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76396  376404  376410  376414  376420  376422  376426  376432  376434  376440  376446  376450  376452  376456  376462  376464  376470  376474  376476  376480  376482  376486  376488  376490  376491  376492  376494  376495  376496  376498  376500  376504  376506  376510  376512  376516  376522  376524  376530  376534  376536  376540  376546  376552  376554  376560  376564  376566  376572  376576  376582  376590  447090 

(一)产生: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发育中的种子

(二)运输:1、极性(轴向)运输

(1)实验:如右图。(2)结论: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而不能由形态学下端向形态学上端运输。

2、横向运输:在单侧光或重力作用下还可以引起生长素在茎、根等处的横向运输。这种运输往往与单方向刺激有关,如右图:A、B有极性运输,C、D为重力作用下的横向运输。

3、运输的方式:是一种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过程,需要消耗ATP,与细胞呼吸强度有关。

试题详情

(二)二次免疫特点:比初次反应快而强,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引起疾病之前将它们消灭,从而使患病几率大大降低。

(三)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破坏组织细胞;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基础训练]

1、人体免疫反应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如图的有关曲线中,不能正确反映这一变化过程中某些因素的变化情况的是(  D  )

2、某同学虽然接受过B型肝炎疫苗注射,但是体内抗B型肝炎病毒的抗体数量却很低。检测该同学体内的白细胞包括淋巴细胞,数目皆正常,那么可能的原因是(  D  )

A、T淋巴细胞表面没有抗体              B、B型肝炎疫苗导致B型肝炎病毒大量繁殖

C、B淋巴细胞表面没有抗体              D、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无法正常发育

3、某同学为验证“体液免疫需要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共同参与”,利用给定的材料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未受感染的体重相同的小白鼠若干只,X射线照射仪,新鲜的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毒性极低的霍乱弧菌疫苗以及其他必要的工具。

实验原理: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有无,能影响抗体的产生,通过测定血清中抗体数量的多少可判断体液免疫的强弱。

方法步骤:

第一步:将小白鼠分为1、2、3三组,分别摘除胸腺,并用大量的X射线照射。

第二步:向第1组小鼠体内注射T淋巴细胞,向第2组小鼠体内注射B淋巴细胞,向第3组小鼠体内注射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第三步:分别在上述三组小鼠体内接种霍乱弧菌疫苗。

第四步:饲养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三组小鼠体内血清中抗体的数量。

请回答下列总量:

(1)上述实验步骤中存在不严谨之处,请指出并更正。

第一步处理小鼠后,应分别接种疫苗,然后测定有无抗体产生;②向小鼠体内注射的淋巴细胞和接种的疫苗应当等量。

(2)结果预期及结论:1组、第2组小鼠体内不产生抗体,第3组小鼠体内产生抗体,说明体液免疫需要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共同参与

[高考模拟]

4、(2007北京理综31)疫苗对预防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为研制抗某种病毒的灭活病毒疫苗,研究人员设计实验方案如下:

(1)制备疫苗:将纯化的某种病毒在特定的活细胞中培养、增殖。收获病毒后用灭活剂杀死,但要确保灭活病毒的抗原决定簇不被破坏且能被免疫细胞识别。这样得到的灭活病毒即为本实验所用的疫苗。

(2)用实验动物检测疫苗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

① 实验原理:通过接种疫苗,灭活病毒进入实验动物体内可刺激B细胞,使之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并产生相应的抗体;当同种病毒再次入侵时,机体能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② 实验过程:将健康的实验动物分成对照组和多个实验组,每组若干只动物。

对照组的处理: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

实验组的处理:接种疫苗(含疫苗的接种物)。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

为确定该疫苗的有效浓度,不同实验组动物需接种不同浓度的疫苗。

③分析实验结果: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的发病率、存活率。

若该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则实验组比对照组发病率,存活率

5、(2008广东生物13)以下关于艾滋病(AIDS)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①AIDS患者出现病症的直接原因是其它病原体感染;②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B淋巴细胞;③HIV侵入人体后存在潜伏期,原因是潜伏期HIV复制能力较弱;④感染HIV的人称为AIDS患者,应尽快治疗;⑤目前还没有根治AIDS的特效药。

A、②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

试题详情

(一)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

试题详情

 
过敏反应
自身免疫病
免疫缺陷病
概念
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
物质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
伤或功能紊乱
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
和器官造成损伤
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
乏而引起的疾病,可分这两
类: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获
得性免疫缺陷病
发病
机理
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
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
体结合使其释放组织胺而引

抗原结构与正常细胞物质表
面结构相似,抗体消灭抗原
时,也消灭正常细胞
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先天不足
(遗传缺陷)或遭病毒等攻
击破坏而致
举例
消化道、呼吸道过敏反应、
皮肤过敏反应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
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艾滋

试题详情

(三)防卫不准: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

试题详情

(二)防卫过弱: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即艾滋病。

试题详情

(一)防卫过强:过敏反应,如皮肤荨麻疹。

试题详情

(四)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比较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源头
B细胞
T细胞
杀菌物质
特异性抗体
淋巴因子
作用对象
侵入内环境中的抗原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
作用过程


关系
对于外毒素,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对于胞内寄生物,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物
的传播感染,当寄生物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

[思考感悟]神经系统能够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吗?人体能够靠反射对病菌或病毒作出反应吗?

神经系统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一般是在有了病理反应之后,在病菌或病毒刚进入人体的时候,并不能靠反射对其作出反应。

[基础训练]

1、在下列细胞及其所对应的产物中,错误的是(  A  )

A、浆细胞--单克隆抗体                B、效应T细胞--干扰素

C、胰岛B细胞--胰岛素                D、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

2、下列属于第一道防线的是(  C  )

①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②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③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⑤皮肤的阻挡作用;⑥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⑦抗体与细胞外毒素结合

A、②⑤            B、④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⑤⑥⑦

3、某男子接触过某种禽流感的家禽,医生检查发现该男子体内有相应的抗体出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该男子终身具有抵抗该种禽流感病毒的能力

B、该男子的血清可用于治疗感染这种流感病毒的患者

C、该男子获得的对这种禽流感病毒的免疫力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该男子具有抵抗各种禽流感病毒的能力

[高考模拟]4、(2007广东生物12)某患儿胸腺先天性缺失,与正常儿童相比,该患儿(  B  )

A、仍有部分细胞免疫功能                B、仍有部分体液免疫功能

C、体内的B淋巴细胞数目显著减少         D、体内的T淋巴细胞数目增加

5、(2008川延考理综3)关于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B细胞吞噬病原菌,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产生的效应T细胞分泌抗体

B、T细胞吞噬病原菌,然后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产生的浆细胞分泌抗体

C、吞噬细胞吞噬病原菌,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产生的效应T细胞攻击靶细胞

D、吞噬细胞吞噬病原菌,然后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产生的效应B细胞攻击靶细胞

试题详情

(三)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比较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来源
遗传而来,人人都有的先天性免疫
出生后与病原体斗争过程中形成的后天性免疫,并非人人都有
对象
对所有病原体起作用
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特点
无特异性、作用弱、时间短
有特异性、作用强、时间长
基础
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
第三道防线
联系
起主导作用的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两者共同担负着机体的防御功能

试题详情

(三)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清除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