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全面理解“五个统筹”
|
必要性 |
实质 |
要求 |
统筹城乡发展 |
①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地位。②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
注重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 |
①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②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③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④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⑤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⑥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发展。 |
统筹区域发展 |
①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很不平衡。 ②改革开放以来,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制约着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我国的长治久安。 |
实现地区共同发展。把先进地区加快发展与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
必须统筹区域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部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
实质--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 |
||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
实质--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
||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
实质--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顺利实现中国经济的振兴。 |
4、宏观调控手段的比较
|
经济手段 |
法律手段 |
行政手段 |
|
含义 |
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
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或调控的手段 |
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
|
内容 作用 |
内容十分广泛,最常用的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有利于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
通过立法调整经济关系,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保证经济正常运行;通过经济司法活动,保证经济秩序协调发展 |
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调节,必须反映客观经济规律,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使用,否则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
|
联系 |
①各有所长,各具特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②宏观调控应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
3、市场调节缺陷的比较
|
原因 |
结果 |
侧重点 |
|
自发性 |
价值规律发挥作用与人们追求自身经济利益行为是自发的,无需人为引导 |
出现不利于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现象 |
由于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能力不同,仅有市场调节,会导致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
自身追求经济利益而不择手段 |
盲目性 |
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不可能完全掌握市场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趋势 |
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
对生产何种产品以及生产的数量“一窝蜂” |
|
滞后性 |
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的形成到生产的调节存在一定的时间差 |
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尤其是建设周期长的项目 |
生产经营决策落后与经济形势变的化 |
2、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比较
|
|
市场调节 |
宏观调控 |
区 别 |
含义不同 |
市场调节是指在资 源配置中发挥市场 机制的作用,实际上 就是价值规律在起 作用 |
国家的宏观调控是 指国家运用各种手 段对国民经济进行 的调节和控制 |
实现方式 不同 |
市场调节通过市场 上价格、供求、竞争 的变化和相互作用, 支配人们的经济活 动,调节人、财、物的 技放方向和数量 比例 |
宏观调控是运用经 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实现的 |
|
地位不同 |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起基础性作用 |
国家的宏观调控要 性作用的前提下 进行 |
|
联系 |
①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 ②市场调节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弱点与缺陷,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的宏观调控要在尊重市场、遵循市场规律前提下进行。 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与运用国家的宏观调控,都有利于实现 资源的优化配置 |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具体运用
二者分别是国家和中国人民银行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尤其是总供给和总需求比例状况和物价指数,进行"逆风向调 节",通过影响总需求、改变供求关系,促进经济发展。
政策 状况 |
财政政策 |
货币政策 |
总需求大于 总供给或通 货膨胀 |
紧缩性财政政策: 减少财政支出、增 加税收 |
紧缩性货币政策: 上调存贷款利率、 存款准备金率 |
目的:抵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降温" |
||
总需求小于 总供给或通 货紧缩 |
扩张性财政政策: 增加经济建设支 出、减少税收 |
扩张性货币政策: 下调存贷利率、存 款准备金率 |
目的:剌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
二本单元复习重点
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引进来与走出去。
2. (2008年高考上海卷)美国记者萨拉带领全家经历了 一年不买中国产品的历险,为此写了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 感叹道:在美国不靠中国产品过日子,太难了。表明( )
A.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 B.中美之间的经济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c.中国的产品具有强大的技术优势 D.中美两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重点、难点分析
3.国际经济合作
(1)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原因
①是适应和加入的客观要求。
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③是加快现代化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 要求。
(2)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措施
①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 和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我国 经济发展。
②基本战略:坚持 相结合。 ③基本原则: 、自力更生。
试题精选
i. (2008年高考江苏卷) 2007年,我国全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747. 7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187亿美元。 这表明,我国在对外开放中( )
A.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B.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c.积极利用外资发展积极
D.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
2.国际经济组织
(1)世界三大经济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
(2)世界贸易组织
①地位:
②作用:
③基本原则: 原则、 原则、 原则、 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其中最重要的是 原则,包括 原则与 原则。
(3)中国人世
①标志: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 组织,这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决策,标志着 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②积极影响: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 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 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 争力。
③消极影响: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也是严峻的考验, 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深入地与国内市场的竞争结合在 一起,面临的经济风险也会显著增加。
1.对外开放
(1)提出: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作出了对外开放的 重大决策。
(2)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原因:适应经济全球化 趋势和加人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我国必须全面提高对 外开放水平,才能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 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 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3)对外开放的地位: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4)当前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 、 。 (5)坚持的原则: 、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