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表现在: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培养象徐光宪一样高素质的人才,发展我国的科技事业将为我国的发展奠定雄厚的基础。
4. 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羌族刺绣、徽墨制作技艺、歙砚制作技艺、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等无不体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艺展演,有利于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成为中华文化的自觉传承者和享用者。
1.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艺展演,有利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
5.文化交流中“以我为主”与“海纳百川”是矛盾的
不矛盾。文化交流中坚持以我为主、为人所用,有利于保持文化的民族特然,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文化交流中“海纳百川”表明文化竞争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文化之间可以相互借鉴、交流、融合、合作、共处。
热点追踪
[时政热点]
材料一:2008年8月6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艺展演”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览馆开幕。前来参观的观众络绎不绝。羌族刺绣、徽墨制作技艺、歙砚制作技艺、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厦门漆线雕技艺、剪纸、苏绣无锡精微绣、藏族唐卡、木版年画、泉州提线木偶、衡水内画、茶艺演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在现场为观众演示了他们的精湛技艺。
材料一:2008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之一徐光宪,一生献给了祖国的稀土分离事业。中国稀土储备世界第一,但无法分离。长期以来只能向外国出口稀土矿然后再进口稀土制品。徐光宪为了祖国的需要,勇敢地接受了挑战。他深入研究国外的稀土分离理论和技术,1975年他提出串级萃取理论,对原来的分离工艺成功实施了改进,引导了我国稀土分离科技和产业的全面革新。成功并不能使他满足,他又和李标国、严纯华等共同研究成功了“稀土萃取分离工艺的一步放大”技术,传统的串级萃取小型试验被计算机模拟代替。现在的稀土生产已经人性化地变为了几个简单数据的输入。
[知识链接]
4.正确区分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①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②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①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②面对传统文化,要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要认真做好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①面向世界,博彩众长;②在文化交流、借鉴、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文化创新是对传统文化的根本否定
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新文化的过程。传统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前提。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因此,文化创新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根本否定。
3.对待传统文化,首先要继承,其次要发展
对待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发展。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在继承之后才发展,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的。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先后两个过程。
2.历史上存在的文化就是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传统文化不仅仅存在于历史中,而且存在于现实中,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历史上产生的文化如果没有被人类传承下来,那就不是传统文化。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