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记忆特殊用法。对于与现代汉语一致的用法,不必记忆,只记特殊用法。如:“乃”,只记(1)副词,反而、竟然;(2)代词,你的
1.重视课内虚词积累。分类记忆理解。如表限定范围副词,有许多:只、止、特、但、徒、惟、仅、直、啻。可译为:只、只是、只有、仅仅。表示时间短暂副词有:少时、少顷、少间、俄顷、俄而、未几、须臾、寻、旋、既而、斯须。可译为:不久、立刻、随即、一会儿、片刻。再如句首虚词,引起议论或表示感叹的有:夫、盖、嗟夫、呜呼、噫、若夫。句末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有:者、也、乎、哉、矣、焉、邪(耶)、耳、尔、与(欤)。一般根据文意可译为:吗、呢、了、啊、吧。
6.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如:表示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等。
5.语法切入法
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如:
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4.语境判定法
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如“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后句没有紧承前句“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用“安在”逆接,可见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等。
3.温故求新法
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从而快速高效地理解句中虚词的用法。
2. 位置分析法
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
如“乎”:作语气助词,表感叹、疑问或反问,一般位于句尾或句中;作词尾,用在形容词后。作介词时它位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用于形容词后,表示比较。
1.词性分析法
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如“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1.考查词语。《考试大纲》规定考查18个, 2001年起,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依次为:以(30多次、而(20多次)、乃(20多次)、其(近20次)、之(20多次)、为(10多次)、于(10多次)、因(10多次)、且(10多次)。值得注意的是除《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外,“见”“已”“遂”“及”“会”“无”“相”“更”等常用虚词也偶尔考查。 “以”字用法,有两次单独设题,“之”、“为”各一次单独出题。 出题者并不因上一次出现该词而回避对该词的考查。
应考方法盘点
3、(2006广东)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竟绐以他事辞去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B.因访一元家所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 秦王为赵王击缶
名师剖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这四个虚词,均在《考试说明》规定必须掌握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之列。而且每个选项均由两句组成,一句出自考试文段,一句来自教材。这是近几年文言虚词考查的最常见的题型。A项,分析两句的结构,均是“以”后接名词,而且都是作状语。故应为介词,“用、拿”的意思。B项,两句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前“因”是连词,后接动词,连接后面的句子,是“于是”之意;后“因”后接名词,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是“经、由”的意思。C项,加点词“乃”后均修饰动词,是“才”的意思。D项,加点词“为”均与后面的代词或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为”是介词“替、给”的意思。特别应注意,其中文段中“令妻为”后省略了宾语“之”,即常母。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常见,也正是出题者要考我们的内容。如《桃花源记》中有“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皆叹惋”。
答案:B。
[粤考趋势]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