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中国5个省市粮食产量、人均粮食和人均耕对比图。读图回答34-35题。
34、与乙、丙、丁3个省市对应的依次是
A. 苏、鲁、粤 B. 京、吉、苏 C. 吉、苏、鲁 D. 粤、京、吉
35、与全国相比,戊人均耕地和人均粮食的关系有特殊性,其主要原因是
A. 人口数量增长较快 B.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C. 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D. 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加
中国气象局与交通部2006年10月15日联合发布全国主要公路气象预报:15日20时至16日20时,……内蒙古中部的部分地区有沙尘天气。土壤风蚀是沙尘暴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形成沙尘暴的条件主要是干旱、大风、对流旺盛,若对流层大气出现逆温现象可以抑制沙尘暴。
读表,据此回答31-33题。
我国北纬35°-40°之间大陆上四地的气候资料
地点 |
① |
② |
③ |
④ |
年降水量(mm) |
15.6 |
466.6 |
777.4 |
205.4 |
一月平均气温(℃) |
-8.5 |
-6.6 |
-1.2 |
-9.0 |
七月平均气温(℃) |
27.4 |
23.5 |
23.9 |
23.6 |
31、导致四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海拔高度 D.洋流性质
32、关于四地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两地河流都有春汛 B.①、③两地位于青藏高寒区
C.②、③两地位于季风区 D.①、④两地位于半干旱区
33、关于四地所在区域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以冰雪融水灌溉为主 B.②畜牧业比重高于种植业
C.③以水田农业为主 D.①农作物以小麦和青稞为主
为预防沙尘暴席卷北京、天津,几年前国务院决定在冀北、晋北、内蒙古东南部等地建立了三道绿色屏障--京津防护带,目前已初具规模。但2002年3月中旬的一次沙尘暴,让北京、天津两地的居民感觉扬尘天气比以前还要严重,回答29-30题:
29、这次影响北京和天津两地的沙尘暴源地在
A.东北 B.新疆 C.青藏 D.内蒙古
30、虽然森林面积增加,但2002年春季沙尘暴天气更重的主要原因是
A.2002年春季干旱严重 B.沙源地退耕还草
C.防护带未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 D.大气环流异常
28、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模式中,以下做法属于农业技术措施的是
A.培育良种 B.平整土地 C.修基本农田 D.植树种草
2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我国三个经济地带唯一的差别
B.山西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中部经济地带
C.三个经济地带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是东部经济地带
D.甘肃省位于西部经济地带,地跨三大自然区
26、下列做法符合因地制宜,合理开发的原则的是
A.洞庭湖区围湖造田,提高人均粮食产量。
B.宁夏平原结合植树造林,提高经济林种植面积。
C.黄土高原重点发展种植业,解决粮食不足问题。
D.内蒙古高原退耕还牧,大力发展畜牧业。
25、正在修建的“神黄”铁路
A.联系中部地带与东部地带 B.联系中部地带与西部地带
C.重点是“晋煤外运” D.又一条西煤东运通道
24、黄河中游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有
A.凌讯 B.地上河决口 C.水土流失 D.断流
综合地貌、气候两大要素,可以把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分成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据此完成21-23题:
21、我国三大自然区与其最突出的区域特征组合正确的是
A.东部季风区--高温多雨 B.青藏高寒区--“冷”和“寒”
C.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干旱 D.青藏高寒区--冰川纵横
22、下列区域特征与对应的主要形成原因连线正确的是
A.海南岛全部属于热带气候--大气环流
B.庐山是驰名中外的避暑胜地--海陆位置
C.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地面状况
D.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太阳辐射
23、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东部季风区最突出的气候特征,能说明我国的季风气候具
有显著的大陆性特点的是
A.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世界同纬度地区偏大
B.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比世界同纬度地区多
C.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较小
D.我国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气候复杂多样
水土流失是土壤侵蚀的一种主要形式,现在我国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据此回答19-20题:
1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黄土高原在秦汉以前就已是千沟万壑的状态
B.据研究,人为因素是形成本区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C.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主要是进行自然条件的改造
D.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是形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20、黄土高原和南方丘陵山区相比
A.两区人地矛盾尖锐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B.水土流失带来的直接、间接的经济损失大
C.中小河流众多,形成许多小流域
D.土壤的垂直分异明显,土地类型多样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