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构词分析,联想迁移
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考课内”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联想到已学过的课文、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和成语。
(1)联系成对的反义词、同义词。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这种特殊的互文对举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反义词并用如“进退”、“高下”、“富贫”、“穷达”。同义词并用如“宫室”、“辅相”、“臣虏”、“货赂”。
属托行,货赂至,并曾赋敛。(《晏子治东阿》)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陈情表》)
例中由“货”推知“赂”指财物。“无”与“鲜”相对,故可理解为“无”、“少”。
(2)联系成语。即从成语和习惯用语中考察古词古义。由于不少成语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词多义现象,因此解题时联想自己熟悉的成语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实词题的方法之一。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氓》)
危乎高哉!(《蜀道难》)
亡去不义。(《鸿门宴》)
例中,“爽”义为“差错”,成语有“屡试不爽”,词语有“爽约”。“危”为“正”义,成语有“正襟危坐”。“亡”有“逃跑”义,“北”有“失败”义,成语有“追亡逐北”“亡命天涯”,词语有“逃亡”“败北”等。
韩轨遂投城遁走(2004年高考辽宁卷第11题A项)
句中“投”是否作“投奔”解呢?据上文“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再联想到成语“投笔从戎”,可知此处“投”应为“扔掉,舍弃”。
(3)联想课文。遇到需要解释的词语,联想初高中的课文中的有关词语,帮助我们判断。如:
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优待。(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11题C项)
《鸿门宴》中有:“不如因而善遇之”,“遇”为“对待”之义,根据上下文语境,不难发现此处“遇”应该解作“对待”,而不是“优待”。
2、语境分析,因文定义
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我们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再”与“一”、“三”相对使用,可见它不是指“又一次”,而是“第二次”。
(徐)勣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夺:强迫 (2004年高考江苏卷第11题B项)
题干解作“强迫”显然也是望文生义,由上文不难推断应为“强行改变(他的主张)”
1、 字形分析,看形推义。
即根据字形判断词的意义。文言文中,即使是生僻的词语,也可以根据造字法中的象形、会意和形声,均可推断词的基本意义。如: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乡。(《归园田居》)
“羁”字看其字形,为马被辔头罩住,可理解为束缚之意。类似从“罒”的字均有“网罗、束缚”的意思。有“罗(网)、罟(网)、罩、罹”等。
诸 |
1、 用于句中,“之于”的合音,其中“之”为代词,“于”是介词。 |
①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 ② 穆公访诸蹇叔。(《崤之战》) |
2、用于句尾,“之乎”的合音。“之”为代词,“乎”是句末表疑问的语气词。 |
①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② 闻强氏授甲攻子,子闻诸?(《左传》) |
|
盍 |
“何不”的合音,其中“何”是疑问代词,“不”为否定副词。 |
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
焉 |
1、 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在其中”“从这里”“在这件事上” |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②青麻头伏焉。(《促织》) |
2、相当于“于何”,译作“在哪里”“从哪里” |
①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
|
旃 |
“之焉”的合音,其中“之”是代词,“焉”是语气词。 |
①
舍旃舍旃,苟亦无然。(《诗经》) ② 无其殃之也,其将聚而歼旃。(《左传》) |
叵 |
“不可”的合音,可直接译为“不可” |
① 居心叵测(成语) ② 马岱曰:“曹操心怀叵测……”(《三国演义》 |
耳 |
“而已”的合音词,可译作“罢了” |
① 荆州之民附曹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
②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鸿门宴》) |
[南粤高考直析]
[粤题精讲]
1、2009年广东高考题
2.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①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公姥:偏指“姥”,“婆婆”)
②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父兄:偏指“兄”,“兄长”)
又如2003年上海高考题中,要求将“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一句译成现代汉语。难度并不高,但有相当多的考生对偏义复词不甚了解,结果把“开合”这个偏义复词当作两个词处理,闹出了“张不开,闭不上”的笑话。
在文言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中的偏义复词现象。也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偏义复指”。
1.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异同:偏指“异”,“不同”)
②昼夜勤作息。(作息:偏指“作”,“劳作”)
③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偏指“去”,“离去”)
古诗文中,实词的某个词属于哪一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是,也是某些词在进入句子以后,它的词性可以改变,它的用法可以改变,这就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有:①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②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③名词、动词作状语;④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用方法;⑤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等。本书在后文“专题9”有专题论述,在此不一一赘述。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