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80291  380299  380305  380309  380315  380317  380321  380327  380329  380335  380341  380345  380347  380351  380357  380359  380365  380369  380371  380375  380377  380381  380383  380385  380386  380387  380389  380390  380391  380393  380395  380399  380401  380405  380407  380411  380417  380419  380425  380429  380431  380435  380441  380447  380449  380455  380459  380461  380467  380471  380477  380485  447090 

3、全集:如果集合S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全集通常用U表示

三讲解范例:

例1(1)若S={1,2,3,4,5,6},A={1,3,5},求CSA

     (2)若A={0},求证:CNA=N*

(3)求证:CRQ是无理数集

解(1)∵S={1,2,3,4,5,6},A={1,3,5},

∴由补集的定义得CSA={2,4,6}

     证明(2)∵A={0},N={0,1,2,3,4,…},N*={1,2,3,4,…}

∴由补集的定义得CNA=N*

     证明(3)∵ Q是有理数集合,R是实数集合

         ∴由补集的定义得CRQ是无理数集合

    例2已知全集U=R,集合A={x|1≤2x+1<9},求CA

  解:∵A={x|1≤2x+1<9}={x|0≤X<4},U=R

     0     4     x

∴CA={x|x<0,或x≥4}

例3 已知S={x|-1≤x+2<8},A={x|-2<1-x≤1},

B={x|5<2x-1<11},讨论A与CB的关系

解:∵S={x|-3≤x<6},A={x|0≤x<3}, B={x|3≤x<6}

∴CB={x|-3≤x<3}

∴ACB

试题详情

 全集与补集

1 补集:一般地,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

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

的补集(或余集),记作,即

CSA=

2、性质:CS(CSA)=A ,CSS=,CS=S

试题详情

(1)子集: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

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包含于集

合B,或集合B包含集合A

记作: ,AB或BA 

读作:A包含于B或B包含A

      当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时,则记

作AB或BA

注:有两种可能

(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2)集合相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记作A=B

(3)真子集: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并且,我们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A, 读作A真包含于B或B真包含A

(4)子集与真子集符号的方向

(5)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ΦA

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ΦA  若A≠Φ,则ΦA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6)易混符号

①“”与“”:元素与集合之间是属于关系;集合与集合之间是包含关系如ΦR,{1}{1,2,3}

②{0}与Φ:{0}是含有一个元素0的集合,Φ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如 Φ{0}不能写成Φ={0},Φ∈{0}

(7)含n个元素的集合的所有子集的个数是,所有真

  子集的个数是-1,非空真子集数为

试题详情

390. 已知α∩β=C,a∥b,aα,bβ,Aa,AE⊥b于E,AF⊥c于F,求证:a⊥EF

解析:b∥a,b,aα, ∴b∥α

又bβ,α∩β=c  ∴b∥c, 又AF⊥c ∴AF⊥b

   又AE⊥b, AE∩AF=A  ∴b⊥平面AEF  a∥b  ∴a⊥平面AEF

EF平面AEF  ∴a⊥EF

试题详情

389. 设P点在正三角形ABC所在平面外,且AP,BP,CP两两垂直;又的重心;上一点,上一点,,如图

(1)求证:GF⊥平面PBC;(2)求证:EF⊥BC。

解析:(1)连结BG并延长交PA于M.G为△ABP的重心

注  要充分注意平面几何中的知识(如本题中三角形重心性质,等腰三角形性质等)在证题中的运用。

试题详情

388. 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侧面PCD是边长等于2cm的等边三角形,底面ABCD是面积为2cm2的菱形,∠ADC是锐角.

求证:PA⊥CD

证明:设∠ADC=θ,则:由SABCD=2, CD=BC=AB=AD=2,易得θ=60°

∴△ACD是等边三角形,取CD中点E连AE、PE,则AE⊥CD,PE⊥CD

AE⊥CD,PE⊥CD  ∴CD⊥平面PAE   ∴CD⊥PA

试题详情

387. 如图,已知PA⊥矩形ABCD所在平面,M,N分别是AB,PC的中点.

(1)      求证:MN⊥CD;

(2)      若∠PDA=45°,求证:MN⊥平面PCD.

证明 (1)连AC∩BD=O,连NO,MO,则NO∥PA.

∵PA⊥平面ABCD,∴NO⊥平面ABCD.

∵MO⊥AB,∴MN⊥AB,而CD∥AB,∴MN⊥CD;

(2)∵∠PDA=45°,∴PA=AD,

由△PAM≌△CBM得PM=CM,

∵N为PC中点,∴MN⊥PC.

又MN⊥CD,PC∩CD=C,∴MN⊥平面PCD.

试题详情

386. P是边长为a的六边形ABCDEF所成平面外一点,PA⊥AB,PA⊥AF,PA=a,则点P到边CD的距离是   

解析:2a.

PA⊥平面ABCDEF,A到CD的距离为,∴P到边CD的距离是2a

试题详情

385. △ABC在平面α内,∠C=90°,点Pα,PA=PB=PC=7, AB=10, 则点P到平面α的距离等于   

解析:

∵PA=PB=PC,∴P在平面α内的射影为△ABC的外心O,∵∠C=90°,∴O为AB的中点,∵AO=5,PA=7,∴PO=

试题详情

384. 直角三角形ABC的斜边AB在平面α内,直角顶点C在平面α外,C在平面α内的射影为C1,且C1AB,则△C1AB为                    (  )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以上都不对

解析:(C)

∵C1A2+C1B2<CA2+CB2 =AB, ∴∠AC1B为钝角,则△C1AB为钝角三角形.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