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功能:生态系统各种组成成分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联系在一起,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统一整体。
(三)组成关系
(一)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二)空间范围:有大有小,其中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是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二)类型:1、初生演替
(1)概念: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的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演替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思考感悟]雌螳螂在交配后将雄螳螂吃掉,是捕食吗?
不是捕食,捕食必须发生在不同物种生物个体之间,而雌雄螳螂属同一物种。
[基础训练]1、从生物学角度看,下列古诗中表现为物种间竞争关系的是( B )
A、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2、某生物课外兴趣小组对甲、乙两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研究,每次随机取相同体积的甲、乙两地土壤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甲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平均有18种,个体数平均值是109个,乙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平均有15种,个体数平均值是209个,则甲、乙两地土壤小型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大小是( C )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无法确定
3、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高考模拟]4、(2007全国卷Ⅱ5)下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D )
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5、(2008全国卷Ⅰ2)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公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一)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二)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1)原因:阳光的利用、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等。
(2)意义:①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②植物分层为动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
(一)种间关系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关系 名称 |
数量坐标图 |
能量关系图 |
特点 |
举例 |
互利 共生 |
|
|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 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 ,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
地衣、大豆与根瘤 菌 |
寄生 |
|
|
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 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 |
蛔虫与人;菟丝子 与大豆;噬菌体与 被侵染的细菌 |
竞争 |
|
|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 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 同,如图b。一般生态需求越接近的不同物种间 竞争越激烈 |
牛与羊;农作物与 杂草;大草履虫与 小草履虫 |
捕食 |
|
|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 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 化 |
羊和草;狼与兔; 青蛙与昆虫 |
(五)注意事项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时间/天 |
1 |
2 |
3 |
4 |
5 |
6 |
… |
数量/个 |
|
|
|
|
|
|
|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3、结果记录最好用记录表,如下(请设计):
4、每天计数酵母菌量的时间要固定。
5、培养和记录过程要尊重事实,不能主观臆造。
[思考感悟]当一个种群迁入一个新的适宜环境时,种群数量如何变化?
当刚迁入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种群增长速率较快,接近“J”型曲线,当繁殖到一定程度后,环境中的容纳量接近饱和,种群增长减缓,呈“S”型曲线,最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
[基础训练]1、如图表示在一个池塘中当鱼的密度上升时,鱼产量、个体生长量、食物量和寻食耗能量的变化曲线。其中能代表鱼个体生长量和鱼产量的曲线是( A )
A、1和3 B、2和4
C、1和2 D、2和3
2、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B )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3、某种群死亡率如图中曲线Ⅱ,出生率如图中曲线Ⅰ,则在哪一时期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生活环境负荷量的顶点( C )
A、a B、b C、c D、d
[高考模拟]4、(2007全国卷Ⅰ3)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5、(2008江苏生物16)下列选项中,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的是( C )
编号 |
生态系统 |
采收对象 |
现有生物量 |
年增长率/% |
年采收量 |
① |
马尾松林 |
马尾松 |
200000m3 |
2 |
1000m3 |
② |
淡水湖泊 |
鲰鱼 |
10000kg |
34 |
3600kg |
③ |
山地 |
甘草 |
1000kg |
20 |
300kg |
④ |
滩涂 |
沙蚕 |
10000kg |
30 |
500kg |
A、① B、② C、③ D、④
(四)采用抽样检测方法--显微计数。
(三)设计实验(如右表)。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