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温室效应与气候变暖
1、温室效应的形成:CO2与悬浮粒子是决定地球温度及气候的关键因素。CO2能吸收太阳辐射的红外线。当太阳照射到地球表面时,使地球变暖,这种热能又以红外线的形式向太空辐射,再次被CO2吸收,从而使大气层成为地面的保温层,起到保温作用。
2、大气中CO2含量持续增加的原因:(1)工厂、汽车、轮船等对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向大气中倾放大量的CO2。(2)森林、草原等植被大面积的破坏,大大降低了对大气中CO2的调节能力。
3、影响:(1)气候变暖会使冰川雪山融化,海平面上升,这样就使沿海城市和国家面临灭顶之灾。(2)由于气候变化,也改变了降雨和蒸发机制,影响农业和粮食资源的生产。降雨量的变化使部分地区更加干旱或更加雨涝,并使病虫害增加。
4、缓解措施:(1)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2)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3)开发清洁能源。
(四)特点:具全球性,可反复利用。
(三)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如图)
1、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而实现的。
2、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靠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3、大气中CO2的来源有三个:一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二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三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4、实现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的关键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5、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各成分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二)生物群落中主要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
(一)无机环境中存在的形式:二氧化碳和碳酸盐。
(四)能量流动的极值计算
1、在能量流动的相关问题中,若题干中未作具体说明,则一般认为能量传递的最低效率为10%,最高效率是20%。
2、在已知较高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求较低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时,若求“最多”值,则说明较低营养级的能量按“最低”效率传递;若求“最(至)少”值,则说明较低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按“最高”效率传递。
3、已知较低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求较高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时,若求“最多”值,则说明较低营养级的能量按“最高”效率传递;若求“最(至)少”值,则说明较低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按“最低”效率传递。
[思考感悟]生态系统为何要不断从系统外得到能量补充?
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都会有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不能被任何生命活动所利用,能量在流动中越来越少。
[基础训练]1、如图是某地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示意图。请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建立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2)下列有关人工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BC 。
A、使废物资源化
B、减少了化肥等工业产品的投入量,有利于环境保护
C、抵抗力稳定性低于自然生态系统
D、人占有主导地位,是其他生物生存的基础
(3)蘑菇和蚯蚓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4)如图表示在一定时间内,农田中某一地段蚯蚓数量的变化,在图中B点时,蚯蚓种群属于增长型。K值的含义是环境所能承载的这一种群的最大值。如果环境条件发生改变,该值能(填“能”或“不能”)发生改变。
2、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D )
A、图中蛇处于最高营养级,该营养级所含的能量最少
B、图中全部生物称为生物群落
C、绿色植物固定的能量至少是流入黄雀体内能量的125倍
D、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
3、一片树林中,树、昆虫和食虫鸟类的个体数比例如下图所示。下列选项能正确表示树、昆虫、食虫鸟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的是(选项方框面积表示能量的多少)( C )
[高考模拟]4、(2007山东理综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C )
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
C、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
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5、(2008上海生物32)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同化的有机物的量占该生态系统有机物总量的比例,则这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可能的是( A )
(三)能量金字塔(如图)
(一)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二)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入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三)能量传递效率的含义:相邻两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
(二)逐级递减: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传递到下一营养级。
原因是:1是各营养级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大部分能量;2各营养级的能量都会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包括未被下一营养级生物所利用的部分。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