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78260  378268  378274  378278  378284  378286  378290  378296  378298  378304  378310  378314  378316  378320  378326  378328  378334  378338  378340  378344  378346  378350  378352  378354  378355  378356  378358  378359  378360  378362  378364  378368  378370  378374  378376  378380  378386  378388  378394  378398  378400  378404  378410  378416  378418  378424  378428  378430  378436  378440  378446  378454  447090 

4.多元弱酸的正盐,不论弱酸是不是易挥发,蒸干其水溶液,都得到原来的溶质,只要阳离子水解,产物不易挥发。

试题详情

3.弱碱与难挥发性酸生成的盐,水解生成难挥发性酸,若碱不挥发,则加热蒸发其水溶液得其盐的晶体。

试题详情

2.弱碱与易挥发性酸形成的盐,水解生成易挥发性酸,加热蒸发其水溶液有碱生成;若碱难溶解,则生成沉淀;若碱易挥发,则逸出气体。

试题详情

1.强碱强酸盐不水解,加热蒸发其水溶液得其固体。

试题详情

2.加热蒸干NaHCO3(aq),得到的固体物质是              (写化学式)。

●案例探究

[例题]把AlCl3(aq)蒸干灼热,最后得到的固体产物是什么?(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并配以必要的文字说明)        

命题意图:主要考查学生对蒸干条件下水解平衡移动的认识。

知识依托:强酸弱碱盐的水解及HCl的挥发性。

错解分析:忽视了AlCl3的水解,认为得到AlCl3;忽视了题干中的“灼烧”二字,认为得到Al(OH)3。文字表述能力差,也是失分的一个主要因素。

解题思路:先写出AlCl3的水解方程式。再根据水解反应吸热判定受热条件下AlCl3水解平衡移动的方向,并判定H2O、HCl谁更易逸入空气。最后根据弱碱不稳定,可知灼烧产物是Al2O3

答案:AlCl3(aq)中存在下列水解平衡:

AlCl3+3H2OAl(OH)3+3HCl

正反应是一个吸热反应,受热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蒸干过程中,HCl比H2O更易逸出,HCl的逸出,使得AlCl3的水解加剧,生成Al(OH)3沉淀;同时,也有部分Al(OH)3发生了分解反应。灼烧所得固体时,Al(OH)3全部分解:

Al(OH)3Al2O3+3H2O↑

最后所得固体为Al2O3

评注:只是蒸干AlCl3(aq),将得到Al(OH)3和Al2O3的混合物;蒸干并灼烧时只得到Al2O3固体。

●锦囊妙计

水解平衡,遵循勒夏特列原理,不同溶液的蒸干,具有一定规律。

试题详情

1.加热蒸干Al2(SO4)3(aq),得到的固体物质是              (写化学式)。

试题详情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例1 某桶装水经营部每天的房租、人员工资等固定成本为200元,每桶水的进价是5元.销售单价与日均销售量的关系如表所示:
销售单价/元
6
7
8
9
日均销售量/桶
480
440
400
360
销售单价/元
10
11
12
 
日均销售量/桶
320
280
240
 

请据以上数据作出分析,这个经营部怎样定价才能获得最大利润?

师生合作回顾一元一次函数,一元二次函数.分段函数建模实际问题的求解思路“审、建、解、检”
生:尝试解答例1
解:根据表,销售单价每增加1元,日均销售量就减少40桶.设在进价基础上增加x元后,日均销售利润为y 元,而在此情况下的日均销售量就为
480–40(x–1)=520–40x(桶)
由于x>0且520–40x>0,即0<x<13,于是可得
y=(520–40x)x–200
 = –40x2+520x–200,0<x<13
易知,当x=6.5时,y有最大值.
所以,只需将销售单价定为11.5元,就可获得最大的利润.
师:帮助课本剖析解答过程,回顾反思上节课的学习成果
以旧引新激发兴趣,再现应用技能.
应用举例
4.指数型函数模型的应用
例1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认识人口数量的变化规律,可以为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提供依据.早在1798年,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T.R.Malthus,1766-1834)就提出了自然状态下的人口增长模型:y=y0ert
其中t表示经过的时间,y0表示t=0时的人口数,r表示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
下表是1950~1959年我国的人口数据资料:
年份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人数/万人
55196
56300
57482
58796
60266
年份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人数/万人
61456
62828
64563
65994
67207

(1)如果以各年人口增长率的平均值作为我国这一时期的人口增长率(精确到0.0001),用马尔萨斯人口增长模型建立我国在这一时期的具体人口增长模型,并检验所得模型与实际人口数据是否相符;

(2)如果按表的增长趋势,大约在哪一年我国的人口达到13亿?

例2  某地区不同身高的未成年男性的体重平均值如表

身高/cm
60
70
80
90
100
110
体重/kg
6.13
7.90
9.90
12.15
15.02
17.50
身高/cm
120
130
140
150
160
170
体重/kg
20.92
26.86
31.11
38.85
47.25
55.05

(1)根据表提供的数据,能否建立恰当的函数模型,使它能比较近似地反映这个地区未成年男性体重ykg与身高xcm的函数关系?试写出这个函数模型的解析式.

(2)若体重超过相同身高男性体重平均值的1.2倍为偏胖,低于0.8倍为偏瘦,那么这个地区一名身高为175cm,体重为78kg的在校男生的体重是否正常?

例2  解答:

(1)以身高为横坐标,体重为纵坐标,画出散点图.根据点的分布特征,可考虑以y=a·bx作为刻画这个地区未成年男性的体重与身高关系的函数模型.

如果取其中的两组数据(70,7.90),(160,47.25),代入y=a·bx得:,用计算器算得a≈2,b≈1.02.

这样,我们就得到一个函数模型:y=2×1.02x.

将已知数据代入上述函数解析式,或作出上述函数的图象,可以发现,这个函数模型与已知数据的拟合程度较好,这说明它能较好地反映这个地区未成年男性体重与身高的关系.

(2)将x=175代入y=2×1.02xy=2×1.02175

由计算器算得y≈63.98.

由于78÷63.98≈1.22>1.2,

所以,这个男生偏胖.

归纳总结:

通过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

师:形如y=bacx函数为指数型函数,生产生活中以此函数构建模型的实例很多(如例1)
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审题、建模、求解、检验、尝试完成此例
师生合作总结解答思路及题型特征
师生:共同完成例1 解答:
(1)设1951~1959年的人口增长率分别为r1r2,…,r9.由55196(1 + r1) = 56300,可得1951年的人口增长率
r1≈0.0200.
同理可得,
r2≈0.0210,r3≈0.0229,r4≈0.0250,r5≈0.0197,r6≈0.0223,r7≈0.0276,
r8≈0.0222,r9≈0.0184.
于是,1951~1959年期间,我国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为
r(r1+r2+…+r9)÷9≈0.0221.
y­0=55196,则我国在1950~1959年期间的人口增长模型为y=55196e0.0221ttN.
根据表中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作出函数
y=55196e0.0221t (tN)的图象

由图可以看出,所得模型与1950~1959年的实际人口数据基本吻合.
(2)将y=130000代入
y=55196e0.0221t
由计算器可得t≈38.76.
所以,如果按表的增长趋势,那么大约在1950年后的第39年(即1989年)我国的人口就已达到13亿.由此可以看到,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而是让人口自然增长,今天我国将面临难以承受的人口压力.
 
通过实例求解,提炼方法整合思路提升能力.
巩固练习
练习1已知1650年世界人口为5亿,当时人口的年增长率为0.3%;1970年世界人口为36亿,当时人口的年增长率为2.1%.
(1)用马尔萨斯人口模型计算,什么时候世界人口是1650年的2倍?什么时候世界人口是1970年的2倍?
(2)实际上,1850年以前世界人口就超过了10亿;而2003年世界人口还没有达到72亿.你对同样的模型得出的两个结果有何看法?
解答:(1)已知人口模型为
y = y0en
其中y0表示t = 0时的人口数,r表示人口的年增长率.
若按1650年世界人口5亿,年增长率为0.3%估计,有
y = 5e0.003t.
y = 10时,解得t≈231.
所以,1881年世界人口约为1650年的2倍.
同理可知,2003年世界人口数约为1970年的2倍.
(2)由此看出,此模型不太适宜估计跨度时间非常大的人口增长情况.
固化能力强化技巧
应用举例
4.拟合函数模型
例3  某皮鞋厂从今年1月份开始投产,并且前4个月的产量分别为1万双,1.2万双,1.3万双,1.37万双.由于产品质量好,款式新颖,前几个月的销售情况良好.为了推销员在推销产品时,接受定单不至于过多或过少,需要估计以后几个月的产量.厂里分析,产量的增加是由于工人生产熟练和理顺了生产流程.厂里也暂时不准备增加设备和工人.假如你是厂长,就月份x,产量y 给出四种函数模型:y=ax+by=ax2+bx+c
,y=abx+c,你将利用哪一种模型去估算以后几个月的产量?
归纳总结:
所以y= –0.8×0.54+1.4=1.35
本题是对数据进行函数模拟,选择最符合的模拟函数.一般思路要画出散点图,然后作出模拟函数的图象,选择适合的几种函数类型后,再加以验证.函数模型的建立是最大的难点,另外运算量较大,必须借助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函数模型的可靠性与合理性既需要数据检验,又必须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生:动手实践解题此例学生四个代表分别板书四种函数模型.
师:点评学生解答,总结,回答问题
解析:本题是通过数据验证,确定系数,然后分析确定函数的变化情况,最终找出与实际最接近的函数模型.
由题知A(1,1),B(2,1.2),C (3,1.3),D(4,1.37).
(1)设模拟函数为y=ax+b,将BC两点的坐标代入函数式,有

所以得y = 0.1x + 1.
(2)设y=ax2+bx+c,将ABC三点代入,有

所以y= –0.05x2+0.35x+0.7.
(3)设,将AB两点的坐标代入,有

所以
(4)设y=abx+c,将ABC三点的坐标代入,得

 
用已学函数模型综合求解问题,提升综合应用模型的能力.
巩固练习
练习2 某地区今年1月,2月,3月患某种传染病的人数分别为52,61,68.为了预测以后各月的患病人数,甲选择了模型y=ax2+bx+c,乙选择了模型y=pqx+r,其中y为患病人数,x为月份数,a,b,c,p,q,r都是常数.结果4月,5月,6月份的患病人分别为74,78,83,你认为谁选择的模型较好?
学生口述解题思路
老师借助电脑解答问题
(1)列表

(2)画散点图.

(3)确定函数模型.
甲:y1= –x2 +12x+41,
乙:y2 = –52.07×0.778x + 92.5

(4)做出函数图象进行比较.

计算x = 6时,y1 = 77,y2 = 80.9.
可见,乙选择的模型较好.
固化解题技巧
归纳总结
1.数学模型
所谓数学模型是指对客观实际的特征或数量关系进行抽象概括,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表述的一种数学结构.数学模型剔除了事物中一切与研究目标无本质联系的各种属性,在纯粹状态下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函数就是最重要的数学模型,用函数解决方程问题,使求解变得容易进行,这是数学模型间的相互转换在发挥作用.而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则体现了数学模型是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
2.关于数学建模中的假设
就一般的数学建模来说,是离不开假设的,如果在问题的原始状态下不作任何假设,将所有的变化因素全部考虑进去,对于稍复杂一点的问题就无法下手了.假设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进一步明确模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和它们在问题中的作用.通常,初步接触一个问题,会觉得围绕它的因素非常多,经仔细分析筛查,发现有的因素并无实质联系,有的因素是无关紧要的,排除这些因素,问题则越发清晰明朗.在假设时就可以设这些因素不需考虑.
(2)降低解题难度.由于每一个解题者的能力不同,经过适当的假设就可以有能力建立数学模型,并且得到相应的解.
一般情况下,是先在最简单的情形下组建模型,然后通过不断地调整假设使模型尽可能地接近实际,得到更满意的解.
师生合作交流归纳知识,整合解题体会
整合理论培养学习能力
课后练习
3.2 第四课时 习案
学生独立完成
固化知识提高能力

试题详情

师生合作探究解题方法,总结解题规律.老师启发诱导,学生动手尝试相结合.从而形式应用指数函数模型,似合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试题详情

重点:指数函数模型、拟合函数模型的应用

难点:依据题设情境,建立函数模型.

试题详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实际,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