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76400  376408  376414  376418  376424  376426  376430  376436  376438  376444  376450  376454  376456  376460  376466  376468  376474  376478  376480  376484  376486  376490  376492  376494  376495  376496  376498  376499  376500  376502  376504  376508  376510  376514  376516  376520  376526  376528  376534  376538  376540  376544  376550  376556  376558  376564  376568  376570  376576  376580  376586  376594  447090 

(四)功能:生态系统各种组成成分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而联系在一起,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统一整体。

试题详情

(三)组成关系

试题详情

(一)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二)空间范围:有大有小,其中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是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试题详情

(二)类型:1、初生演替

(1)概念: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的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演替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方向进行。

[思考感悟]雌螳螂在交配后将雄螳螂吃掉,是捕食吗?

不是捕食,捕食必须发生在不同物种生物个体之间,而雌雄螳螂属同一物种。

[基础训练]1、从生物学角度看,下列古诗中表现为物种间竞争关系的是(  B  )

A、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2、某生物课外兴趣小组对甲、乙两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研究,每次随机取相同体积的甲、乙两地土壤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甲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平均有18种,个体数平均值是109个,乙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平均有15种,个体数平均值是209个,则甲、乙两地土壤小型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大小是(  C  )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无法确定

3、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高考模拟]4、(2007全国卷Ⅱ5)下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D  )

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5、(2008全国卷Ⅰ2)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公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试题详情

(一)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试题详情

(二)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1)原因:阳光的利用、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等。

(2)意义:①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②植物分层为动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食物条件。

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

试题详情

(一)种间关系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空间等。

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体内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关系
名称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互利
共生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
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
,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地衣、大豆与根瘤

寄生


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
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
蛔虫与人;菟丝子
与大豆;噬菌体与
被侵染的细菌
竞争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
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
同,如图b。一般生态需求越接近的不同物种间
竞争越激烈
牛与羊;农作物与
杂草;大草履虫与
小草履虫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
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

羊和草;狼与兔;
青蛙与昆虫

试题详情

(五)注意事项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时间/
1
2
3
4
5
6

数量/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3、结果记录最好用记录表,如下(请设计):

4、每天计数酵母菌量的时间要固定。

5、培养和记录过程要尊重事实,不能主观臆造。

[思考感悟]当一个种群迁入一个新的适宜环境时,种群数量如何变化?

当刚迁入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种群增长速率较快,接近“J”型曲线,当繁殖到一定程度后,环境中的容纳量接近饱和,种群增长减缓,呈“S”型曲线,最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

[基础训练]1、如图表示在一个池塘中当鱼的密度上升时,鱼产量、个体生长量、食物量和寻食耗能量的变化曲线。其中能代表鱼个体生长量和鱼产量的曲线是(  A  )

A、1和3           B、2和4           

C、1和2           D、2和3

2、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B  )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3、某种群死亡率如图中曲线Ⅱ,出生率如图中曲线Ⅰ,则在哪一时期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生活环境负荷量的顶点(  C  )

A、a               B、b               C、c               D、d

[高考模拟]4、(2007全国卷Ⅰ3)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5、(2008江苏生物16)下列选项中,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的是(  C  )

编号
生态系统
采收对象
现有生物量
年增长率/%
年采收量

马尾松林
马尾松
200000m3
2
1000m3

淡水湖泊
鲰鱼
10000kg
34
3600kg

山地
甘草
1000kg
20
300kg

滩涂
沙蚕
10000kg
30
500kg

A、①              B、②              C、③              D、④

试题详情

(四)采用抽样检测方法--显微计数。

试题详情

(三)设计实验(如右表)。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