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B、C、D、E、F分别是Al2(SO4)3、MgCl2、NaOH、NaHCO3、NH3·H2O、稀H2SO4六种无色溶液中的一种,进行如下实验:①D溶液中加入A溶液产生白色沉淀,②F溶液可使上述沉淀溶解,还可与滤液反应放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③E溶液和D溶液相混合既有白色沉淀又有气体放出。④B溶液中加入A溶液也可产生白色沉淀,此沉淀可溶于C溶液中。那么六种溶液分别是:A ,B ,C ,D ,E ,F 。
(本题涉及的知识是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及双水解反应,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实验(3)中的特征现象入手。)
4.(2003年全国高考题)根据下列反应框图填空,已知反应①是工业上生产化合物D的反应,反应⑤是实验室鉴定化合物E的反应。
(1)单质L是 。
(2)化合物B是 。
(3)图中除反应①以外,还有两个用于工业生产的反应,是 和 (填代号)。它们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别是 和 。
(此题以三个工业生产反应为依托,将基本理论和元素化合物性质知识借助框图融为一体,重点考查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综合解题能力。解题的突破口是工业反应:C高温分解生成D和E,电解反应②的特征,然后进行推理判断并加以验证。)
新活题网站
3.(2002年全国高考题)如图所示:
已知:①甲、乙、丙、丁均为前三周期元素的单质。
②在一定条件下甲与丙和甲与丁都按物质的量之比1:3反应,分别生成X和Y,在产物中元素甲呈负价。
③在一定条件下乙与丙和乙与丁都按物质的量之比1:2反应,分别生成Z和W,在产物中元素乙呈负价。
请填空:
(1)甲是 ,乙是 。
(2)甲与丙反应生成X的化学方程式是
(3)乙与丁反应生成W的化学方程式是
(该题考查学生对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知识的掌握,着重考查逻辑推理的能力。答题时抓住甲、乙、丙、丁均为短周期元素的单质及条件②进行突破。)
2.(2002年理综高考题)已知:
①A、B、C、D四种物质均含元素X,有的还可能含有元素Y、Z。元素Y、X、Z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
②X在A、B、C、D中都不呈现它的最高化合价。
③室温下单质A与某种常见一元强碱溶液反应,可得到B和C。
④化合物D受热催化分解,可制得元素Y的单质。
(1)元素X是 ,Z是 。
(2)写出③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写出④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本题涉及的知识有元素的性质,氧化还原反应,单质、碱、盐之间的反应等,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从题干③和①的条件入手,分析推断。)
1.下列含氧酸的酸酐不能由单质与氧气直接化合而得到的是( )
①H2SO3 ②H2CO3 ③H2SO4 ④H3PO4 ⑤H2SiO3 ⑥HNO3
A.①③⑤ B.②④⑥ C.只有③⑥ D.③⑤⑥
(此题考查的是非金属元素的单质、氧化物及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相互关系。答题时要明确含氧酸酸酐的概念以及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所表现的性质。)
2.无机框图推断
无机框图推断是无机化合物知识的综合考查,氯、硫、氧、氮、碳、铝、钠、铁元素及化合物之间的转化是框图题的热点。解题方法是抓住特征,找突破口(如物质的组成与性质、反应物之间量的比例关系、反应的现象、反应类型等),然后反复推敲、认真辨析,根据与其他元素或物质间的相互关系,通过逻辑推理,分析判断而得出结论,定量计算与框图题结合是高考试题开发的一类新题型。
典型题点击
1.无机物的相互反应(见下图所示)
(1)无机物间能否反应,主要决定于反应物的性质及反应时的客观条件。上图示左边的无机物间的相互反应指其主要性质而言,至于各个具体物质间能否反应,还有一些具体条件要加以考虑。
(2)对于氧化物要注意以下问题:①氧化物不一定能直接与水作用生成对应的酸或碱;②金属氧化物有可能是碱性氧化物也有可能是酸性氧化物或两性氧化物,一般有“高价酸,低价碱”的说法,即高价的是酸性氧化物,而低价的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而MnO则是碱性氧化物;③酸性氧化物也叫酸酐,但酸酐不一定是氧化物,如有机酸酸酐就不是氧化物。
(3)还有一些特殊的反应比较重要,应结合具体物质的性质,加以理解记忆。如:
①C12+H2O- ②C12+NaOH- ③Mg+CO2-
④Al+NaOH+H2O- ⑤Al+Fe2O3- ⑥SiO2+C-
⑦NO2+H2O- ⑧Na2O2+H2O (CO2)-
⑨弱酸的正盐与弱酸反应,生成相应酸式盐:
Na2CO3+CO2+H2O-
⑩弱酸的酸式盐与强碱反应,生成正盐:
NaHCO3+NaOH-
7.(1)漂液(NaClO) 使Fe2+氧化成Fe3+ (或Fe2+→Fe3+)
(2)NaOH 使除Mg2+以外的各金属离子都生成氢氧化物沉淀以便过滤除去
(3) MgCO3+H2O Mg(OH)2+CO2↑
讲析: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观念,是市场经济背景下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之一。本题以选择原料、评价生产方法来设问,指出了化工生产中价值观念的重要意义,从而也使考生将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与社会生产相结合,考查了考生全方位地联系实际的能力。题目给出了生产的工艺流程,即为考生提供了解题线索。为除去Fe2+、Fe3+、Mn2+等离子,从表1可以看出,当加入烧碱控制在pH=9.8时即可达到目的。此时Mg2+也会因生成部分Mg(OH)2而进入沉淀中,但由于卤块价格低廉,这点不可避免的损失还是可以承受的,其结果是保证了产品的纯度。
为将Fe2+氧化成Fe3+,有两种氧化剂可以采用,即漂液和过氧化氢。从表2中的价格可看出,前者比后者便宜得多,应选用漂液。
从氯化镁制成氧化镁,有两条反应路线:
其一,烧碱路线:MgCl2 Mg(OH)2 MgO
其二,纯碱路线:MgCl2 MgCO3 MgO
烧碱比纯碱价格昂贵,生成的中间产物氢氧化镁是胶状沉淀,会造成过滤困难,更重要的是反应过程中不能进行轻化处理,因而只能得重质氧化镁。由此可见,烧碱路线应当摒弃。
纯碱价格较低,生成的中间产物碳酸镁呈粗颗粒状,易过滤,碳酸镁在水中经一定时间的加热会有部分因水解形成了CO2,:MgCO3+H2O Mg(OH)2+CO2↑
由于CO2 (g)的产生,使沉淀变得疏松,灼烧沉淀后得到的是轻质氧化镁。
6.(1)B:Ba(NO3)2,D:NH3·H2O,X:Al2(SO4)3(或明矾),A、C无法确定
(2)用酸碱指示剂或焰色反应等。
讲析:审题时,从限定物质的反应关系考虑,以熟悉的特征反应为突破口,选择切入点。X加入过量的A或C都无沉淀,所得溶液中再加入过量的C或A,都出现产生的沉淀又溶解的现象,由此可推知X为铝盐,A或C为强酸或强碱。
X加入过量的B或D都得白色沉淀,不同的是加B所得白色沉淀既不溶于A也不溶于C,加D所得白色沉淀既溶于A也溶于C。由此可推知X为硫酸盐,B为Ba(NO3)2,D为NH3·H2O。
5.(1)Y (2)金属
(3)2Na+2H2O= 2Na++2OH-+H2↑ (4)1:1
讲析:此题为框图题,能力层次较高,突破方法是反应类型,如X与Y生成A,A中必含有X、Y两种元素,Z与Y生成B,B中含Z、Y元素。同时X+B→C+Z,为置换。抓住反应类型及关系,可推出结论。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