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世界问题报告》上说:“从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人类曾有过三次人口高速增长的“人口革命”。第一次“人口革命”发生在约五六千前,世界人口从500万增长到约5000万。第二次“人口革命”发生在五百年前,世界人口达到5亿。“二战”后的“人口爆炸”是第三次“人口革命”,五十年前人口增长到50亿。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医疗条件的不断进步 B饮食结构的改善
C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D生产力的发展
4.“凡以千户守一郡,则率其麾下从之,百户亦然”。(《元史·兵志二》)这反映了蒙古族历史上的
A逐水草迁徙 B骁勇善战 C军政合一 D融通东西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于2006年7月13日一致表决:将中国安阳殷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因为在殷墟发掘出了具有文明标志性作用的
A甲骨文、兵马俑 B茶叶、青铜器 C 甲骨文、青铜器 D 丝绸、甲骨文
2.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辛丑条约签定于1901年,西方列强勒索巨额赔款所谓“依据”是1900年的“团民事件”,1900年应是
A甲子年 B 庚子年 C戊戌年 D 己亥年
4.坚持把能力训练作为“谋分之基、创新之源”
3.以本为本,以纲为纲,夯实基础,记死学活
高考试题遵循《考试说明》,但又不拘泥于《考试说明》,这并不意味着超纲命题,而是防止知识点的简单再现,提倡对《考试说明》所规定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基础知识是高考的第一依据,越是基础的就越有决定性意义,基础不实是学生失分的第一原因,越是基础的就越有区分度,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均离不开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和复习中做到以本为本,狠抓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纲为纲,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对考点做到点点清、点点明、点点通,真正将基础知识落实到位;对原理的理解要准确简练,规范政治术语;构筑完整的知识体系,绘制核心概念辐射图、主干知识网络图、知识体系结构图,搞清每一个考点在知识网络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其他知识点的重要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避免老师包办代替,将基础知识学活,而不是死记硬背。只有如此,方能“以不变应万变”。试题无论怎样新、奇、巧,终究“万变不离其宗”。
2.关注社会热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高考试题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热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国内外的社会热点、焦点是政治试题设置情境的原材料,社会热点与教材的结合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因此平时注重把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大事“拉近”到考生身边,注意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帮助学生把党的大政方针和众多的时事热点问题整理成重点突出,脉络清晰的一系列专题,分析其对应着的经济、哲学、政治、文化生活学科的知识点;重新整合学科知识,将学科知识进行迁移、组合,达到社会热点和学科知识的有机统一。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关注安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信息。精选一些生活中的材料和事实结合所学的理论进行分析,培养学生面对生活中的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1.准确把握高考命题方向,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人文精神
平时的教学与复习要准确把握高考方向,不能简单地抓课本,搞题海战术,而要密切联系社会实际问题,善于创设新的试题情景,注重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注重过程性。针对近些年来,尤其是2010年高考政治试题在注重能力考查的同时,还注重对人文知识的考查的趋向,复习时要更加关注对文化内容的审美和鉴赏,着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树立人文精神的取向。
5.结合材料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性。
首先,试题强调了基础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区别,提高了基础知识运用的综合程度。其次,加强了基础知识与情景材料的融合,注重了结合题目的具体情景进行新的提炼和概括,考查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利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4.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
当今社会重大的热点、焦点问题被用作命题的背景材料。特别是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当前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也是政治高考命题所关注的焦点。民生问题涉及方方面面,试题涉及到贫困线标准的提高、就业问题的解决、基层民主、规范劳动关系等。不回避热点,迎着热点上,试题涉及到粮食价格上涨、金融危机及其影响、全球气候问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国际国内重大热点问题。试题贴近学生生活,成为试题的背景材料,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来展开。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