续维持了这一较低水平。我们可以将高考作文各题型的发展趋势列表如下:

年份
总题数
话题作文
命题作文
材料作文
半命题作文
2004
15
14
1
--
--
2005
16
9
4
3
--
2006
17
8
6
3
--
2007
18
4
9
5
--
2008
18
2
8
8
--
2009
19
2
6
9
2

通过这个表格,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随着话题作文的衰落,命题作文取而代之,到2007年达到顶峰;随后,命题作文的数量开始小幅下降,话题作文继续下滑,而材料作文则异军突起,到今年达到了一个顶峰;而高考中从未出现过的半命题作文今年却出现两例,不知这是否预示着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话题作文之所以衰落,笔者认为,这是由其自身固有的弊端造成的。话题作文问世之时就以其限制少、思路广取得了考生的认同。但几年过去之后,这也成了它挥之不去的顽疾。越来越多的考生开始利用话题作文的这一特点,事先准备若干"万能材料",在考场上无论遇到什么话题都千方百计地将题目转入到他所熟悉的话题中。有些人美其名曰"快速构思",简称"速构",其实就是"套题",或称"套作"。

为了抵制这一行为,2006年,两套全国卷的作文题都明确要求"不得套作".此后,各省市考题开始纷纷效仿。2007年,三套全国卷和江西卷共4套试卷明确提出"不得套作".2008年,这一数字增加到8套。而今年的19道作文题中,有9道题提出了这一要求。全国卷作为全国高考命题的龙头,始终坚持了这一做法。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全国各地高考命题人员反对速构的决心。

2007年以来,命题作文取而代之,其实也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用我们刚才说的"插空法"、"替换法"、"比喻法"也可以将一道命题作文转入其他话题中。

那么材料作文可不可以速构呢?其实也是可以的。比如08年北京卷的材料中出现了"极限"这一关键词,那考生就完全可以将"极限"二字视作话题范围,从此出发进行插空、替换,依旧可以套作。材料作文也不能完全解决这一问题。

那我刚才岂不是在教大家速构吗?其实不然,因为我们是在教大家迁移话题,这和速构并不完全一样。只要我们从立意、内容和语言这三个角度进行一些专门的训练,对症下药,就可以避免速构,写出一篇篇思路开阔而又扣题紧密的考场作文。

试题详情

   前三种构思方法都是要想方设法在一个封闭的题目中寻找突破口,把命题和话题变成半命题,或者添加成分,或者替换成分,或者为其中一个成分找寻本体。而最后一种方法则只能就题目论题目,而且仅能用于关系型的作文题。所谓"关系型作文题",就是说题目中包含了两个关键词。这两个词可以是抽象的概念,比如05年全国卷I"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全国卷II"位置和价值"、全国卷III"忘记和铭记";也可以是形象的事物,比如07年四川卷"一步与一生"、06年江苏卷"人与路".这些关键词之间可以是并列关系,如04年全国卷I"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可以是偏正关系,如05年山东卷"双赢的智慧";可以是主谓关系,如06年浙江卷"生有所息/生无所息";也可以是动宾关系,就比如今年江苏卷的"品味时尚".

   "品味时尚"这个题目包含两个了关键词,一个是"时尚",一个是"品味".你千万不要只看到"时尚"那两个字就以为这道题是在考你对时尚生活的了解。其实,就算你再懂得追求时尚也未必能把文章写好,因为出题人的意图不在"时尚"二字,而在前面的那个"品味".也就是说,出题人希望看到你作为一个年轻人,对时尚生活的心灵体验,你在时尚的气息中如何享受生活,品味生活。如果考生只是就"时尚"而写时尚,那就没有完全理解出题人的意图。其实,就算你不了解时尚生活,也无所谓,因为你的文章可以侧重去写出一种对生活的态度,而时尚只是这种生活态度的一种外在载体。

   经过这样一番分析,我们再来看"品味"和"时尚"这两个关键词,就会发现,此二者其实是有主有次的。看似吸引人们眼球的"时尚"一词其实只是一个外衣,而对时尚的"品味",对生活的"品味"才是最重要的,也是全文所要紧扣的中心。发现关系型题目中的这种主次关系,就是解题破题的关键。这两个关键词就相当于一个处在正位,一个处在偏位,我们就可以把这种构思方法称为"偏正构思法".

   那么,如何完成构思呢?我们找寻材料的突破口其实是那些处在"偏位"的关键词。比如看到"品味时尚"这个题目,首先应该想一想自己所了解的时尚生活包括什么,从中选择一些有趣的典型。然后再去想一想可以从哪些角度刻画自己对这些时尚典型的独特感受,也就构成了"品味".先从偏位词入手,然后再紧扣正位词,我们把这种思维过程称作--"以偏带正".

   相反,扣题的时候则要注意紧扣正位词,"以正为经,以偏为纬",我们称之为"就正居偏"。

   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往年考题中的关系型题目。

   03年全国卷考的是"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关键是要突出感情因素对人们认识的影响,表面上是并列词组,实则二者构成了因果关系。显然,"对事物的认知"这一结果是正位词,而"感情亲疏"这一原因是偏位词。我们构思的时候就应该抓住"感情亲疏"这四个字,从这里入手寻找材料,这就是"以偏带正";最后则还要落实到"对事物的认识"这个问题上,这就是"就正居偏".

   04年全国卷I考的是"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说的是人在遭遇挫折,面对困难的时候应当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是应该放大痛苦,任由自己陷入悲伤的潮水中不能自拔呢,还是缩小痛苦,去掉心理包袱,轻松地迎接挑战呢?那显然,"遭遇挫折"是文章立意的前提,而是否"放大痛苦"则是我们所要写的主要内容。前者是偏位词,而后者就是正位词。

   04年全国卷III考的是"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言下之意就是换一种思维方式,就会得到快乐幸福的感觉。一个是方法,一个是目的。显然,"我们的思维方式"是偏位词,而"快乐幸福"是正位词。

   04年浙江卷考的是"人文素养与发展",就是要让考生从"人文素养"这一角度出发,探讨人的全面"发展".前者是切入点,后者是落脚点。显然,前者是偏位词,而后者是正位词。

05年全国卷I考的是"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其实,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比较熟悉的同学一眼就能发现,这"出人意料"指的就是表面的偶然性,而"情理之中"指的是深层次的必然性。显然,前者是偏位词,而后者是正位词。

没有付出哪有累累硕果

   生活就像一个魔方,很多事情都发生在人们的意料之外,很多人认为出人意料的事情都是偶然发生的,其实不然。只要我们仔细分析其前因后果,就会发现它的必然性,发现其实一切都在情理之中,须知没有付出哪会有累累硕果?

   在今年揭晓的中央电视台第二届"感动中国"的大人物中,有几位似乎从来没有进入过公众的视野,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却在过去的一年中,和闪光的人物一起感动中国。从繁华的城市走进大山深处,用他那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的徐本禹;危险中保全试飞样机,惊天一落,创造了奇迹的梁万俊;传递温暖汇聚爱心,揭开艾滋病盖子的桂希恩;毒贩子吓不怕、买不动、难不倒的边境缉毒虎胆英雄明正彬……当这些原本平凡的人物名字出现在"感动中国"的揭晓榜上时,很多人都感到意外。但试问,如果没有无私的奉献精神,没有坚守困境的顽强精神,没有非凡的业绩和举动,他们何以感动中国?由此可见,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究其原因其实都在情理之中,只有付出了才会有收获!

   不仅在国内,在国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关于看似意料之外实则尽在情理之中的例子。马克思在穷困潦倒的时候仍能著成《资本论》;居里夫人能成为全世界唯一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牛顿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玻尔组建了世界上一流的量子物理学派;贝尔发明了电话……这些出人意料的累累硕果与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是分不开的,与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是分不开的。

   大到伟大的科学家和历史人物,小到我们身边的亲人和同学,我们都可以发现"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事情。看着成绩单上"黑马"们的成绩,在羡慕的同时你可曾想到成绩背后那挑灯苦读的夜晚,课堂上那全神贯注的表情,机遇只属于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事情不胜枚举,从这些事情中我们看到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理解了"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真谛--没有付出哪有累累硕果?

这篇文章所选取的事例都是一些堪称"奇迹"的事情,看上去都是那么不可思议,第一次听到都会"出人意料",但这些人和事的背后却隐含着一些固定的本质,就是他们的奋斗精神和崇高品质,而这些则使那些"出人意料"的事情是那么地合情合理,皆在"情理之中"。

05年全国卷II考的是"位置和价值".有人说位置能够决定价值,也有人说不论在哪个位置上只要努力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位置不是个人价值的决定因素。显然,题目具有某种价值偏向性,更希望考生从后者来立论。我们在寻找材料的时候就应该设想出各种人生位置下人的处境,最后落实到"价值"和价值观的问题上来。

   还是来看一看高考范文。

位置有高低,价值无优劣

   一株生机勃勃的牡丹花长在郊外,在一个月明星稀的晚上,它悄无声息地缩放了,它妖美艳丽,婀娜多姿,在月亮银白的光辉照耀下,更显示出它的勃勃英姿,它芳香四溢,清新盈鼻,整个夜晚似乎到处都弥漫着它醉人的气息。牡丹花身份高贵,却生长在郊外,地位可谓一落千丈,但它绽放,香气依然弥漫着整个城市,它的价值并没有因为它的位置而逊色。

   花即如此,人更亦然。无论你在什么位置,只要你积极的追求,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要知道的价值。邓稼先是共和国的"两弹元勋",丰功伟绩,何人可比?核弹研究领域中,他是国家的功臣,在事业上,他是无人可比的"高峰".他的老同学--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说他:"无论他身在何处,都能创造惊人的业绩,实现处我价值。"他和普通人一样平常,而辉煌的业绩不平凡的岗位在邓稼先身上得到了如此完美的统一。而闻名全国的劳动模范徐虎是一名普通的水电工,可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造就了一座人格的高峰--"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他们忠于职守,各守其职,各尽其责,成就了一番事业,实现了自我价值。

   每个人都在努力地塑造自己,渴望攀登事业的顶峰。将军、总统、大师,都是人类的精英。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并不是每个士兵都能当元帅的啊。世界上像你我这样平凡的无名小卒比比皆是,但人可以活得平凡,但是不可活得平庸,要活得有价值。地位有高低之分,但价值却无优劣之别。一个人无论地位高低,只要努力奉献,就同样有价值。平凡的工作岗位也能创造辉煌的成就。

   如果你是一个萝卜,就力求做个水多肉脆的好萝卜;如果你是棵白菜,就力求做"一棵瓷瓷实实的包心好白菜";如果你是一滴水,你就应该滋润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应该照亮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应该哺育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抹绿色,你应该点缀艳丽的春天;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应该永远坚守自己的岗位;如果你是……一根小小的蜡烛,也要照亮全世界的黑暗,因为那是你的价值。

   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无论处在社会的什么位置,都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努力创造人生的辉煌。

这篇文章可以说是一篇中规中矩的议论文。从全文的各个部分都能看出作者在运用"偏正法"进行构思。在第一段中,作者让一株尊贵的牡丹生长在人迹罕至的郊外,但却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美丽,实现着自身的价值。很显然,作者有意识地将牡丹置于本不属于它的位置上,却要让它具有同样的价值。第二段中,作者举了邓稼先和徐虎这两个例子。而这两个人的社会地位显然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一个是国宝级的核物理专家,一个是上海市街头一名普通的水电工。作者选取材料时就是从"位置"这个偏位词出发的。

05年全国卷III考的是"忘记和铭记",这两个词字面意义相反,但写到文章中则包含某种共同的指向,因为要忘记的对象和要铭记的对象也可以是相反的,例如"忘记痛苦,铭记欢笑"、"忘记仇恨,铭记友谊"、"忘记安逸,铭记艰辛".而忘记是消极的,铭记是积极的。显然,这两个词中,忘记是偏位词,铭记是正位词。因为忘记一些东西,正是为了铭记那些更值得去铭记的。

一路同行

   像水汲着火,像夜伴着明,在忘怀和铭记交织着的人生旅程中,我们一路同行!

   --题记

   总是在时光的洪流中感慨万千,岁月会流逝,世事会变迁。然而为什么要遗忘?什么却不能忘怀?你轻轻地这么问我。

   忘记该忘记的一切。忘记流泪的昨天,忘记受伤的体验,忘记痛心的场面。学会如何忘记,学着像李白那样,忘记官场的功名利禄,忘记世俗的纷扰繁杂,举杯畅饮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学会如何忘记,学着像白居易那样,忘记羁旅的苦闷孤独,忘记漂泊的酸楚无助,琵琶欲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学会如何忘记的人,挣脱了黑暗的束缚,到达了阳光的彼岸;学会如何忘记的人,卸下了压肩的重担,承载了微笑的力量。海伦。凯勒忘记了残疾给自己带来的阴影,用坚强和毅力向世界宣告"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将拥有美丽人生";音乐神童舟舟忘记了智障给自己造成的困难,用执着和努力成就了一段梦想乐章!学会忘记就是学会正确面对人生。

   然而什么要遗忘?什么却不能忘怀?你轻轻地这么问我。

   铭记该铭记的一切。铭记挫折的经验,铭记磨难的历练,铭记失败的教诲。学会如何铭记,学着像范仲淹那样,铭记黎民的水深火热,迷宫年纪百姓的生活饥苦,提笔抒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学会如何铭记,学着像陆游那样,铭记自己的责任使命,铭记国家的前途命运,梦醒吟诵"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学会如何铭记的人,找到了生命的航向,驶向了成功港湾;学会如何铭记的人,充满了无穷的动力,创造了辉煌的明天。周恩来铭记着自己少时的志向格言,用睿智和拼搏见证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袁隆平铭记着祖辈多少年的祈盼,用汗水和辛勤赢得了"杂交水稻之父"的永恒勋章!学会铭记就是学会正确面对人生。

   其实,生命的丰富多彩便在于我们得到的和失去的,遗忘的和铭记的。只要我们能学会怎么样正确去看待忘与不忘,就可谓是人生的成功。

   遗忘与铭记,一路同行!带来的是生活赠予的阅历和经验;遗忘与铭记,一路同行!带来的是人生美丽的收获和付出;遗忘与铭记,一路同行!这一路,我们感到快乐和幸福!

本文前半部分讲"忘记",要"忘记流泪的昨天,忘记受伤的体验,忘记痛心的场面",因为"学会如何忘记的人,挣脱了黑暗的束缚,到达了阳光的彼岸;学会如何忘记的人,卸下了压肩的重担,承载了微笑的力量".后半部分讲"铭记",要"铭记挫折的经验,铭记磨难的历练,铭记失败的教诲",因为"学会如何铭记的人,找到了生命的航向,驶向了成功港湾;学会如何铭记的人,充满了无穷的动力,创造了辉煌的明天".最后认为二者应该是"一路同行"的。看似这两个词是并列、平等的,但在构思过程中,作者首先想到的是二者相反相成的特点,先写"忘记",实际上就是为了更好地写"铭记",忘记了痛苦,才能更好地铭记经验,铭记幸福。通常,文章中哪个后写,哪个就占据着更重要的地位。

试题详情

今年有一道作文题颇受关注,这就是北京卷的"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以流行歌曲入高考题这件事本身就有着巨大的新闻价值,很多人都在关心这会不会是体现了高考作文命题的某种新趋势。其实,《隐形的翅膀》这首歌流行至今,已经有好几年了,若说是紧扣时代脉搏,追踪流行时尚,这道题未免有点过于后知后觉了。我们大可不必将眼光放在流行元素这个问题上,而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将它与其他试题平等看待:这道题不过就是一个比喻罢了。

"翅膀"就是帮助你飞翔的东西,说它"隐形"是因为它不是真的翅膀,而只是帮助你成长。因此,只要在你成长过程中帮助过你的都可以写进来,比如:"父母的爱是助我走到高考考场的隐形翅膀,这爱悄无声息,却在每个日日夜夜默默地扶助着我,就像这隐形的翅膀,虽然我看不见它,但它却助我飞翔,飞到梦想的远方。"与此类似的,还可以写友情、信念、理想、奉献、宽容、爱心、求知、意志等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在这个题目中,"隐形的翅膀"就相当于一个"喻体",我们破题的关键就是要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本体".翅膀可以助鸟飞翔,美德可以助人成长,二者在这个意义上具备了相似性,这就是一个比喻。这类题目往往都包含一些具体形象的事物,里面又蕴含了某种精神本质。我们破题的时候就应该由表象看到本质。如果说这些精神本质是"本"的话,那这种具体事物就可以看成是与之相对应的"末",而我们破解这类题目的思维过程就叫做"缘末求本".

   与上文反复强调的一样,"缘末求本"只是构思过程,与之相对应的扣题方法就是"由本知末".虽然我们从翅膀的身上发掘出很多可写的东西,但在行文过程中一定要经常让那双翅膀扇动起来。

   再比如07年江苏卷"怀想天空",这里的"天空"就是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我们可以把各种美好的事物比喻成你心中的那片天空,而文章扣题的关键就是"怀想",是在以一种深厚的情感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思念。每个人眼中的天空都不一样,所要寄托的情感也就不一样。我们来看这两篇范文。

怀想天空

   仓皇南飞的大雁不知又带走了谁的思念。天空仍然很蓝,不知是人们的爱点亮了天空,还是天空照亮了人们心中的爱。

   一个人的天空

   在这古老的东方大地上,生活着一位歌者,他用自己的爱筑起了一个舞台,用这个舞台的所得为那些失学的孩子撑起了一片天空。丛飞,那个在与癌症作斗争的男子,捐出了自己的所有,却没有想到去治疗自己的不治之症。丛飞走了,带着自己对失学儿童的爱飞走了,飞向自己那片蔚蓝的天空。有人说:"丛飞的所作所为,并不能让每一个孩子的眼中都铺满灿烂的阳光。"但是,正是丛飞用自己的歌声唱出的那片天空,刺痛了我们的双眼,让慈善事业的大门逐渐开启。这是爱的天空。

   三个人的天空

   你能想象一个人从万丈悬崖跌落下来,是什么后果吗?是灭亡,还是幸存?几年前的那件缆车事故,至今让人历历在目。当一辆坐着享受天伦之乐的三口之家的缆车从缆绳上跌落的时候,只见四只手同时托起一个不大的身体,也同时托起了一个脆弱的幼小的生命,然而这两双手的主人却义无返顾地逝去了!这是父母为自己的孩子撑起的一片由血和肉组成的天空!有人曾说:"那件事故发生后的第二天,天空显得异常恬静。让人看了有一种想家的冲动。"是的,当父母用自己的双手呵护着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一片永远也看不到风雨的天空,就在孩子们的头上铺展开来。这也是爱的天空。

   一群人的天空

   为什么这个古老国度的慈善指数总像一个不想长大的孩子?为什么人们总是在一张张充满中彩希望的"小纸片"上去关注福利事业?为什么人们总爱追问一个个富翁的资产,而不去关心富翁们对慈善事业的捐款?但是,青岛出现的那个爱心团体,却努力地改善着这一切。"微尘",这个爱心团体见证了一张张不同的面孔,

   却有同一个名字--微尘!人们早已不去追究"微尘"到底是谁,他究竟捐了多少钱。因为,了解这个团体的人都成为了"微尘"的一员!"微尘",寻觅不到却又随处可见,自认渺小却又成就伟大!它代表了一个城市的良心!看啊,远方慈善事业的天空,已露出了鱼肚白。这更是爱的天空。

   一个人的爱是渺小的,但是两个人、三个人甚至是一群人呢?当人们的爱汇聚起来,天空就被人们的爱点亮,同时,这由爱点亮的天空,又指引着芸芸众生,去点燃更多人心中的爱。

这篇文章的作者就将天空看作人间大爱的化身,认为是天空照亮了人们心中的爱。第一段写丛飞,说他为失学儿童撑起一片爱的天空;第二段写一对父母,是他们对孩子的爱撑起了一片由血与肉组成的天空;第三段写微尘,说慈善事业的天空已露出了鱼肚白,这就是爱的天空。最后呼吁人们用爱点亮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天空。这位作者看出了这个题目中的比喻,就将这样一个充满抒情色彩的题目转入了对人间大爱的歌颂,从此就有了无限的话可说。我们破题的关键就是让一个看似狭窄的题目在你面前变得无比广阔,让"命题"变成"不命题"。

再来看另一篇范文。

怀想天空

   我考试的地点在五楼,透过半开的窗可以看到天空,那蔚蓝又寂寞着的天空。

   犹记得儿时的天空。一群小朋友在芦苇荡里捉迷藏,我躲了许久也没有人发现我。于是,我便躺倒在苇荡的怀抱中,仰望无尽的天空。突然,空旷的天空中传来寂寥而又欢乐的"啊--啊--"声。接着,硕大的雁阵便出现在蓝色的画板上。几十只大雁"人"字形向南方飞去,广阔的苍穹上突然上演一出绝世的舞蹈。然后,一个"雁字",接着一个"雁字".我呆在那里,无法动弹,直到夜幕徐降,芦苇荡的尽头响起了母亲的呼唤声。

   年少的我,并不知这里边有一种民族文化哀愁。后来,我在古代名篇中,读到了"雁阵惊寒",顿时感到了一种彻骨的诗意。于是,我一次又一次仰望天空,努力寻找大雁的影子。然而,我失落了,它们越来越少,"雁阵惊寒"般的名篇也很少问世……

   是谁偷走了"雁字"的影子?

   又是谁,荒芜了文化的天空,扼杀了我的诗意的哀愁?

   每每表现出如此忧伤时,我都会被人嗤之以鼻。他们以为我矫情作态。这些朋友,往往热衷于网络上炒作的美女,以及传贴的搞笑的动画!他们永远不会明白,自然的天空和文化的天空一旦寂寞,人们的心也会寂寞的。

   的确,对于如今的快餐式文化,我是落伍的。我不看武侠奇幻,不听周杰伦或是摇滚,不爱上海滩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只爱丽江的石板路和周庄的乌篷船,只爱中国人心中的文化"雁阵"……

   你可以对我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可是,你知道,当我听到伊能静的《念奴娇》时,心中是怎样一种彻头彻尾的悲伤?旋律低劣且置一边,那一句"羽扇纶(lún)中"仿佛一把尖刀刺向我的耳膜!我赶紧躲开,塞上耳机,继续听我的"二泉映月",我的"春江花月夜".

   我并没有拒绝现代文明。我家中也是家用电器应有尽有。我也看炒作至热的电影。但是,在现代商业文明的裂缝中,难道不能萌发一些永恒民族文化的新芽?

   那些缺失的情感,丢失的文化,我是多么想把它们的种子找回来,种到人们心中去啊!

   我亲爱的寂寞的天空,我该如何帮你找回"雁阵"的影子?

   前些日子,和七岁的小弟弟一同回乡。走在儿时嬉戏过的河边,心中又是一阵怅惆。天空中突然传来寂寂寥寥的"啊--啊--"声。我大喜,抬头却只见两只大雁孤零零地飞过。

   弟弟摇着我的手问:"哥,那是什么鸟呀?"

   我吸了吸鼻子,说:"哥不知道。"我不想告诉他那是大雁呀,因为真正的大雁不是这个样子的。它们本应该三五十个一群,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人"字,唱着大风之歌,欢快地向南方飞去。

   我只得愣在那里,发了好一阵呆,怀想着那曾经喧闹过的天空。

这位作者从考场外的天空写起,继而联想到儿时看到的天空,那时的天空中还能看到排列整齐的雁阵。多少年后的今天却再也寻不见雁阵的踪影,与此相同的是,民族文化这只大雁也慢慢地从我们头顶的天空中消失。作者便将民族文化比喻为天空中的雁阵,眼看就要一去不复返了,从此诱发出一种对国粹的缅怀。与其说这位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不如说他很善于将题目转化到一个他所熟悉的领域。

07年安徽卷"提篮春光看妈妈",当时的高考试卷对这句话没有任何解释,也没有提供任何提示性的材料。想来很多考生在遇到这句话时是相当困惑的,有的同学甚至看不懂这句话的意义。就算看明白了,知道是让大家歌颂母爱的,也有很多同学感到难以下笔,因为他们习惯了议论文的模式,并不擅长写记叙文,也并不擅长写那些感动人心的故事。他们纵然抱有对母亲的无限感激,却苦于文体之限,难以大展身手,真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感觉,感情是感情,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其实,不妨将这道题看作一个比喻句,而其中具体形象的事物有两个:一个是"春光",一个是"妈妈".我们可以将"妈妈"变成其他的美好事物,比如祖国母亲,这样就可以写爱国;比如地球母亲,这样就可以写环保。

我们来看这篇范文。

提篮春光看妈妈

   白云是女儿,天空是妈妈,白云用自己多变的舞蹈,来博得天空妈妈无限的笑意;溪流是女儿,大地是妈妈,溪流用自己灵动温柔的歌声,来歌颂大地妈妈博大的胸怀;和风是儿子,空气是妈妈,和风用自己"风过不留痕"的感觉,来赞美空气妈妈沉默无私的爱。我们是子女,祖国与家中时刻为我们牵肠挂肚的女人是妈妈,也许我们就应如它们一样,用自己的生命博取一篮明媚的春光献给妈妈。

   龙在九天,梦回精武

   有谁可以用自己的真功夫,以四部半影片把动作片推向历史的颠峰。掀起世界性的学武狂潮?有谁可在祖国最落魄时,依然唐装在身,演绎具有民族风格的电影?有谁可以以宣扬民族武术,集百家所长,又把武术与哲学融为一身,独成一家,引世人追捧?又有谁可以将民族武术捧上功夫之冠,而敢于向拳王阿里挑战?只有你,李小龙!为了民族武学而奉献一生,为了给刚从战火中走出的同胞们该怎样行走,做出了一个榜样,为了给刚从屈辱中逐步走出的祖国,赢得一份应有的尊严,毅然演绎了一部《精武门》,告诉世界: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这便是你献给祖国妈妈的一篮春光。

   你用自己无尚的功夫,在世界舞台上演绎着龙的一生,向世界展示着,小龙尚能如此,大龙更应怎样?

   生死瞬间,惊天一落

   天空中的鹰是最娴熟的飞行家,但比起你--梁万俊,它仍然望尘莫及。万米高空之上,数险并发之际,你从容镇静。瞬间的选择注定了这次飞行像彩虹一样辉煌,为可敬的祖国母亲挂上了一丝笑容。生死8分钟,惊天一落地,你创造了奇迹。我们为你骄傲,祖国为你而开怀,你用那坚强而又绮丽的生命,告诉军人兄弟们:钢铁是这样练成的。只有这样的军人,才可以担任起保卫祖国的任务,可以真正成为祖国的飞行保卫者。

   这就是你献给祖国妈妈的一篮春光。生死8分钟,惊天一落,你创造的奇迹。

   真的爱你,不再犹豫

   你出生在殖民地时农民家庭,却同样拥有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你用激情的旋律呼唤意志沉迷的祖国人民;你用真挚的乐曲,展示华夏民族的纯朴善良,热爱和平的本性;你在一切开始商业化的时代中,坚持自己的民族创作;你用那质朴,诚挚的歌声,歌颂母亲的伟大。是你--黄家驹。正如歌声中"是你多么温馨的目光,教我坚毅着前路,叮嘱我跌倒不应该放弃"一样,那是一份无言的真爱。

   这就是你献给祖国妈妈的一篮春光。也许我们只能用一句"恩爱意宽大无限,请准我说声真的爱你"来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

   你们用自己绝顶的功夫,精湛的飞行技术,真情的歌声,为妈妈,为祖国赢得了一份骄傲,送给了妈妈一片春光。祖国妈妈以你们为荣,你们那不灭的赤子之心,感恩之情,将永远照耀着华夏大地。

   也许我们没有他们傲人的本领,没有那么多姿辉煌的生命,但我们只要用心去做,为妈妈尽一份孝心,为祖国做一份义务,做到问心无愧,那我们也值得被妈妈自豪。

   用自己的行动去争取一篮春光,去送给妈妈。朋友,你做到了吗?

正如上文所说,这位作者将"妈妈"看作祖国母亲,于是将这个歌颂母爱的题目转入爱国主义题材。我们看作者选用的几个例子,梁万俊是感动中国的人物,考生都很了解。但李小龙和黄家驹的事例则比较特殊,演艺明星是高考作文中少见的事例题材。作者能够说出李小龙的电影有四部半,能够在考场的紧张环境下默写出BEYOND的歌词,这都说明作者一定是一位李小龙的追随者,也应该是一位黄家驹的崇拜者。从中可见作者是有意识地将题目转入一个他所熟悉的领域,这也就是构思破题的妙处,就是"化陌生为熟悉"。也有考生在"春光"二字上做文章。

提篮春光看妈妈 

   "叮咚"这是小溪涓涓而流的音响;"布谷"这是报春鸟儿心灵的歌唱;"吱吱"这是草儿破土看世界的叫唤。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它们是生命的再生,是生命沉睡后的升华。我们呢,这群被母亲赋予了生命和活力的孩子还在欣赏眼底的大好春光,幸福而快乐。如果没有妈妈的呵护,一切美景都只能成为梦幻,于是我要提篮春光看妈妈,和她一起分享。

   灿烂的春光中饱含了坚强的微笑。儿时的我心灵脆弱,一次小小的打击都能让我萎蹶不振。跳舞的落选,成绩的下降,运动会的失败……都会让我痛哭流涕。这时,妈妈的抚慰如缕缕春风吹过了我的脸庞,将我的泪水吹干,将我的烦恼吹散。她亲切地对我说:"孩子,你要学会坚强!"从她焦虑的目光中我没有读懂她的心。现在的我不同了,在遭受了大大小小的挫折后,我逐渐明白了"坚强".于是,面对高中以来的第一次不及格,我笑而视之,用坚强驱走了泪水,用理智的头脑重新认识自己,找出不足,并充满希望地看着远方。因为我知道,失败乃成功之母,坚强地面对人生,才能寻找到与成功的契合点。

   明媚的春光中撒满了感恩的心。童年伴着妈妈的摇篮曲入睡,甜蜜无比,妈妈像上帝派来的天使,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自己,十月怀胎,遭受巨痛,只为赋予我生命;日夜奔波,历经艰苦,只为我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贴身的守候,焦虑的呼唤,只为减轻我身上的病痛。妈妈,这个平凡的女工献出了世上最伟大的爱,我要学会感恩。于是,我学会了洗衣做饭,学会在母亲节时送上一束鲜花,并捎上节日的问候,学会了在母亲生病时跑前跑后地为她拿药送水,让她明白,女儿已经长大,已经学会感恩。感恩的心,装在篮里沉甸甸的,但我知道,母亲一定会喜欢。

   在装满春光的篮子里,奖状在跳跃,那是我的荣誉,也是送给妈妈的礼物,孝敬也不甘寂寞,还在欢乐地歌唱。春光有了这些东西的陪伴,更加灿烂。

   妈妈,这个世界中我最敬佩的人,请不要担心,我正提着满篮的春光,向您走来。我相信,我亲手捕捉住的春光是送给你的最好礼物,让我们一起分享,共同见证我的成长吧!

   这位作者就是在歌颂母爱,而"篮子"里的"春光"则变成了"坚强"、"感恩"、"荣誉"和"孝敬"。

试题详情

上文说的"插空法"是在已有题干中插入语句完成构思;其实,不再添加任何成分,也能将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改造成半命题作文,这就是"替换构思法".这一方法的实质就是将题干中原有的某个词语替换成一条横线。

今年重庆卷的作文题是"我与故事",题目要求说:"生活有很多故事,你可能是故事的参与者,也可能是故事的聆听者,也可能是故事的评论者。"这实际上就在为考生拓宽思路,说明这个"故事"可以有很多种:既可以是自己的事,也可以是别人的事;既可以是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道听途说的;既可以是确曾发生过的,也可以是凭空虚构出来的。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将"故事"二字替换成一条横线。到底是什么故事,题目没说,任由我们填充。也就是说,我们要把这个"故事"具体化,具体为某一个故事或者某几个故事。具体的东西总是比抽象的东西好写,更容易打开我们的思路。如果题目中的概念比较抽象,或者说比较"虚"的话,那我们就把它代换成具体一点的内容和材料,这就是比较"实"的。因此,我们将这一思维过程称作"化虚入实"。

面对"我与故事"这个题目,就可以写某一个对你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故事,比如"龟兔赛跑"和"狼来了"."龟兔赛跑"教给你勤勉的道理,你就可以把文章引入"勤勉"这一话题;"狼来了"教给你诚信的道理,你就可以把文章引入"诚信"这一话题。还比如,阿凡提的故事教给你智慧、勇敢、扶危济困、为富不骄的道理,阿拉丁的故事也教给你智慧、勇敢、扶危济困、为富不骄的道理,一休哥的故事还是教给你智慧、勇敢、扶危济困、为富不骄的道理,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将这三个故事构成排比段从而写成四篇文章了啊?这四篇文章就分别讲了智慧、勇敢、扶危济困和为富不骄这四个主题。"我与故事"这个题目就化身而为以上这四个主题了。

不过,先不要得意忘形,"化虚为实"只是构思过程,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还要时刻想着扣题,要把"故事"变成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比如你写"龟兔赛跑"的故事在你成长过程中总是时刻督促着你,每当遇到什么事的时候就一定要想起这个故事。你在讲述的是一只插着翅膀的乌龟,它时常在你眼前盘旋而去;这也是一只没有脚的乌龟,它动不动就从你面前飘移而逝;这还是一只披着长发、满脸葱白的乌龟,每当午夜凶铃响起的时候就会钻出来找你。总之,你一定要让那只乌龟像幽灵一样时常在你的脑海中飞驰而过,从而突出你和这个故事之间的关系,这样就不会跑题了,千万不要撇开你和故事的关系不谈,而是着力去写那个道理。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作"还实为虚".

接下来,我们还是拿往年的题目作例子。

   06年北京卷作文题的"北京的符号".其中的"符号"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可以将它变成一条横线。只要是可以代表北京形象的人、事、物,都可以填到这条横线上来。这样,"符号"一词就具体可感了。我们不需要将北京的标志事物"一网打尽",只需要选取那么几个对你来说特别的东西,甚至只选取那一个角度来写就可以。

   我们先来看下面这两篇满分作文。

北京的符号

   春花的灿烂芬芳,装点我荒芜的心田;夏树的茂密成荫,抹去我黯然的神情;秋风微凉凄清,撩动我脆弱的心弦;冬雪的皑皑刺骨,清醒我混乱的思绪。每当季节更替,每当看到这些景物,我都会黯然神伤,想念起我最爱的四合院。

   在我的世界中,四合院是最美丽的,它是北京的符号,永远的记忆……

   五岁的我,耳边是歌谣,回响在四合院中。

   "编,编,编花篮,花篮里面有小孩,小孩的名字叫花篮……"在院里的老槐树下,我们几个小女孩总爱玩着这样的游戏,男孩子们则在旁边跑着、闹着,拿着玩具枪,嘴里发出射击的声音。男孩、女孩,大家都是那么乐此不疲。夜幕降临,一家老小便都支起躺椅坐在了树下,男孩女孩们便玩起了捉迷藏,记得那时我总爱躺在四合院那朱红的大门后面,两只小眼睛向外窥视。玩累了,便坐在地上,听爷爷奶奶们讲那古老的故事,那时的我总是望着苍穹,等待着牛郎织女的会面,等待树梢那几只喜鹊搭成鹊桥。望着望着便进入了甜甜的梦乡,梦中的四合院变成了牛郎女织的家。

   十岁的我,耳边是琅琅书声,回响在四合院。

   从学校回到家中,便将车往旁边一放,从来不锁,几个小孩子便凑到了院中的小石桌小石凳上写作业,读课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几个小孩子便抬起头透过密密的树叶去眺望那蔚蓝天空中那初升的小月牙,再低下头"思故乡".是啊,我们的故乡便是这个漂亮的四合院。偶有些金发碧眼的"老外"来到院里,他们都在感叹四四方方的院落,高大入云的国愧,感叹邻里和睦,感叹井水的清凉,那眼神中流露出抑制不住的羡慕。姥姥说,这是北京以外找不到建筑,是北京的符号,我说:"不明白,为什么呀?"姥姥指着院中的小枣树苗对我说:“什么时候它长得和你一样高,你就懂了。也许姥姥说得对,四合院是北京的符号。”

   十五岁的我,耳边响的是推土机的隆隆声,回响在四合院中。

   那白字写的"拆"字,套着个大圆圈来到了四合院的墙上,推土机来的那一天,我哭了,我相信,我住了十几年的最美丽、最安静、最和善的四合院,就在这大家伙的魔爪下夷为平地,我流着泪问姥姥:"您不是说四合院是北京的符号吗?小枣树长得比我都高了,可是为什么四合院却没了啊!"姥姥的眼中也是亮晶晶的,她搂着我说:"孩子啊,你说得没错,四合院,国槐都是北京的符号。它们永远不会消失,你看那边,红黄蓝的健身乐园,西单的那只大蝴蝶,王府井的步行街,也是北京的符号,就好像姥姥和你,有老有小啊!"我点点头,眼泪依然在流。

   如今,每当我看到幸存的四合院,胸中总有抑制不住的亲切和伤感,怀念起我的童年,我的四合院。但看到高大的新建筑,我又会为北京的新符号感到快乐和骄傲。

   四合院是茶,清新、静谧;新建筑是咖啡,现代、清爽。我爱四合院,也爱新建筑,我爱北京,爱北京的符号。

北京的符号

随着城市的发展,北京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符号,但我永远相信,四合院是代表北京的最古朴也最清新的符号。

这两篇满分作文都选取四合院作为北京的符号,然后就把题目转入"四合院",整篇文章都在围绕四合院展开。但如果将这两篇文章做一比较,前者显然更懂得扣题。因为前文几乎在每一段中都不仅写了四合院,还时刻不忘"符号"一词,有时甚至用"姥姥"的话来扣题,这些都属于我所说的"还实为虚"。

幽静的四合院,院内一棵高大的槐树,那就是北京的符号,我儿时的记忆,如今又重现眼前。

曾经的四合院就像是一个格子,抬起头,也许是那时还太小的缘故吧?只能看到四角的天空。蔚蓝的,我常常趴在井边仰着头看云彩。这时候奶奶就会走出屋子叫我小心不要掉到井里。井边是我的乐园,一丛丛的草嫩嫩地从青石砖缝顶出来,我常和伙伴们一起趴在那里听各种声音,井水的声音,鸣虫的声音,玲珑悦耳,比任何音乐都动听。奶奶的四合院里有一棵很高大的槐树,奶奶经常在槐树下支上摇椅,躺在那里或是看书读报,或是午睡。我想躺在摇椅上慢悠悠地入睡一定是很惬意的事,因为我每次都能看见奶奶的脸上露出笑意。现在想想,也许是有我们陪伴她左右吧?

奶奶的五间正房很古朴,如同在这高楼林立的城市中的一处幽兰。清静的灰色房檐,曾几何时房檐的一角挂起一只风铃,清风拂过,风铃叮叮作响,好像是唤醒了在外奔波的人们,这里还有一个清幽的去处。奶奶的家具全是红木的,木头的香气带给人宁静的安详,古韵古香。奶奶说这座四合院也不知道存在了多久,她说从记事起,她就一直住在这里,她谈到四合院的时候神情安详。

我还记得傍晚的时候,关上四合院的红漆大门,仿佛将一天的辛勤繁忙都关在了外面的喧嚣世界中,而四合院里,老少三代人共享天伦,平和惬意。我喜欢在院子里看星星,看玄青的屏障上泛起一点点微黄,那里有搭配出来的最美妙的图案,然后低下头接过奶奶削好的苹果,咬下一大口,嘴里酸酸甜甜,那是最快乐的时刻。

有多久没有看过星星了?大城市里的喧嚣仿佛淹没了四合院内的宁静,走出四合院的大门,走进纷繁的有着各色霓虹灯的世界,仿佛再尝不到清洌的井水,再听不到虫鸣的公寓中,北京城也随着四合院的拆迁变得越来越焦躁了。然而我又欣慰,宁静祥和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它不会消失,随着北京城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四合院也在重新兴起。它在城市的一角静静地观望。如同儿时奶奶的笑脸,如同一位长者慈详地守护着年幼的孩童。

北京在发展,四合院也在发展。周末经常看见人们一群群地聚集在四合院遍布的街道上,买一杯茶,喝一瓶冷饮。让人感到生活的多姿多彩,北京城是现代与古典交融的共同体。不全忙碌,亦不全安逸。

06年上海卷作文题是"我想握住你的手".这道题看上去好像更适合写记叙文,让考生讲一个关于握手的故事。但问题是现在大多数考生都习惯写议论文或散文,一遇到这样的题目就不知所措了。其实,这道题中有一个很大的"缝隙",就是这个代词"你".这个词是虚的,不一定指谁,甚至不一定是指一个人。我们在构思的时候就可以"化虚入实",将这个"你"替换成具体的人、事、物。比如这个"你"可以是母亲,这样就可以写母爱;"你"可以是祖国,这样就可以写爱国;"你"可以是真理,这样就可以写一堆科学家的故事;"你"还可以是友情,可以是信念,可以是梦想……和你握手的也未必是现实中的人,也可以是古人,这样就可以引入对历史的追思:你可以握住李白的手,和他一起去喝酒;你可以握住岳飞的手,壮志难酬一声吼;你也可以握住西施的手,告诉她"你快回来,没有你我一人承受不来".这种思路一具备,你想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想写什么主题,那就全凭你选了。

   我们来看一些上海卷满分作文的开头就知道他们的思路了。

我想握住你的手

   我想握住你的手

   当你想要离开我的时候

   当你想要消逝的刹那

   握住不放

   直到永远

   沈从文曾对你说过:"我们相爱一生,但一生还是太短。"

   而我,只想握住你的手,不想说任何话,因为任何话也概括不了我对你的心。

   知道为什么吗?为什么我要握住你的手不放吗?

   因为,文学--是你!是你!是你让我看到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是你让我体味一个个诗一样的人生;是你让我懂得人生的真谛;也是你让我克服一个个险境,超越极限!

我想握住你的手

   在这里我想握住那些敢于说真话的人的手,以表达我的崇敬、我的支持与我像你们那样敢于真言的决心。

   我想握住你的手

   上帝不能亲自到每家,所以他创造母亲。

   --题记

   妈妈,我想握住你的手。

   第一篇文章写的是文学,第二篇文章写的是真理,第三篇文章写的是母爱。

   但还是那句话,不仅要"化虚入实",还要"还实为虚".文章前前后后一定要扣住"握手"这个词,不能只想着自己的那个主题,反而把"握手"扔在一边。而且这种扣题是要贯穿全文各个段落的,千万不能光开头、结尾才想得起来扣题这回事,其他地方都忘了,那就有跑题的嫌疑了。

   07年天津卷考"有句话常挂在嘴边",那么"有句话"就可以被替换成各种话语,可以是一句名人名言,可以是你生活中的一句口头禅,也可以是你听别人说过的一句话,甚至还可以是你在考场现编的一句话。但是,一定要把它写成"常挂在嘴边"的,而不能是一次性的。

有句话常挂在嘴边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有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这句话常挂在嘴边,一直陪伴着我,做为我的座右铭,无论是成功,失败,欣喜,落寞……一直警世着我,使我成为生活中的开拓者,一步步走向胜利的彼岸。

   这句常挂在嘴边的话,让我体会到古人的意境和心志是如何,同样在自己诺大的身躯中,一个伟大的思想正在孕育。为世人写下不休的传奇,名传青史,亘古不休,楚大夫的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彩菊……

   这句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让我体会到面对生活,要保持"得到坦然,失去淡然",平静的面对一切。记得李敖在《零度》里写道的一句话:人的欲望,就像一条永远都添不满的沟壑,乱人心智"有平静的心态和大度你才能慢慢的适应这个世界,同时也让社会慢慢的接受你,最终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它告诉我,一切的一切,只要你有梦想,有追求,有信仰,肯定能战胜他人,成为胜者,人可以行动一辈子,如果没有梦想做向导,那所有的劳累不就是无用的,曾经的我有过失落,有过感伤,但是有这句话常常挂在嘴边,我就会愈战愈勇,再次拾起自己的梦想,努力的向前冲,虽然的未来的道路布满了荆棘,但是我相信,有梦在,我会一路上披荆斩棘,到达我的梦想终点。

   "有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每次的努力没有收获,有的人会抱怨,会失落,有这句话常挂在嘴边,我可以勇敢的说,我不会,我的努力是建立再梦想之上的,为了成功我可以再次的奋力一波,让世界听见我呐喊的声音,古人有"卧薪尝胆"来激励自己,而今我不会因为我微薄的努力没有收获而丧失了信心和勇气,逆境是胜利途中必经的道路,"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没有磨练怎会得到自己想要追求的呢?挂在嘴边的话是要我们感谢逆境,感谢逆境对自己的磨砺,待到胜利的彼岸,回头望望自己走过的路,一路上的苦难和磨砺,都会将成为自己不可多得的人生宝藏,你也会愈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功和感动……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有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古人千年所孕育的思想,沁染着我,我想有梦想和努力做羽翼,我会飞的更高。

   这篇满分作文就将蒲松龄的一句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从而转入"有志者,事竟成"这样一个熟悉的话题。而文章每一段都对"常挂嘴边"这几个字念念不忘,扣题意识非常强烈。

07年山东卷考"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这个"记忆"是可以替换的,而关键要写出这种记忆是"时间无法风化"的。

当记忆流经奥斯维辛

当历史的车轮压过奥斯维辛,听到的是男人的怒吼与女人的尖叫,看到的是母亲的哭泣与孩子的惊恐。而今,奥斯维辛的天空湛蓝而且透明,一排排高耸的建筑直插云霄,似要打破这里的宁静。

难道时间已将历史风化,坚忍的犹太民族已似"一笑泯恩仇".没有!不但犹太人没有忘记那曾经的苦难,德国人民也没有忘记。每当犹太纪念日那天,德国总理总是跪在营前,默默悔过。男儿跪地惊天动地,何况总理,而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忘记。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任时间长河滚滚不息,他们没有忘记。犹太人没有忘记,因为他们知耻而后勇,于是在诺贝尔奖面前,他们经常是胜利者。德国人没有忘记,因为他们把昨日的罪过,当作今日的教训,防止明日的错误。全世界人民都没有忘记,因为和平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渴望。

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谁都不想让奥斯维辛的哥特式建筑真正打破世界的宁静,但这也不会影响到我们忘记中的伤痕,它只会作为我们的一个和平的标志,以示警钟常鸣。现在的犹太民族早得到了公正的对待,但他们也未曾将自己的历史忘掉,即使那是一段令人不堪回首的记忆。

古人云"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佩乎塞苍溟".犹太人正是凭着这一股浩然之气,将心中的愤怒转化成一股复兴民族的决心。不要以为不声不语的他们已将历史忘却,时间永远不会使有些记忆风化,就像叶延滨永远不会将荒野无灯的感触忘记一样,奥斯维辛也永不会将屈辱的历史遗忘,即使时间不断轮回。

那天,奥斯维辛警钟长鸣;那天,犹太人民饱含热泪;那天,记忆流经这和平的世界;那天,和平在向那极端的功利者和道貌岸然的战争者宣判;胜利的钟声会在和平者的心中响彻整个胸膛。

时间永远不会将奥斯维辛风化在记忆底层。

想来这篇满分作文的作者一定对二战中犹太人的遭遇有过深入的思考,对奥斯维辛集中营也有着比较清楚的了解,这是他熟悉的题材,他就把它变成"记忆"的具体内容。而全文都紧紧围绕"时间无法风化"这一中心来写。

试题详情

这里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这三者中,哪一个才是最重要的出题形式?大家可能会说是话题作文,因为这种形式从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到今天已经流行了十一年了,堪称经久不衰,但很可惜,这不是答案;也有人会说是命题作文,因为近几年话题作文日益衰微,命题作文又重新回到高考作文中来,所占比例也并不小,但很可惜,这也不是答案。我认为,很大一部分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的本质其实就是半命题,而这就是因为我们可以在它们身上插入一条横线,也就是我在这里所要说的"插空".所谓"插空构思法",就是在题目中找地方插入横线,把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变成一个半命题作文,这样就会把思路打开。

这种题目的特点是:插入一个主语、宾语、谓语、修饰语或中心语,就可以变成一个完整的句子或词组。比如今年山东卷作文题是"见证",这个题目就可以运用"插空法"来完成构思。这里说了"见证",却没有说见证什么。很多人都看过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台湾魔术师刘谦一举成名,每当他要让观众大吃一惊的时候,就总会把一句话挂在嘴边:"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那么好,我们就可以把"见证"这个题目变成"见证奇迹".加入这么一个宾语之后,题目其实就已经由"见证"转入"奇迹"了。由此我们就可以想到很多关于奇迹的材料。与此类似,我们还可以写"见证理想"、"见证公平"、"见证真相"、"见证友谊"、"见证失败"、"见证成功"、"见证未来"、"见证心与心的距离"……

插空之后,A题目就转变为B题目,我们本来要写的是"见证",但其实构思的时候一直在想的是"奇迹"、"理想"、"公平"、"真相"、"友谊"、"失败"、"成功"、"未来"、"心与心的距离",这一思维过程就叫做"由此及彼"。

但是,大家千万要注意,这只是构思的方法,在写作文的时候还要想到扣题,那就一定还要做到"自彼返此".如果你写作文的时候光想着"奇迹"俩字儿了,那必然要跑题,因为我们要写的不是"奇迹",而是"见证奇迹".也就是说,你写的奇迹一定得是可以"见证"的。那你就不能写古人的奇迹,因为你在现实中无法亲眼见证,除非你采用"时空穿梭"的模式让自己回到古代,仿佛能和古人当面交流,或者是说自己是用心见证的,用不着当面看到。扣题的时候不仅要扣住"奇迹",更要把"见证"二字放在显眼的位置上。

今年还有很多题目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构思,比如:

四川卷"熟悉",可以写成"熟悉你的对手";

湖南卷"踮起脚尖",可以写成"踮起脚尖,看到希望"或"踮起心中的脚尖";

江苏卷"品味时尚",可以写成"品味生活的时尚"、"在生活中品味时尚"、"品味时尚,就是品味生活";

    安徽卷"生活给我智慧",可以写成"生活给我与人相处的智慧";

    广东卷"常识",可以写成"常识指导人生"、"常识就是对的吗"、"常识的缺失";

    天津卷"我说九〇后",可以写成"我说成熟的九〇后".

    往年也有很多高分作文采用了这种方法。

    02年全国卷"心灵的选择".但凡做出选择必是人的心理活动,因此"心灵"二字形同虚设,我们就可以在"选择"上下功夫,有的满分作文写的是《张开双臂,选择博爱》,有的写《选择永恒》,还有的写《昭君的选择》。

    06年安徽卷"读",那就可以在"读什么"上下功夫。有的满分作文写《晨读陶潜》,有的写《读山》,有的写《读"我"》,有的写《黄山松,我读懂了你!》。

   05年天津卷是一道命题作文,题目是"留给明天".这是一种抒情性较强的题目,好像很希望考生写成一篇散文。这个题目里留着一个很大的空,就是"把____留给明天".我们看这两篇满分作文。

留给明天

    昨天,行色匆匆,有如大江东去再不复回;今天实实在在,有如阳光雨露温馨美好。昨天我们留下成长经历;今天我们留下奋斗激情;那么,我们该留给明天什么?明天依然是个好日子,明天我们依然希望有时间行动,把昨天的行动留给明天,把今天的希望留给明天,再把明天的时间留给明天。

    留给明天预示着把希望留给明天,在明天我们会拥有希望。人生在世,别的可以没有,但不能没有希望。就像在黑暗中摇摆的烛光,即便风吹雨打,哪怕只有零星一点也要燃烧发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既然拥有希望,那么就不要担心曾经的失去与放弃,也不要害怕昨日的失败与痛苦,更不必疑惑将来的成功与幸福。雪莱曾说:"既然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今日的夜幕已降临,明天的黎明也不远;只要希望与人俱在,我们就不怕"因流泪失去太阳而丢失群星";同样也不怕黎明前的黑暗,"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纵然今天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洒脱,但明天也有"散发弄扁舟"的飘逸。

   留给明天也蕴含着把行动留给明天,在明天我们要付诸行动。也许曾经我们懒散惰落随波逐流;也许曾经我们胡思乱想只说不做;然而明天不会,明天我们不会有"昨日之日不可留,今日之日多烦忧"的无奈,也不会有韩东"如果我的祖先能够像我一样想,看到海的将是我"的悲哀。明天我们只顾风雨兼程地赶路,只求披星戴月。从明天起我们将会活得无忧无虑充实自在,就如海子:"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留给明天还意味着把时间留给明天,在明天我们应珍惜时间。时间是上帝左手的沙漏、右手的盅钵。世间的一切都以时间为尺度。昨天是时间,今天、明天还是时间,时间对于一切都很公平。今天因没有时间来做的事,明天会有足够充裕的时间,让我们完成夙愿或实现理想。因此我们要视时间如生命,惜时如金,所谓一寸光阴一寸金就是此理,有了光阴我们能做不能做的,没有光阴我们能做的也变得不能做。直到现在,我才终于明白为什么在瑞士那样一个"从摇篮到坟墓"的高度发达国家,人们在给孩子登记遗产时不留下万贯家财,只写下"时间"二字,因为他们明白时间可以改变一切,也可以创造一切。

    哲人说过,退一步海阔天空。既然今天完成不了的任务,那么为何不留给明天呢?留给明天不是一种错。

    这位考生构思的时候就在"留给明天"的前面插入了一条横线,在第一段中说:"把昨天的行动留给明天,把今天的希望留给明天,再把明天的时间留给明天。"其后三段分别从"希望"、"行动"、"时间"这三个角度去写,实际上就是把这三个词填入了这条在心中偷偷画好的横线上。

    再比如08年安徽卷"带着感动出发".

带着感动出发 

    因为感动,人生的光辉与色彩才被我们领略;因为感动,生命的律动与力量才会给予我们希望;因为感动,万事万物深层的美好才会被我们碰触,被我们欣赏。那么,带着感动出发吧,用感动充实出一个辉煌的人生。

    带着感动出发,才会体会那些高尚的情操。在人生绚烂的路途上,我们无比渴望受到高洁气质的熏陶。然而,怀抱一颗充满感动的心,那些美妙高尚的人格才会如花般灿烂地开放在你的眼前,永恒于你的心间。如果不是心怀感动,陶渊明"性本爱丘山"的淡然气质如何让你觉得心旷神怡?如果不是心怀感动,司马迁那"史家之绝唱"如何在你心间激起层层浪花?因为感动,因为带着感动出发,我们在人生的坐标上才不会迷失方向,我们才会被那些高尚的人格引向新的路途。

    带着感动出发,才会看到生命的真谛。珍惜生命、感悟生命并非是人人都能恪守的真理。如果不是把感动放在心间,你如何触摸到生命中最柔软的底层,你又如何理解生命复杂的含义?史铁生虽然双腿残疾,虽然怨恨过痛苦过,但他最终在苍凉的地坛中悟出生命的内涵,这种深刻的领悟来自他内心对生命的感动,来自亲情所带来的刻骨铭心的感动。这感动,让他在破碎的生命旅途中走了那么远,这感动让他对生命充满敬畏,充满慨叹。因为感动,因为带着感动出发,我们才能拥抱生命敞开的灵魂。

   带着感动出发,才能做到坚守原则与坚持不懈。感动让我们内心变得柔软,感动让我们将自己的信念把持得更为坚定。苏武牧羊于瀚海之地,大漠飞沙,我相信是他心中的感动,那出自对国家的大爱的感动引领他向那条荒芜之路上勇敢迈进。还有王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她的勇敢同样来自她那真真切切的感动,遵循于内心的感动,让我们带着感动出发,感动会将信念与坚强深植于土地,连成一片碧绿的辉煌。

    艰险与坎坷,我们不怕;风沙与风雪,我们依旧昂首向前。这是因为感动给我们的内心准备了最丰厚的食粮。带着感动出发,让人生的航向永远地朝向美好的远方。带着感动出发,让辛苦而漫长的生活因为感动而充盈着快乐与希望!  

   这篇文章就在"带着感动出发"后面插入了横线,然后就避开了"感动",而去写从感动的事情中看到的美好情操。

08年江苏卷"好奇心".

好奇心

    对一座城市抱有好奇心,会是你一生中最非凡的体验。

    清晨的时候,当你穿梭在绸般雾气里的时候,这好奇心便开始了。露水润着青石板的路,布鞋踩在上面有轻微的声响,是什么在萌动?泡桐花紫色的蕊无声地落下来,绵软得仿佛一捏就会碎,轻柔得一吹便飞散,是怎样的娇羞躲在了里面?摇橹声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吱呀--吱呀"地穿透了雾,又无声地消失于耳侧,是谁在哼唱?待到薄雾消散,这一切又似乎从梦境中抽离,它们又到哪儿去了呢?

    你只能怀着好奇心继续走。

    石库门的深处有叮咚的泉响,江南的小姑娘抱着琵琶哼唱不已。她的指尖像这门前的流水,灵动而不留痕迹,只留下几缕清音。这清音,究竟从哪里来?隔壁的老太太梳了光亮的发髻,提着篮子出来,一口吴侬软语:"张家姆妈,走啊,今朝端午买粽叶去喽!"于是,一个清秀而又和气的中年女子出来,笑着嗔怪:"大清早呢!"随即两人消失于石板街的尽头。她们往哪儿去了呢?

    寻找什么来解开我的好奇心?

    恰是一曲《游园惊梦》。

    "看人间姹紫嫣红开遍……"我追随着杜丽娘的心思解开这谜团。庭中美景固然惹人怜,但更惹人怜的是自己的肺腑;这城市里的美景固然绮丽,但最诱人的也是她骨子里的韵味呵!两千年来,是伍子胥的相土尝水,是干将莫邪的剑意人情,是馆娃宫里"嘎嘎"作响的木屐,是憨憨泉里不尽的清涟,筑就了这座城的风骨。好奇什么呢?我们好奇她为何这样清新动人,答案是隐逸在这时光里的。你可以说是山水沉淀了她,你可以说是她融入了山水;你可以说是吴人塑造了她,你也可以说是她哺育了这些人。我不禁莞尔,心头的疑虑也顿时消散,这些"从哪里来"、"如何来",当这座城给了我们问题时,也便给了我们答案。

    一花一世界,从那门前的流波里,我们似乎看到了平江城的骨子。那便是她给我们的答案。

   城的美妙,在于她勾起了我们的好奇心。

    城的美妙,也在于她给了你最精彩的答案。

    这篇文章将"好奇心"转入对一个城市的好奇。

   08年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

举手投足之间

    生命的车轮缓缓向前推进,人类也已从年幼懵懂的种群成长为拥有高度文明与智慧的生物。知识与责任让我们渐渐摆脱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我们越来越多地考虑善待自然。而我想说,善待自然,就请从举手投足之间做起。

   这个世界有很多环保主义者。他们可以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来抗议日本人对鲸的残酷杀戮,他们也可以建造奇特而坚固的木屋过树上生活来反对商人们对森林的砍伐。有时候,我们不由觉得那样的勇气与壮举离我们太遥远。没有错。但爱与善待并不总是要用惊天动地的牺牲来表达。在举手投足之间,我们就可以表现出对自然的善待。

   弯身绕过低垂的树枝,轻轻扶起被吹偏的花朵,爱怜地送走不慎落到你书本上的年幼的蜘蛛,殷情地款待无家可归饥肠辘辘的流浪狗……生物之间平等的爱与尊重遂自举手投足之间显现出来。不要以为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因为自然辉映在每一个弱小的生命里,每一个小小的动作都是对自然的珍惜与保护。我们需要规模组织都很庞大的环保运动,但更需要涓滴成海的微小和细致。

   动画片《西游记》里有一幕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唐僧正在打坐念经,忽然一只蚂蚁掉落在他的手上。唐僧并没有粗鲁地甩动手掌或是直接将这只小虫碾死,他只是轻轻地将蚂蚁所在的那只手放在地上,让惊慌失措的蚂蚁安全离开。记得小时候我每看到这一段,总会嘲笑唐僧的迂腐和虚伪,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渐渐明白,正是举手投足间的善,才成就了一个慈悲为怀的圣僧,才显现出佛的博爱与睿智。同样,当我们于举手投足间,积累对自然的善待,谁又能说我们不是真正的环保主义者呢?

   有人说过,人类要用博爱的宇宙观来看待自己,看待地球。宇宙观,是告诉我们要学会平等地对待自然,将人类自身看作地球上普通的一员。而涉及到将理念转化为行动,我则认为,要用最微观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去看待自己的行为。因为正是举手投足间的小小善举,才折射出一个灵魂的光芒,才体现出一颗满盛爱与美好的真心。

   这篇文章把"举手投足之间"这个题目变成了"善待自然,就请从举手投足之间做起",这样就将题目转入环保话题,不过写的时候一直紧扣"举手投足"这四个字。

试题详情

17、匀速行驶的车厢内悬挂一球如图5所示,当车厢突然加速时,小球悬线将向__ ____摆动. 

图5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