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77968  377976  377982  377986  377992  377994  377998  378004  378006  378012  378018  378022  378024  378028  378034  378036  378042  378046  378048  378052  378054  378058  378060  378062  378063  378064  378066  378067  378068  378070  378072  378076  378078  378082  378084  378088  378094  378096  378102  378106  378108  378112  378118  378124  378126  378132  378136  378138  378144  378148  378154  378162  447090 

作业布置两点:一联系情节背诵第三、四段;二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从“鸿门宴”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最后,说说板书设计。最上方两行分别横写标题“鸿门宴”和“司马迁”。板书重心是项羽、刘邦的人物分析:上半部分左边横写“项羽”,中间对应其主要性格“自矜功伐、为人不忍”,右边对应其形势的转化情况“主动”到“被动”;下半部分左边横写“刘邦”,中间对应其主要性格“能屈能伸、狡诈果断”,右边对应“被动”到“主动”,各自用线相连,上下形成鲜明对比。这个板书设计可以突出本文人物传记的特色和人物的鲜明性格及由此产生的形势逆转,是为教学重点的突出服务的。

试题详情

题1.项羽是怎样一步步地由主动走向被动的?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地由

被动走向主动的?

题2.项羽、刘邦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问题1是对内容的把握,可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通过对比讨论分析,学生会看到这是一个矛盾不断转化的过程,即沿着战与不战、杀与不杀、追与不追三组连贯的矛盾,项羽由主动转向被动,刘邦由被动转向主动。而其中根本原因则在于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由此导入问题2对项刘性格的概括。这样,问题1成为问题2的铺垫,并可以使学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画的,这也为人物刻画方法的总结埋下伏笔。

概括项羽性格时,学生可能对他“为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认识,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就这一点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争论,挖掘出项羽性格的弱点,及其在这场斗争中埋下的祸根,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认清项羽的悲剧绝非偶然,可以说是性格悲剧。

我将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用表格形式进行提示,由刘项双方的转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既有相应的概括,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题3.如果刘邦不去鸿门向项羽谢罪,会有怎样的结局?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又会有怎样的结局?

这是两个假设性的问题,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想象和思考,推想可能的历史,学生设想的结局可能是多样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合乎一定的逻辑就可以,不求答案一致。借此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刘邦、项羽的不同性格可能造成的结局,进而启迪学生多样的思维,锻炼语言表达。

题4.文中还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简略说说他们的性格。

设置这道题目的有二:一是全面把握本文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的需要;二是突出四组人物的对比塑造,为总结人物刻画方法作伏笔。

试题详情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文字浅易,并且是典范的记传性文体,因而对高一学生来说大部分内容比较易于理解和翻译。对那些不易懂的字词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前后涉及的情节加以推测、判断,以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好方法。要求学生点出重点实词、框出通假字,主要是为帮助学生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异读现象、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的词语,并进一步得出规律,指导今后的文言文学习。

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翻译中难度较大,也是本文教学的两大难点。要求学生标出有活用现象的字和划出句式特殊的句子,是基于两点考虑:(一)积累一定数量的第一手例句;(二)引导学生加以分类,找出每类的相同特征,并抽取出来

形成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能由学会一个到会学多个。

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养成用符号法表示重点字句的好习惯,如点、框、圈、划线等符号应约定一致,便于突出翻译中的重点、难点及复习。

我的提示着重归纳了实词“幸”“如”“举”“谢”等,名词活用、使动用法、宾语前置、被动句和省略句,全部采用表格的形式,可由学生填充相关内容,既是训练又是归纳。

试题详情

曹 范 项 张 刘 刘 项 范 项 樊 项 沛 张 项 沛

无 增 伯 良 项 邦 羽 增 庄 哙 王 公 良 王 公

伤→说→访→献→约→谢→设→示→舞→闯→赐→出→入→受→除

告 项 张 计 婚 罪 宴 意 剑 帐 酒 逃 谢 璧 奸

密 羽 良 策 姻      座

试题详情

18.材料一 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09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是大幅度增加政府支出,这是扩大内需最主动、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二是实行结构性减税和推进税费改革。三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材料二 2009年4月13日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全国财政支出5 007.39亿元,比去年同月增加1 197.58亿元,增长31.4%。一季度累计,全国财政支出12 810.92亿元,比去年同期大幅度增加3 304.18亿元,增长34.8%。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6分)

(2)根据材料一,结合当前形势,说明为什么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12分)

[答案]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政府确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各级财政部门大力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扩大内需。(6分)

(2)①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扩张为特征,是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和减少税收,以实现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基本平衡的政策。②当前,由于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我国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出口乏力,内需不旺。这就需要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即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大幅度增加政府支出、实行结构性减税和推进税费改革以及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等积极措施,刺激总需求的增加,拉动经济增长。(12分)

试题详情

17.材料一

材料二 2009年我国财政赤字预算达到9 500亿元,赤字规模创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纪录,是2003年财政赤字的近三倍。

按照国际标准,3%被视为赤字率(赤字占GDP比重)的警戒线,2009年我国财政赤字总体上仍是风险可控的。

(1)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有何内在联系?(6分)

(2)请你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相关经济学知识,对材料二中“2009年我国财政赤字总体上仍是风险可控的”这一观点加以论证。(1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避免漏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从材料一可以看出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明显下降,而材料二正体现了国家面对经济形势的这种变化,调整财政赤字规模,积极发挥财政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作用。解答此题的第(2)问考生首先要通过计算比较出我国的财政赤字风险仍在可控范围之内,总体上是安全的。

[答案] (1)我国面对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财政赤字规模,积极发挥财政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作用。(6分)

(2)2009年我国GDP预计约为300 670+300 670×8%=324 723.6(亿元),故赤字率约为9 500÷324 723.6×100%=2.9%。对照3%的国际赤字率警戒线标准,我国的财政赤字风险仍在可控范围之内,总体上是安全的。2009年我国财政赤字规模达9 500亿元,这意味着我国要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拉动经济增长,随着经济的增长,赤字率也将逐步降低。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的财政实力也将更加强大。(12分)

试题详情

16.(2010年济南质检)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于2009年10月在山东举行,全国运动会体育场馆的建设属于

( )

A.扩大再生产         B.非生产性基本建设

C.物质储备            D.公共消费

[解析] 体育场馆的建设属于积累部分中的非生产性基本建设部分。

[答案] B

试题详情

15.2009年我国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安排9 080亿元,对农民的各项补贴1 230亿元,中央财政安排科学技术支出1 461亿元。上述我国政府投入的财政资金

( )

①是财政分配的一个方面 ②是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 ③是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 ④反映了政府的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2009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对农民补贴和科学技术方面的财政支出,是财政分配的一个方面,反映了政府的政策,能形成社会购买力,是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故①③④符合题意,因此选C。

[答案] C

试题详情

14.(2010年绵阳月考)下列对财政收支平衡认识正确的是

( )

①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 ②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 ③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④当年的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出现差额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④说的是财政赤字,不是对财政收支平衡的正确认识,选A。

[答案] A

试题详情

13.2009年5月,全国实现财政收入6 569.47亿元,比去年同月增加301.32亿元,增长4.8%。下列属于财政收入的有

( )

①税收收入 ②按劳分配收入 ③国家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

④收费、罚没收入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②不属于财政收入的内容。因而选C。

[答案] C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