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77022  377030  377036  377040  377046  377048  377052  377058  377060  377066  377072  377076  377078  377082  377088  377090  377096  377100  377102  377106  377108  377112  377114  377116  377117  377118  377120  377121  377122  377124  377126  377130  377132  377136  377138  377142  377148  377150  377156  377160  377162  377166  377172  377178  377180  377186  377190  377192  377198  377202  377208  377216  447090 

1.有关“pq”与“pq”形式的复合命题语句中,字面上未出现“或”与“且”字,此时应从语句的陈述中搞清含义从而分清是“pq”还是“pq”形式.

试题详情

3.反证法:欲证“若pq”为真命题,从否定其     出发,经过正确的逻辑推理导出矛盾,从而判定原命题为真,这样的方法称为反证法.

典型例题
 
 

例1. 下列各组命题中,满足“pq”为真,“pq”为假,“非p”为真的是 (  )

A.p:0=q:0∈

B.p:在ABC中,若cos2A=cos2B,则A=B; y=sinx在第一象限是增函数

C.不等式的解集为

D.p:圆的面积被直线平分;q:椭圆的一条准线方程是x=4

解:由已知条件,知命题p假且命题q真.选项(A)中命题pq均假,排除;选项(B)中,

命题p真而命题q假,排除;选项(D)中,命题p和命题q都为真,排除;故选(C).

变式训练1:如果命题“pq”是真命题,“pq”是假命题.那么(  )

A.命题p和命题q都是假命题

B.命题p和命题q都是真命题

C.命题p和命题“非q”真值不同

D.命题q和命题p的真值不同

解: D

例2. 分别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1) 若q<1,则方程x2+2x+q=0有实根;

(2) 若ab=0,则a=0或b=0;

(3) 若x2+y2=0,则xy全为零.

解:(1)逆命题:若方程x2+2x+q=0有实根,则q<1,为假命题.否命题:若q≥1,则方程x2+2x+q=0无实根,为假命题.逆否命题:若方程x2+2x+q=0无实根,则q≥1,为真命题.

(2)逆命题:若a=0或b=0,则ab=0,为真命题.

否命题:若ab≠0,则a≠0且b≠0,为真命题.

逆否命题:若a≠0且b≠0,则ab≠0,为真命题.

(3)逆命题:若xy全为零,则x2+y2=0,为真命题.

否命题:若x2+y2≠0,则xy不全为零,为真命题.

逆否命题:若xy不全为零,则x2+y2≠0,为真命题.

变式训练2: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命题,并判断原命题及否命题的真假: 

(1)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 

(2)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 

(3)相似三角形一定是全等三角形. 

解:(1)否命题是:“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不都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角也不都相等”. 

原命题为真命题,否命题也为真命题. 

(2)否命题是:“如果四边形不是矩形,那么对角线不互相平分或不相等” 

原命题是真命题,否命题是假命题. 

(3)否命题是:“不相似的三角形一定不是全等三角形”. 

原命题是假命题,否命题是真命题.

例3. 已知p有两个不等的负根,q无实根.若pq为真,pq为假,求m的取值范围.

分析:由pq为真,知pq必有其一为真,由pq为假,知pq必有一个为假,所以,“p假且q真”或“p真且q假”.可先求出命题p及命题q为真的条件,再分类讨论.

解:p有两个不等的负根.

q无实根.

因为pq为真,pq为假,所以pq的真值相反.

(ⅰ) 当p真且q假时,有

(ⅱ) 当p假且q真时,有

综合,得的取值范围是{}.

变式训练3:已知a>0,设命题p:函数y=ax在R上单调递减,q:不等式x+|x-2a|>1的解集为R,若p和q中有且只有一个命题为真命题,求a的取值范围.

  解 : 由函数y=ax在R上单调递减知0<a<1,所以命题p为真命题时a的取值范围是0<a<1,令y=x+|x-2a|, 

则y=不等式x+|x-2a|>1的解集为R,只要ymin>1即可,而函数y在R上的最小值为2a,所以2a>1,即a>即q真a>若p真q假,则0<a≤若p假q真,则a≥1,所以命题p和q有且只有一个命题正确时a的取值范围是0<a≤或a≥1.

例4. 若abc均为实数,且ax2-2y+by2-2z+cz2-2x+.求证:abc中至少有一个大于0.

证明:假设都不大于0,即 ,则

相矛盾.因此中至少有一个大于0.

变式训练4:已知下列三个方程:①x2+4ax-4a+3=0,②x2+(a-1)x+a2=0,③x2+2ax-2a=0中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设已知的三个方程都没有实根.

解得

小结归纳
 
故所求a的取值范围是a≥-1或a≤-

试题详情

2.四种命题的关系: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       、否命题       、逆否命题       .原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同       、否命题与逆命题同     

试题详情

1.四种命题:原命题:若pq;逆命题:        、否命题:      逆否命题:       .

试题详情

3.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的方法-真值表:“非p”形式的复合命题真假与p     pq都真时,pq形式的复合命题       ,其他情形      ;当pq    时,“pq”复合形式的命题为假,其他情形      

试题详情

2.逻辑联结词有        ,不含         的命题是简单命题.

         的命题是复合命题.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有三种:       ,(其中pq都是简单命题).

试题详情

1. 可以       的语句叫做命题.命题由       两部分构成;

命题有        之分;数学中的定义、公理、定理等都是       命题.

试题详情

5.设平面α的一个法向量为,点P是平面α外一点,且Po∈α,则点P到平面α的距离是d.

第2课时  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

基础过关
 
 

ab

(1) a±b        

(2) a         

(3) a·b     

(4) ab       ab    

(5) 设

              

AB的中点M的坐标为        

典型例题
 
 

例1. 若=(1,5,-1),=(-2,3,5)

(1)若(k+)∥(-3),求实数k的值;

(2)若(k+)⊥(-3),求实数k的值;

(3)若取得最小值,求实数k的值.

解:(1)

(2);   (3)

变式训练1. 已知为原点,向量,求

解:设

,∴

,即

解此方程组,得

    ∴

例2. 如图,直三棱柱,底面中,CA=CB=1,,棱,M、N分别A1B1、A1A是的中点.

(1) 求BM的长; 

(2) 求的值; 

(3) 求证:

解:以C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1) 依题意得B(0,1,0),M(1,0,1)..

(2) 依题意得A1(1,0,2),B(0,1,0),C(0,0,0),B1(0,1,2).

.

(3) 证明:依题意得C1(0,0,2),N.

变式训练2. 在四棱锥P-ABCD中, 底面ABCD为矩形,侧棱PA⊥底面ABCD,AB=,BC=1,PA=2,E为PD的中点.

(1) 在侧面PAB内找一点N,使NE⊥面PAC,并求出N点到AB和AP的距离;

(2) 求(1) 中的点N到平面PAC的距离.

 

解:(1)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A-BDP,则A、B、C、D、P、E的坐标分别是A(0, 0, 0)、B(, 0, 0)、C(, 1, 0)、D(0, 1, 0)、P(0, 0, 2)、E(0, , 1),依题设N(x, 0, z),则=(-x, , 1-z),由于NE⊥平面PAC,

,即点N的坐标为(, 0, 1),

从而N到AB、AP的距离分别为1,.

(2) 设N到平面PAC的距离为d,则d

.

例3. 如图,在底面是棱形的四棱锥中,,点E上,且:=2:1.

(1) 证明 平面

(2) 求以AC为棱,为面的二面角的大小;

(3) 在棱PC上是否存在一点F,使∥平面?证明你的结论.

解:(1)证明略;

(2)易解得

(3)解  以A为坐标原点,直线分别为y轴、z轴,过A点垂直于平面PAD的直线为x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由题设条件,相关各点的坐标为

所以

,设点F是棱上的点,,其中,则.令

解得,即时,.亦即,F是PC的中点时,共面,又平面,所以当F是PC的中点时,∥平面

例4. 如图,多面体是由底面为ABCD的长方体被截面AEFG所截而得,其中AB=4,BC=1,BE=3,CF=4.

(1) 求和点G的坐标;

(2) 求GE与平面ABCD所成的角;

(3) 求点C到截面AEFG的距离.

解:(1) 由图可知:A(1,0,0),B(1,4,0),

E(1,4,3),F(0,4,4)  ∴

又∵,设G(0,0,z),则(-1,0,z)

=(-1,0,1)  ∴z=1  ∴G(0,0,1)

(2)平面ABCD的法向量

,设GE与平面ABCD成角为,则

(3)设⊥面AEFG,=(x0y0z0)

,而=(-1,0,1),=(0,4,3)

z0=4,则=(4,-3,4)

即点C到截面AEFG的距离为

变式训练4. 如图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平行四边形,PG⊥平面ABCD,垂足为GGAD上,且PG=4,BGGCGBGC=2,EBC的中点.

    (1)求异面直线GEPC所成的角的余弦值;

    (2)求点D到平面PBG的距离;

    (3)若F点是棱PC上一点,且DFGC,求的值.

解:(1)以G点为原点,x轴、y轴、

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B(2,0,0),C(0,2,0),

P(0,0,4),故E(1,1,0),=(1,1,0), =(0,2,4)。

GEPC所成的余弦值为

 (2)平面PBG的单位法向量n=(0,±1,0) .

∴点D到平面PBG的距离为n |=.

 (3)设F(0,yz),则

,∴

, 又,即(0,z-4)=λ(0,2,-4),  ∴z=1,

小结归纳
 
F(0,,1)  ,,∴

对于以下几类立体几何问题:(1) 共线与共面问题;(2) 平行与垂直问题;(3) 夹角问题;(4) 距离问题;(5) 探索性问题.

运用向量来解决它们有时会体现出一定的优势.用空间向量解题的关键步骤是把所求向量用某个合适的基底表示,本节主要是用单位正交基底表示,就是适当地建立起空间直角坐标系,把向量用坐标表示,然后进行向量与向量的坐标运算,最后通过向量在数量上的关系反映出向量的空间位置关系,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在寻求向量间的数量关系时,一个基本的思路是列方程,解方程.

试题详情

4.异面直线间的距离的向量求法:已知异面直线l1l2,AB为其公垂线段,C、D分别为l1l2上的任意一点,为与共线的向量,则||=.

试题详情

3.利用向量求夹角(线线夹角、线面夹角、面面夹角)有时也很方便.其一般方法是将所求的角转化为求两个向量的夹角,而求两个向量的夹角则可以利用公式cosθ=.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