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5.DNA分子形成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1)两条链反向平行,
②外侧为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
③内部为碱基互补配对。
[画龙点睛]DNA的分子结构可用数学模型“点→线→面→体”表示即“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链→二条链连接成的平面→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提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其主要特点是:
4.两条单链之间形成的碱基对表示如下
(1)①碱基之间的配对方式有两种,即上图所示的A一定与T配对,G一定与C配对。
③配对的碱基之间以氢键相连,A与T之间形成两条氢键.G与C之间形成三条氢键。
③配对的两个脱氧核苷酸方向相反,尤其要注意脱氧核糖的位置。
3.一条脱氧核苷酸单链中,相邻脱氧核苷酸之间的连接如图所示。
一分子脱氧核苷酸中脱氧核糖的3号碳原子与另一分子脱氧
核苷酸中的磷酸通过形成新的化学键(磷酸二酯键)相连接。
2.基本单位 脱氧核苷酸.如图所示:
其中,○表示一分子磷酸; 表示一分子脱氧核糖; 表示含氮碱基.构成DNA分子的含氮碱基共有4种,即A(腺嘌呤)、T(胸腺嘧啶)、G(鸟嘌呤)、C(胞嘧啶)。
脱氧核糖的结构简式如右图:
在脱氧核苷酸分子中,特别要注意三个小分子之间的连接,其中,脱氧核糖的l号碳原子与含氮碱基相连,5号碳原子与磷酸分了相连。
1.元素组成: C、H、O、N、P(不含S)
|
第一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体内转化实验
研 究 人 |
1928·英·格里菲思 |
过程 结果 |
无毒R型活菌→→小鼠→→不死亡 有毒S型活菌→→小鼠→→死亡 有毒S型活菌→→有毒S型死菌→→小鼠→→不死亡 无毒R活菌+加热杀死的S菌→→小鼠→→死亡(从体内分离出S型活细菌) |
分 析 |
a组结果说明:R型细菌无毒性 b组结果说明:S型细菌有毒性 c组结果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已失活 d组结果证明:有R型无毒细菌已转化为S型有毒细菌,说明S型细菌内含有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物质 |
结 论 |
d组实验中,已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含有“转化因子”,促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主要通过d组证明) |
体外转化实验
研 究 人 |
1944·美·艾弗里 |
||
过程 结果 |
S型活细菌 ↓ ↓ ↓ ↓ ↓ ↓ 多糖 脂质 蛋白质 RNA DNA DNA水解物
↓ ↓ ↓ ↓ ↓ ↓ 所得活菌:R R R R S+R R |
||
分 析 |
S型细菌的DNA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 S型细菌的其他物质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 |
||
结 论 |
S型细菌体内只有DNA才是"转化因子",即DNA是遗传物质 |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实验材料 |
T2噬菌体、大肠杆菌 |
过程、结果 |
①标记细菌 细菌+含35S的培养基→→含35S的细菌 细菌+含32P的培养基→→含32P的细菌 ②标记噬菌体 噬菌体+含35S的细菌→→含35S的噬菌体 噬菌体+含32P的细菌→→含32P的噬菌体 ④噬茵体侵染细菌 含35S的噬菌体+细菌→→宿主细胞内没有35S,35S分布在宿主细胞外 含32P的噬菌体+细菌→→宿主细胞外几乎没有32P,32P主要分布在宿主细胞内 |
实验分析 |
过程3表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并未进入细菌内部,噬菌体的DNA进入了细菌的内部 |
实验结论 |
DNA是遗传物质 |
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的实验
实验过程
完整的烟草花叶病毒----→烟草叶出现病斑
→蛋白质----→烟草叶不出现病斑
(2)
→RNA----→烟草叶出现病斑
2.实验结果分析与结论:
烟草花叶病毒的RNA能自我复制,控制生物的遗传性状,因此RNA是它的遗传物质。
[画龙点睛]病毒中的核酸只有一种.或者是DNA,或者是RNA,噬菌体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烟草花叶病毒以RNA作为遗传物质。
第二节、第三节 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DNA分子结构
内容 |
说明 |
(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DNA的结构和复制 (3)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 (4)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5)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
(1) (2) (3) (4
)是授课的重点和难点. |
1.考点盘点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