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78874  378882  378888  378892  378898  378900  378904  378910  378912  378918  378924  378928  378930  378934  378940  378942  378948  378952  378954  378958  378960  378964  378966  378968  378969  378970  378972  378973  378974  378976  378978  378982  378984  378988  378990  378994  379000  379002  379008  379012  379014  379018  379024  379030  379032  379038  379042  379044  379050  379054  379060  379068  447090 

(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与创新

(1)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2)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

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

(3)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生活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

[重要提示]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是正确把握继承与创新关系的重要前提。

试题详情

(三)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1.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应该自觉地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

2.当代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试题详情

(二)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试题详情

(一)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1.文化发展的实质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试题详情

4.一 :“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盼母归”。劝戒世人珍惜生命、爱护自然。这种思想在古代的律法中已有所体现:

朝代
内容

春天禁止砍伐、捕鸟、猎获幼兽

春天禁止伐木、捕鱼、猎获幼兽

春天禁止伐木、捕鸟、猎获幼兽、捕获鱼类

注:类似的内容在以后各朝代都有规定

材料二: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提出进一步建设和谐社会,其中就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材料一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什么特点?

(2)试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的内在联系。

[解析]本题以我国现在的科学发展观和古代的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宝贵思想为背景,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第(1)问从“注”的内容可知材料一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第(2)问结合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以及材料进行作答即可。

(1)材料一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的特点。

(2)材料二中所体现的思想是对材料一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我国古代的人们已经认识到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注重爱护自然,珍惜生命。但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实践水平的制约,在古代不可能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一方面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另一方面又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发展和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

试题详情

3.在山东,诞生了孔子、孟子等大思想家,几千年来以他们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在一次《文化生活》综合探究课上,某班同学对儒家思想形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甲方主张,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只有全面继承才能完成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

乙方认为,儒家思想已经落后于时代,要实现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就要丢掉这些历史包袱。

请对上述观点进行评析。

[解析]本题以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为主题展开辩论,考查学生辨析和鉴别能力。因此,要抓住教材中的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知识点来辩证分析。

[答案](1)对儒家思想,既要辩证认识、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古为今用,又要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充分体现时代精神。

(2)甲的观点没有做到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因而是片面的;而乙认为对儒家思想应彻底抛弃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试题详情

2.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历史上著名的高等学府及学术文化中心,创立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历时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的学术与教育,对湖湘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说明(  )

A.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和我们的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B.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C.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D.思想运动促进了文化的文化

[解析]AB。“岳麓书院的学术与教育,对湖湘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文化影响的持久性特点,可见A项符合题意;岳麓书院作为当时的大学具有教育的功能,可见B项也符合题意;C、D两项在材料没有体现。

试题详情

1.话剧是一种传统剧种,《万家灯火》以新的内容对其进行艺术创新而成为精品;《膏药张》《变脸》也同样是艺术创新佳作。这说明(  )

A.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B.展是文化继承的必要前提

C.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D.承传统文化,才能推陈出新

[解析]CD。A、B两项把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颠倒了。

试题详情

6.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为三大传统佳节。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唐出现观月、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八月是作物收获季节、庆丰、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寿”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中秋节阖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饼、瓜果以祭月,古风延续至今。但是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却有走向衰落的迹象。

结合材料,简要谈谈我们应怎样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

[解析]此题以传统中秋节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为背景,考查我们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因此,解答本题可围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展开分析。

[答案](1)对待传统文化,我们既不能一概保留,也不能全部抛弃。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的继承和吸收,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2)对于祖国的传统习俗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能力提高训练

试题详情

5. 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人们不妨再拿起纸、笔,让爱和思念不是通过转瞬即逝的波,而是跃然纸上,也许这更能触动人们的内心,体验“家书抵万金”的感觉。这表明(  ) 

A.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得以传承       

B.科技进步不应该成为抛弃传统文化的理由

C.传统文化对维系人间情感起着重要作用 

D.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不可调和

[解析]ABC。依据题干“拿起纸、笔,让爱和思念不是通过转瞬即逝的波,而是跃然纸上”,可知要继承传统文化,也要发挥传统文化对维系人们情感的作用,不能抛弃传统文化,可见A、B、C三项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D项本身说法错误。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