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文所论述
自开始进行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指导实验研究以来,在安徽师范大学何更生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协助与支持下,经过全体课题组人员的潜心研究,共同努力,从理论探究、实验方案的拟定、实验计划的实施,到实验成果的积累,都经过了严密的计划与组织管理,达到了预期的实验目标,并从中探索出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新途径。目前,实验工作已基本结束,现将实验情况作具体总结。
(二)原则的实施
1、善于运用不同的激励手段
(1)动机激励。动机或兴趣是人们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诱因。学生的学习内部动机激发得越强烈,学生就越能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智力潜能。如,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目标教育等等。
(2) 期望激励。老师们以满腔的爱心关注每一位学生,表达自己对每一位学生的期望。在与学生的个别谈话时,老师以“我希望你……”、“我相信你一定能……”、“你能够……”的语气表露对学生的希望,使学生受到鼓舞。
(3)情境激励。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活动状态,最有效的办法,是努力创设思辨氛围,设置问题,激励思索,让学生不时处于“问题情境”中。
(4)评价激励。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的评价当然具有权威性。他们在学习上的每一次探索,每一步创新,乃至每一点进步,一旦得到老师的肯定评价之后,学习的内驱力往往成倍地激增。在教学中,教师注意多表扬,少批评,尤其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而自卑感很强的学生,教师尽力发掘其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鼓励,帮助其树立自信心,激发其奋发向上的动机。
(5)成功激励。努力创设各种机会,如开展“露一手”比赛、“谁进步快”评比等,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使学生经常尝到成功的喜悦,不断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2、努力使激励富有成效
在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应注意以下问题。
学生的激励应该有理有据,客观适度。激励必须及时;不要过分倚重外部奖赏;要把激励的理由归结到他们的能力和努力上,让学生感到学习的成功主要取决于自身因素。
(一)原则的依据
1、适应人的心理需要
美国学者马斯洛提出人的五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其中“尊严需要”里包含有“人是需要激励的”。这种激励,主要来自他人,来自社会。
2、教学艺术的本质在于激励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师的注意力首先是发展人的主动性”,“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素质教育的真谛在于用教师的爱心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运用激励手段,引导学生愉快求知、大胆创新、主动发展,同时完成健康的人格塑造。
(一)原则的依据
1、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不可否认,外于同一年龄的学生,在心理特征、知识结构上有基本相同的一面。但他们更有诸多的不同:先天遗传因素有别,兴趣爱好各异,个性特长不同。这是基本的事实。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
2、差异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差异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最终结果。教育必须充分发展每一个人的个性,使学生达到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的目的。学生个性特点的张扬与凸现,是当今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二)原则的实施
1、鼓励质疑问难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是问号。”多疑、好问是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的表现。作为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是责无旁贷的。鼓励学生提出新观点、新见解,敢于在语文教材的权威面前,对名人质疑、对编者质疑;在课堂中,敢于对教师质疑。
2、允许失误,允许失败
质疑问难、求异、探索、创新毕竟是曲折的、艰难的,更何况是学生。在课堂中,允许学生说错做错,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允许学生对自己意见的改正。我们的长远目标是培养学生不畏权威、敢于批判的健康人格。因此,在学生进行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允许失误、允许失败,要鼓励学生不怕走弯路。
(一)原则的依据
1、探索是青少年的天性
质疑问难、探索求知是学生自主性、能动性的体现。苏霍姆林斯基有过论述:“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2、提倡质疑问难,是古今学者的一致意见
质疑问难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朱熹有言:“读书无疑者须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近代梁启超也大力倡导质疑精神,肯定其价值,提出“善疑、求知、创获”。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二)原则的实施
1、营造开放的教学空间
不局限于狭隘、封闭的小课堂,实行课内与课外衔接,校内与校外衔接,做到课内得法,课外练功。一方面扩大学生对现代社会的认识,使他们对语文的社会功能有切实的了解,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语文知识与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2、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基本特点之一是多样性。有文字的、实物的,有显形的、隐形的,有来自自然界的,也有来自社会的。尤其是源自课外的社会生活资源,一旦语文教学与之接上了轨,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喜闻乐见,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兴趣。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从网上查询各种信息,并交流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利用“在线语文教育”、“空中课堂”等形式,在多媒体、网络背景下实施自主学习。
3、实行开放性思维训练
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在于扼杀创造潜能与热情,扼杀个性与灵性。题海战术、标准答案、封闭式训练,严重窒息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实行语文开放性思维训练应当是开放的、动态的,其答案、其结论也不应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