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80077  380085  380091  380095  380101  380103  380107  380113  380115  380121  380127  380131  380133  380137  380143  380145  380151  380155  380157  380161  380163  380167  380169  380171  380172  380173  380175  380176  380177  380179  380181  380185  380187  380191  380193  380197  380203  380205  380211  380215  380217  380221  380227  380233  380235  380241  380245  380247  380253  380257  380263  380271  447090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回答9-10题。

9.关于我国农业发展自然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全国大部分地区夏季高温、雨、热同期

   B.土地资源总量和后备土地资源充足

   C.干旱地区面积较小,旱涝灾害多

   D.水资源总量和后备土地资源充足

10.东北地区的三江平原从长期进行大规模的农业开垦到停止围垦,并逐步实行退耕还湿(地),

  建立自然保护区,其主要目的是(   )

  ①保护湿地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②恢复湿地具有的蓄水和调节气候、河川径流的功能 ③利于收集沼气建立新能源基地  ④抬高地下水位,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试题详情

图4、图5分别为我国某省区域图和该省土地利用状况图。读图回答7-8题。         

7.关于图4中A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势平坦、河流众多,是A城市形成的首要因素

B.A城市依靠附近丰富的煤、铁资源发展了钢铁工业

 C.石油资源枯竭是制约A城市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D.便利的水陆交通,使A城市成为该省最大的工业城市

8.关于该省在农业发展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荒地、沼泽面积广大,应大规模开垦为耕地

 ②适宜建设商品粮和乳肉等农产品基地

 ③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干旱缺水和低温冷害

 ④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是当地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试题详情

   被称为我国沙尘暴主要源头之一的内蒙古阿拉善盟,2003年沙尘暴天气略有减少。据阿拉善盟气象部门预测,阿盟降水较去年有所增多,未来几年内,阿拉善沙尘暴天数有可望呈逐年递减的趋势。据此回答4-6题。

4.我国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

   A.地处东南季风的背风坡       B.深居内陆,地形阻隔

   C.植被稀少,河流短小        D.常年受亚洲高压控制

5.我国目前荒漠化的发展趋势是   (   )

   ①局部逆转,整体扩大  ②局部扩大,整体逆转 ③治理速度超过破坏速度

   ④破坏速度超过治理速度  ⑤维持在平衡状态  ⑥自然因素起主导作用

   ⑦人为因素起主导作用

   A.①④⑦     B.②③⑥     C.⑤⑥⑦     D.②④⑦

6.防治荒漠化的核心是 (  )

   A.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的土地     B.扭转正在发展的荒漠化土地

   C.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     D.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试题详情

从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获悉,截至2004年5月31日,三峡电站累计发电214.93亿度,目前,三峡电站已有8台机组投入运行,总装机容量已达到560万千瓦,曾经桀骜不驯的千年三峡江水,从此听从人类的调遣,华夏儿女魂牵梦萦的世纪夙愿正在变为现实。据此回答1-3题。

1.兴建三峡工程的最突出的意义为  (  )

   A.防洪,解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威胁

   B.灌溉,为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农田提供灌溉水源

   C.旅游,使长江两岸地区的风景更加秀丽

   D.航运,改善川江航运条件

2.三峡工程建设对库区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中,最难解决的是  (  )

   A.中华鲟的洄游产卵问题       B.农村移民开发中产生的水土流失问题

   C.库区的泥沙淤积问题        D.水库诱发地震问题

3.三峡工程建设及其库区移民安置面临的最大困难分别是(  )

   A.生态环境脆弱与移民环境容量不足    B.经济落后与人口文化素质较低

   C.移民安置任务艰巨与移民环境容量不足  D.水土流失严重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试题详情

例2:图2为某地区的平面图,图3为图2中河流R的纵剖面图,表1为图2中P地的月平均温度和月平均降水数据。据此回答23-27题。

表1

月  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平均气温(℃)
-7.3
-2.5
5.3
11.7
16.7
20.5
22.4
21.0
15.9
9.4
1.6
-5.7
月平均降水量(mm)
0.5
0.6
2.5
6.0
13.0
11.0
19.8
28.5
17.0
9.0
1.6
0.5

4.近年来,河流尾闾地区的农业区不断缩小,尾闾湖基本消失,主要原因可能是(   )

  A.中上游地区工业生产发展      B.臭气层空洞

  C.中上游地区沙尘暴增加       D.中上游地区农业用水量增加

5.近年来,分布于冲积-洪积扇前缘的泉水大量消失,主要原因可能是     (   )

  A.温度下降             B.温度升高

  C.上游森林被大量砍伐        D.过量抽取地下水

6.协调本地区发展和环境之间关系的途径有          (   )

  A.增加移民   B.控制人口数量   C.扩大耕地面积   D.保育天然植被

[解析]4.河流尾闾地区的农业区不断缩小,尾闾湖基本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的。

5.分布于冲积-洪积扇前缘的泉水大量消失同样是人类的经济活动,主要是上游地区森林被大量砍伐,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减弱;流域内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等。

6.干旱地区协调人地发展关系的途径主要有:控制人口数量、保护天然植被。

[答案]4.AD  5.CD  6.BD

试题详情

例1:图1是我国历史时期森林植被遭破坏地区分布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秦代以前和西汉时期相应地区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化   B.兴修水利  C.毁林开荒   D.营造帝王宫殿和陵墓

2.关于下列地区森林现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A.a地区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

  B.b地区以人工林、次生林为主

  C.C地区森林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d地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采伐林区

3.图中e地区与森林破坏有关的常见自然灾害和生态问题有

  A沙尘暴    B.泥石流   C.水土流失   D.台风

[解析]1.读图可知,秦代以前森林遭破坏的地区主要分布地黄河中下游地区,西汉时期,范围扩展到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并且包括新疆的部分绿洲地区。当时生产技术比较落后,遭破坏的原因是毁林开荒发展农业和营造帝王宫殿与陵墓。

2.a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东部,地处中温带地区,属温带针阔叶混交林;b地区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森林覆盖率较高,但人工次生林较多;c地区位于内蒙古高原西部森林覆盖率很低;d地区位于西南地区林区,交通不便,一直没有成为我国最大的采伐林区。

3.e地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降水丰富、地形崎岖、地质条件复杂,若森林一旦破坏,极易导致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答案]1.CD   2.AB  3.BC

试题详情

3、我国南方低山地区各种资源的优势与问题

农业资源
气候资源
生物资源
土地资源
水资源
优 势
光、热、水资源丰富,且大部分地区配合较好
品种丰富,生长快,更新能力强,有较高的产品产出能力
类型多样,垂直分异明显,有利于农业的分层立体布局
江河众多,水资源丰富,有利于灌溉和发电
问 题
季风活动不稳定,春季低温阴雨,盛夏伏旱等气象灾害多发
利用品种单一,经营粗放,没有发挥潜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
一是利用不当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二是大面积的红壤需要改良
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因而地形复杂,增加了开发利用的难度
措 施
调整农作物种植顺序、发展水利、建设防护林体系
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
合理开垦,保护植被,改良红壤
因地制宜发展小水电和水利工程

试题详情

5.科学技术因素  科技水平比较低的时代或地区,自然因素的影响往往是最主要的;科技水平比较高的时代或地区,自然条件的影响程度逐渐下降,社会经济因素成为最主要的因素。

试题详情

4.社会经济条件 交通运输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必须先行一步,以适应其它经济部门的发展对运输的需求。

试题详情

3.资源条件 丰富的资源对交通运输具有很大的潜在需求。资源的开发需要便利的交通作保证。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