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76208  376216  376222  376226  376232  376234  376238  376244  376246  376252  376258  376262  376264  376268  376274  376276  376282  376286  376288  376292  376294  376298  376300  376302  376303  376304  376306  376307  376308  376310  376312  376316  376318  376322  376324  376328  376334  376336  376342  376346  376348  376352  376358  376364  376366  376372  376376  376378  376384  376388  376394  376402  447090 

3、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我欲因梦吴越:  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

深林兮层巅:  使……颤栗/惊,使动

瑟兮鸾回车:  演奏

失向来之烟霞:   代上文神异的景象

安能摧眉折腰权贵:低头;服侍

五岳掩赤城:  超过

烟涛微茫难求:  的确、确实

试题详情

2、词类活用

A、虎鼓瑟兮鸾回车       鼓--名作动,弹奏

B、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事--名作动,侍奉

C、云青青兮欲雨        雨--名作动,下雨

D、对此欲倒东南倾       方位名词“东南”--作状语,向东南

E、訇然中开          中--名词作状语,在中间

F、古来万事东流水       方位名词“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G、栗森林兮惊层巅       栗、惊--使……颤栗/惊

试题详情

1、找出句中的古今异义字:

烟涛微茫信难求   云霞明灭或可睹   势拔五岳掩赤城

答:信:的确、实在;灭:暗;拔:超出

试题详情

5、体裁特点

游仙诗:多用神话传说

许多文人雅士在现实生活中屡屡遭挫,便萌生寻仙之念,企图得到真正的自由、解放。

方式:游仙、骑鹿……

A、想象丰富。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

B、构思新奇。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抒发对天姥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恨;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名山,以明自己目前和今后的战斗意志,别开生面。

C、语言清新,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通俗平易,兼用长短句,打破了“七言”的束缚。

试题详情

4、思考

A、诗人登上天姥山之后见到了哪些奇异的景象?诗人写这些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景象:见到了海日、花石、熊咆龙吟、云、水等景象。“迷”、“倚”“忽”等词表现了诗人为天姥胜景所陶醉、乐而忘返的情景。

   作用:为了引出和烘托下文的仙境。

B、诗中写洞内建筑陈设、仙人衣着举止、鸟兽的吹打驾车等,突出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描绘这样的仙境(美、富丽堂皇、热闹非凡、令人神往、神仙众多) ,表现了诗人极度兴奋愉快的心情。诗人之所以向往神仙世界,是因为他鄙弃黑暗的现实世界。

C、“长嗟、惟……、失……”反映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反映了诗人惊醒后面对着现实的无限哀痛。

D、试分析“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透露的作者的人生态度。

答:“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是作者在当时社会里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表现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反映了作者的消极面。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诗人向东鲁诸公表示决心,与当时的恶势力势不两立,决不妥协。

最后一句--是“诗眼”,“卒章显志”,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表现李白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和豪迈气概。

进步性:反映诗人傲视权贵、渴望自由的可贵精神。写仙界的美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表明对现实、对权贵的憎恶。写幻想是为写“不事权贵”服务。

局限性:流露出了人生如梦幻,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更适合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想象和夸张的才能。

试题详情

思路:不满现实  →  梦游  →  反抗现实

3、主题

本诗通过记梦游仙,描绘了天姥山奇景,赞美了仙界的光明美好,表现了诗人鄙弃黑暗现实、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理想,但也表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避世思想。

试题详情

           白天景象(壮美奇绝)

          夜间景象(离奇险怪)

          洞府神仙(壮丽辉煌)

          梦境消失(无限留恋)

试题详情

2、结构、大意

试题详情

1、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古体诗。

试题详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谪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祖籍陇西(今甘肃),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与杜甫合称“李杜”。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15岁时,李白的文章已写得很出色,并开始学剑。26岁时,“仗剑去国”,开始漫游兼求仕的生活(李白没有也不屑于参加科举)。天宝元年 (公元472年),李白42岁时,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任翰林供奉。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唐玄宗只把李白当成点缀升平和宫廷生活的御用文人,这不能不使李白感到他的政治理想的破灭。因作风傲岸,李白在朝中屡遭谗毁,初步认识到政治集团的腐败后现实的黑暗。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 (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44岁时)。这是他在政治上遭到的一次重大挫折。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第二年,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李白与杜甫、高适在梁、齐、宋、鲁等地游历一番。天宝四年秋 (公元745年),离开东鲁南下吴越前李白写此诗作别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然后开始新一次漫游旅程。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安徽当涂。

李白的一生是复杂的,他兼有游侠、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和行径。他一方面接受儒学“兼济天下”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接受道家尤其是庄子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万物;他还接受游侠思想影响,所以敢于蔑视封建秩序,打破传统。但在黑暗现实面前,李白的人生理想始终未能实现,但他又在追求。矛盾、冲突及遭打击后的愤懑、狂放就产生了。

李白的一生基本与盛唐时代相始终,盛唐那种繁华、大气、兼容并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风气,对李白的思想、气质都产生了深深的影响,当然也直接影响了李白的创作。以致后人评李白有“盛唐之象”。

李白的诗清新自然(用李白自己的诗句说,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借助幻想表现激情。杜甫赞李白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