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80800  380808  380814  380818  380824  380826  380830  380836  380838  380844  380850  380854  380856  380860  380866  380868  380874  380878  380880  380884  380886  380890  380892  380894  380895  380896  380898  380899  380900  380902  380904  380908  380910  380914  380916  380920  380926  380928  380934  380938  380940  380944  380950  380956  380958  380964  380968  380970  380976  380980  380986  380994  447090 

2. 不是遥感技术装置的运载工具(   )

   A. 飞机   B. 气球  C. 卫星   D. 飞船  E. 火箭   F. 望远镜  

试题详情

1. 遥感技术是指(   )  

A. 在遥远的地方观测地物的一种方法 

   B. 利用一定技术装备对遥远的地物进行感知的一种手段

   C. 是用传感器将地物电磁信息接收、记录、传送到地面接收站的过程

   D. 是从传感器接收信息到遥感信息应用的整个技术应用过程

试题详情

5. 水土流失的治理:

(1)水土流失的原因:

千沟万壑是黄土高原地貌景观的基本特征。除了比较开阔的黄土塬面外,沟谷密度大,而且坡陡谷深。水土流失是形成沟谷的主要原因。水土流失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① 自然原因有:地表覆盖着深厚的疏松黄土层;气候多为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降水少、变率大、多暴雨,水旱灾害频繁。② 人为原因:研究表明,人为原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占目前水土流失总量的90.4%。可见,人为原因是形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A. 植被的破坏,历史上发生在这里的无数次战争,樵采、营造宫殿、特别是农垦开荒,使森林、草原逐渐大面积消失,地表土壤裸露,雨水、风力直接侵蚀地面黄土,形成水土流失;B.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耕作使林草植被种源破坏殆尽,无法恢复;C. 开矿、特别是露天煤矿开采,大面积原生土地被挖开,土壤剥离,破坏了植被,矿区土壤抗侵蚀能力成倍降低,大量泥沙直接流入河道,形成水土流失。

(2)小流域综合治理:① 小流域的含义: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就水土流失而言,每个小流域都可以看作一个完整的地域单元;② 小流域治理的意义:合理安排小流域的农、林、牧业生产用地和统一管理;为大、中流域或以其为单位的大面积治理积累经验。③ 治理开发模式:重点是水土保持;关键是发展农业技术,提高土地生产率;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并举。工程措施有:打坝建库、发展灌溉、修梯田、平整土地等;生物措施主要是种草种树;农业措施有:科学施肥、深耕改土、地膜覆盖、轮作套种等。④ 案例分析:甘肃省西峰南水河沟,实行的“保塬、护坡、固沟”治理方针,使水土保持和农业生态大大改善,农、林、牧业全面发展,农民收入大大增加。

[典型例题]

[例1] 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

①   植被破坏  ②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③ 开矿  ④ 合理发展畜牧业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合理发展畜牧业不会造成水土流失。

[模拟试题]

试题详情

4.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状况十分严重的国家。水土流失呈现面积大(有180万平方公里)、范围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华南的丘陵山地、北方的土石山地等)、水土流失量大,后果严重的特点。其中黄土高原是我国甚至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这一地区所进行的水土流失治理的研究,不仅对发展当地经济、改善生态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全国甚至全球都会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如下:(1)脆弱的生态环境: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包括晋、陕、宁、甘、青、豫、内蒙古七省区的大部分或一部分。面积30多万平方千米,大部分地面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它们是地质历史时期,强劲的偏北风从干旱的北方吹来的风力沉积物。历史上的黄土高原地区“临广泽而带清流”、“森林茂密、群羊塞道”。今天的黄土高原地表植被破坏严重、覆盖率低,多为次生灌丛、矮林、甚至光裸。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具体表现是:①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黄土高原地处我国地理环境的过渡地带,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交错,各种气象灾害、水旱灾害、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频繁发生。降水集中,多暴雨,加上土质疏松,引发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地表崎岖,冲沟发育、生态环境恶性循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加重了生态的恶化和自然灾害的强度、频度。② 环境破坏后,恢复相当困难;(2)尖锐的人地矛盾: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开垦历史悠久,适合农耕的土地早已被辟为农田。人地矛盾突出的原因。有:①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高,土地资源的压力过大。② 传统的耕作技术和耕作方式导致农业生产力低下。当地农民多采取开垦荒地,特别是开垦生态脆弱的边际土地来解决粮食紧缺问题,导致生态的恶性循环。

试题详情

3. 现代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举例

① 遥感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从遥远处感知地物。如农业方面,可识别农作物种类,计算种植面积,估计产量等。还可监测森林大火和病虫害。在地质勘探方面可做资源调查。找矿及大型工程选址等,可大大减少野外工作量,节省人力、物力,在水文学和海洋学方面,遥感技术可观测水体本身的特征和变化,提供动态情报;环境监测方面,可快速、大面积地监测各种污染及污染程度,进行分析和评价。

②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功能:资源清查是最基本的功能,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将各种来源的数据汇集在一起,通过分析,提供多种条件组合形式的资源统计。为国土整治提供依据,此外,还可用于城乡规划、灾害监测、环境管理和宏观决策等。

③ 全球定位系统;主要是大地控制测量和导航。

试题详情

2. 我国国土整治的重点工作

目前正在进行中的全国性的几项整治工作,涉及范围广,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的观点。

对大江大河的治理,主要是形成一个完整的防洪体系,提高防洪标准;跨流域的调水工程,是解决地区间水资源严重不平衡的重要途径;防护林工程体系是中国生态工程的总体框架,在不同的地区、防护林的功能是不一样的。如“三北”防护林主要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是为综合治理江河而首次实施的大规模林业生态工程;沿海防护林又称海防林,以防风护田为主;平原农田防护林是以县、市为单位,以农田防护网为主体,带、网、片、点相结合的体系。

试题详情

1. 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辩证关系

国土整治的概念是为全国或某地区的国土资源拟定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规划,提出实施此规划的措施和步骤,制定相应的政策,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国土管理工作。

国土整治的四个主要方面,即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之间往往是有矛盾的。如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显著;自然资源总量大,但人均量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需大量开发与利用国土资源,但很多资源的有限性表现得很明显。因此,在国土利用方面,已形成人地关系十分紧张的局面。长期以来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治理保护之间的严重失调,导致了资源的破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区域国土整治就是要根据各地区自然、经济、社会、历史诸因素的关系,因地制宜地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发展的基本原则是,针对区域的资源优势和主要限制性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开发治理。

试题详情

(二)难点:

现代化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

试题详情

(一)重点:

1. 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 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国土整治的重点工作

3.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

4. 小流域综合治理

试题详情

2. 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背景及综合治理措施。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