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79884  379892  379898  379902  379908  379910  379914  379920  379922  379928  379934  379938  379940  379944  379950  379952  379958  379962  379964  379968  379970  379974  379976  379978  379979  379980  379982  379983  379984  379986  379988  379992  379994  379998  380000  380004  380010  380012  380018  380022  380024  380028  380034  380040  380042  380048  380052  380054  380060  380064  380070  380078  447090 

2.已知点F1(-,0)、F2(,0),动点P满足|PF2|-|PF1|=2,当点P的纵坐标是时,点P到坐标原点的距离是( )

  A.              B.             C.            D.2

  解析:由已知条件知P点轨迹是以F1(-,0),F2(,0)为焦点实轴长为2的双曲线的左支,方程为x2y2=1(x≤-1),令y=可求得x=-,因此|PO|==.

  答案:A

试题详情

1.如果双曲线-=1上一点P到右焦点的距离等于,那么点P到右准线的距离是( )

  A.           B.13           C.5            D.

  解析:由-=1得a=,b=2,c=5,e=.

  设P到右准线的距离为d,根据双曲线的定义=e,即d==.

  答案:A

试题详情

16.(12分)如图所示为一倾角θ=30°的传送带装置示意图,绷紧的传送带在A、B间始终保持v=1m/s的恒定速率向上运行,一质量为m=2kg的物体无初速度地放在A处,传送带就将物体送上去。设物体与传送带的滑动摩擦力,AB间的距离,求物体从A处传送到B处所需的时间t。

 某同学根据以上条件,提出一种计算时间t的方法:由可解得t。请判断上面的解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如果正确,请代入数据计算出结果;如不正确,请给出正确的解法和结果。

  (1分)

   P开始向下振动,第二次到达波峰

   经历时间  (1分)

   所以t=t1+t2=1.9s  (1分)

   因,所以物体此后向上做匀速运动,匀速运动时间 (2分)

   因此,物体从A处传送到B处所需的时间t=t1+t2=4.5s  (1分)

试题详情

15.(10分)如图所示,一束光线以60°的入射角射到一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反射后在正上方与平面镜平行的光屏上留下一光点P。现将一块上下两面平行的透明体平放在平面镜上, 如图中虚线所示,则进入透明体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再从透明体的上表面射出,打在光屏上的光点P′与原来相比向左平移了3.46cm,已知透明体对光的折射率为

  (1)作出后来的光路示意图,标出P′位置

  (2)透明体的厚度为多大?

  (3)光在透明体里运动的时间多长?(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试题详情

14.(10分)一列向右传播的简谐横波,某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波速为0.6m/s,P点的横坐标x=0.96m,从图示时刻开始计时,此时波刚好传到C点。

  (1)此时刻质点A的运动方向和质点B的加速度方向是怎样的?

  (2)经过多少时间P点第二次达到波峰?

  (3)画出P质点开始振动后的振动图象。

试题详情

13.(8分)跳伞运动员476米高空自由下落,下落一段时间后才打开伞,开伞后以2m/s2的加速度匀减速竖直下落,到达地面的速度为4m/s(g取10m/s2),求运动员在空中下落的时间和自由下落的距离?

试题详情

12.(12分)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时,我们已经知道,物体的加速度(a)同时跟合外力(F)和质量(m)两个因素有关。要研究这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的基本思路是:先保持m不变,研究a与F的关系,再保持F不变,研究a与m的关系。

  (1)小薇同学的实验方案如图所示,她想用砂和砂桶的重力表示小车受到的合外力,为了减少这种做法而带来的实验误差,你认为在实验中还应该采取的两项措施是:

     a.                                 

     b.                                 

  (2)小薇同学利用实验中打出的纸带求加速度时,处理方案有两种,a.利用公式 计算;根据利用逐差法计算。两种方案中,你认为选择方案    比较合理,而另  一种方案不合理的理由是                

  (3)下表是小薇同学在探究“保持m不变,a与F的关系”时记录的一组实验数据,请你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下面的坐标中做出a-F图像:

物理量
次数
1
2
3
4
5
6
m(㎏)
0.010
0.020
0.030
0.040
0.050
0.060
(N)
0.098
0.196
0.294
0.392
0.490
0.588
a(m/s2)
0.196
0.390
0.718
0.784
0.990
1.176

   (4)针对小薇同学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采集与处理,就其中的某一环节,提出一条你有别于小薇同学的设计或处理方法:              

试题详情

11.(8分)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已知单缝与双缝间的距离L1=100㎜,双缝与屏的距离L2=700㎜,双缝间距d=0.25㎜。用测量头来测量亮纹中心的距离。测量头由分划板、目镜、手轮等构成,转动手轮,使分划板左右移动,让分划板的中心刻线对准亮纹的中心(如图(乙)所示),记下此时手轮上的读数,转动测量头,使分划板中心刻线对准另一条亮纹的中心,记下此时手轮上的读数。

  (1)分划板的中心刻线分别对准第1条和第4第条亮纹的中心时,手轮上的读数如图(丙)所示,,则对准第1条时读数X1=     ㎜、对准第4条时读数X2=      ㎜。

  (2)写出计算波长的表达式,=     (用符号表示),=     nm。

试题详情

10.木块A、B分别重50N和60N,它们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为均为0.25,夹在A、B之间的轻弹簧被压缩了2㎝,弹簧的劲度系数为400N/m。系统置于水平地面上静止不动。现用F=1N的水平拉力作用在木块B上,如图所示,力F作用后(   )

   A.木块A所受摩擦力大小是12.5N    B.木块A所受摩擦力大小是8N

   C.木块B所受摩擦力大小是9N      D.木块B所受摩擦力大小是15N

试题详情

9.如图所示是一个单摆的共振曲线(g=10m/s2),则              (   )

   A.此单摆的摆长约为2.8m

   B.此单摆的周约约为0.3s

   C.若摆长增大,共振曲线的峰将向上移动

   D.若摆长增大,共振曲线的峰将向左移动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