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74121  374129  374135  374139  374145  374147  374151  374157  374159  374165  374171  374175  374177  374181  374187  374189  374195  374199  374201  374205  374207  374211  374213  374215  374216  374217  374219  374220  374221  374223  374225  374229  374231  374235  374237  374241  374247  374249  374255  374259  374261  374265  374271  374277  374279  374285  374289  374291  374297  374301  374307  374315  447090 

(一)研习第一段。

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牛马走:谦称,名词作状语,如牛马般供驱使的人    辱赐书:使动用法,使……蒙受耻辱

意气勤勤恳恳:情意诚挚恳切             若望仆不相师:怨恨  效法

请略陈固陋:固塞鄙陋的意见(形做名)        阕然久不报:隔了很久   回复

幸勿为过:责备

2.学生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复信的原因是什么呢?

点拨: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

3.概括此段的内容。

点拨:提出了任安来信要点,说明了自己此时写这封信的原因。

小结:这一部分由任安要求作者“推贤进士”(即替任安“说情”的委婉说法)以及“若望仆不相师”,道出“仆非敢如此”之旨,并由此引出自陈已志。

试题详情

播放录音或教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有表情地诵读。

(解说: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抒情基调,进入文章情景。)

试题详情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天汉二年(前99),李陵抗击匈奴,力战之后,兵败投降。消息传来,武帝大为震怒,朝臣也纷纷附随斥骂李陵。司马迁愤怒于安享富贵的朝臣对冒死涉险的将领如此毫无同情心,便陈说李陵投降乃出于无奈,以后必将伺机报答汉朝。李陵兵败,实由武帝任用无能的外戚李广利为主帅所致,司马迁的辩护,也就触怒了武帝。他因此受到“腐刑”的惩罚。对于司马迁来说,这是人生的奇耻大辱,远比死刑更为痛苦。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在这一场事件中,他对专制君主无可理喻的权力、对人生在根本上为外力所压迫的处境,有了新的认识。他一度想到自杀,但他不愿宝贵的生命在毫无价值的情况下结束,于是“隐忍苟活”,在著述历史中求得生命的最高实现。终于在太始四年(前写于这一年的《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于自己的际遇和心情作了一个完整的交待。

(解说:突出“信”及“信”的来由和内容,为课文内容指向。)

试题详情

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试题详情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说出人生有时必须痛苦面对的生死选择。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试题详情

[提示]

“点将过关”(一)第1题:两个“其”均作“他们”解释,两个“之”中第一个指代优点,第二个指代缺点。

“点将过关”(一)第2题:古汉语中的“三”往往不是实指,而是泛指多数,“三人”应译为“几个人”。

试题详情

1.①yuè②yùn ③wǎng ④xǐng 2.① 志同道合的人 ②恼怒 ③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④老师传授的知识 3.①不也是快乐的吗 ②温习旧的知识,却能够获得新的知识、新的发现 ③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 ④任务重,完成任务的道路遥远 4.①A D F G ②B C E 5.①孔子 孔子一部分弟子 道德 教育 儒 ②丘 仲尼春秋 文学 教育 ③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试题详情

4.这两则语录哪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它们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试题详情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知”字的意思。

①人不知而不愠(   )

②温故而知新(   )

③诲女知之乎(   )

④知之为知之(   )(   )

⑤是知也(   )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