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若集合,,则集合等于
A. B.
C. D.
2、“艺术因缺憾而完美,生活因缺憾而完满。”过于完美就显得不真实,脱离实际,与人们的意念、感觉不切合,正如余秋雨先生在《废墟》中的一句话“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
有人认为维纳斯“因‘残缺’而美丽,缘‘丧失’才不朽”。
学了本文以后,请你谈谈对残缺与完美的认识。
板书设计:
米洛斯的维纳斯
(日本)清冈卓行
说文 谈美
循句贯通 虚实相生
以文解文 主客共建
前后勾连 美有条件
附录二:实验成员及分工
指导老师:
何更生博士(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理论指导,课题审查,论文指导。
课题组组长:
彭建国(副校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课题方案的策划,总结。
课题组副组长:
胡华北(年级组长,中学语文一级教师,在职语文教育硕士)负责课题方案的制定、组织实施及材料的整理。
课题组组员:
丁作萱(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参加课题的实践。
邵芝蓉(中学语文一级教师)参加课题的实践。
史步周(中学语文一级教师)参加课题的实践。
后 记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叶圣陶先生早就为我们指明: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学生的这种“自能”是我们教学的追求,那么该如何利用我们的主阵地--课堂来实现学生的自能呢?由此,我选择了本课题。通过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来实现学生的自能。
在本课题的实践活动中,我得到了我的工作单位--长丰县实验高级中学的领导和同事的大力支持,是他们给我提供了实践的舞台,使我增强了自信。同时,更受到我的导师--何更生老师的鼎力帮助,从选题到初步构思,甚至每个小观点,都有何老师毫无保留的付出。通过研究,一方面我深深感到我知识的欠缺,另一方面使我深刻感受到何老师的人格魅力。正是他的无私奉献,谆谆教诲,不厌其烦,使我克服一个个困难,最终完成了这篇拙作。我衷心感谢何老师。同时我还要感谢倪三好老师、孔令达老师、袁立庠老师等,是他们的教诲滋润着我的心田,开拓了我的视野。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他们给予了我大力的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谢意。
在文章写作过程中,我翻阅了大量的书刊,参考了大量的资料,很多优秀教师和专家的观点给了我很大的启迪,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在参阅文章中,可能有因疏漏而未能列入参考文献的,望多多谅解。
[①] 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P7.
[②] 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P145.
[③] 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P169
[④] 何更生等著 《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中学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年12月 P5.
[⑤] 何更生等著 《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中学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年12月 P7.
1、自出一份测试题(五道基础知识题),当堂互测,互改。
3、“失去双臂”:
(1)假如失去的不是双臂,而是身体的其他部分,艺术效果会怎样?
(用原文回答)明确:“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其他部分的残缺会严重破坏雕像的美感。
(2)为什么失去的只能是双臂呢?作者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因为“双臂”“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是这些关系的媒介物”;而“反过来,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维纳斯失去双手恰好给了人们想象的空间,使人们想象出她以各种各样形式出现的双手所带来的魅力,这正印证了恩格斯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清冈卓行以他独有的艺术敏感越过艺术的“实有”外在形式,窥见到艺术最深奥的特殊规律,“从虚无中见出丰盈,见出无限生机,无限神秘和无限的美”。
启示三:虚实相生是有条件的,艺术空白并不等于任意残缺。
2、“必须失去”:复原--奇谈怪论
(1)作者对复原维纳斯双臂的方案有什么看法和感受?
(尽量用原文回答)明确:作者认为这些方案“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可见作者对复原双臂方案非常反感,极端厌恶。
(2)用文中原话谈谈作者产生如上感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这里的“无”是指虚的,普遍的,无尽的想象空间,潜在的无尽生命力,多样的选择性;“有”是指是此非彼,是一非多,是有限非无限,再美也是定型。可见,失去双臂的维纳斯反倒格外迷人,散发着梦幻般的色彩;而复原双臂的维纳斯却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启示二:要想获得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离不开创作者与鉴赏者的共同努力。
凝视“虚无” 获得启示
1、“如此秀丽迷人”的断臂维纳斯--美的典型
(请学生评价)
(1)找出文中的相关句子。
(2)谈自己的感受。
(3)专家的分析。(多媒体展示)
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是希腊时代的一件不寻常的杰作,在古代西方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纵观全像,美神被雕刻成半裸体立像,腿部用生动的富有表现力的衣褶遮住,裸露的上半身与着衣的下半身形成强烈的对照。由于雕像下半身采取衣着处理,使下部显得厚重而稳定,并使整个雕像具有一种纪念碑般的崇高感。上身裸体,雕刻得异常精美,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似乎可以感到皮肤下筋脉的跳动,血液的循环。整个体态采取螺旋状的上升转向,显得富于变化;她的表情自然大方,不卑不亢,充满了内心的喜悦而毫无矫柔造作之感。她的美在于单纯、恬静、典雅、庄重;她的崇高在于心灵的平静和体态的健康。
罗丹:看!奇迹中的奇迹!她是古典灵悟中的杰作,是理与情的结构,知与灵的合成,生命的乐章高洁而优雅地飘散着。……多么美丽的希腊女人!活在雕刻家的心境里。
(4)“如此秀丽迷人”中的“如此”有何含义?
维纳斯双臂的失去给了作者怎样的感受?他是怎样具体阐述这种感受的?(多媒体展示)
“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残缺反而给人驰骋想象的空间,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双臂,种种虚象绝妙地烘托着这尊雕像,提升了这尊雕像的艺术价值,使她超越时空,走向世界,走向永恒。
启示一: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艺术作品的生命力。
--德国雕刻家茨尔·斯特拉塞
艺术家为了追求作品的至善至美而孜孜以求,呕心沥血,而不是为了追求残缺而猎奇。无论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中世纪的奥古斯丁美学体系,再到近代的西方“美学之父鲍姆嘉通,无不推崇艺术的真实、整一、和谐与完美。
自古“诗无达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是,无论审美标准是多么复杂多变,无论受众各有怎样的个性,追求事物的完美真实,并赋予和体现人性化的理念,却是我们共同的标准。“爱神维纳斯”总要比“断臂美神”叫得响,听起来悦耳舒心,看起来赏心悦目。如果我们说艺术有残缺美,那多是用在对作品的夸张和技巧的运用上,人们承认有艺术的残缺,但绝不能承认有残缺的审美。人们很少认为个人缺胳膊少腿、嘴歪眼斜是美,我们只会对断臂、瘸腿、瞎眼人予以同情和帮助--因为残缺是一种不幸。这就是人们至今仍在苦苦寻觅爱神维纳斯的断臂的缘由。
问题3:所有的残缺都是美的吗?
①如果是独裁者的雕像失去了双臂,你能感到美吗?
--对象本质上必须是美的,“美是无条件地与其灵魂联系在一起的”
②如果是一个生活在你身边的人失去了双臂,这样的“残缺”美吗?
--生活与艺术是有距离的
③如果人一个毫无审美经验的人来看维纳斯,他会感到美吗?
--参与审美的主体的素质也是美感产生的一个条件
--波兰解剖学家哈塞尔
--瑞士盖伊凯尔·散罗蒙
--英国雕刻家拜尔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