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已知集合,则集合
=( )
A.{} B.{
}
C.{} D. {
}
近年来高考实验试题适当增加了开放性、探究性试题,突出实验或探究活动中,考查实验操作,引导考生利用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简单探究,这是新课程实施的必然结果。在平常练习中有引导学生(1)巧审题,明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2)想过程,理清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3)看准图,分析各项实验装置的作用。(4)细分析,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即我们要把它化解成几个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小实验、小操作来解答。
实验题不易得分的原因之一是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对实验结果的解释欠准确。学生总是以为懂了就可以,常犯动脑不动手的毛病,文字表达能力欠缺,常因答题表述不严谨而严重丢分。因此我们必须认真抓好学生对实验题的文字表述能力的训练。做法是:重做经典高考题和测试题,把学生的答案与标准答案进行对比找差距,找规范性的差距,找思路的差距,让学生来评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最后教师做总结.他们在评价中获得正确的,深刻的认识,让学生站在出题者的角度去体会答案的合理性,从而使学生在思维的严谨性和表达的准确性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也就使学生解实验题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近几年来,“考点分散,涉及面广”的命题特点一直没变。实验题一般源于教材,要么改进考,要么变换考(变药品,变方法,变问题的角度等)。因此,在我们复习时,要经常归纳总结,对比分析,掌握常见仪器、装置的用途。用好教材,认真领悟实验三大原理(反应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注重对取得结果过程的分析,对各类实验装置明确其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如2007年的高考理综(I)II卷第28题是一道考查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设计的实验题。
水蒸气通过的灼热的焦炭后,流出气体的主要成分是 CO 是 H2,还有 CO2 和水蒸气等。请用下图中提供的仪器,选择必要的试剂,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上述混合气体中有CO 和 H2。(加热装置和导管等在图中略去)
回答下列问题:
(1)盛浓 H2SO4 的装置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盛 NaOH 溶液的装置用途是_______________。
(2)仪器 B 中需加入试剂的名称(或化学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仪器 C 中需加入试剂的名称(或化学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 其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
(4)按气流方向连接各仪器,用字母表示接口的连接顺序:g-ab-___________________。
(5)能证明混合气中含有 CO 的实验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
(6)能证明混合气中含有 H2 的实验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的基本原理、基本操作方法、基本技能的理解。题目看似没有什么新意并且起点很低,涉及初中讲过的CO、H2还原CuO,但在设计上是下了功夫的。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迁移能力,体现了较突出的选拔功能。
在复习中,要积极观察课本上的图表,装置图等,要充分认识实验中有悖常规的做法和实验中的异常,并给出合理的解释。根据高考对中学化学实验考查的具体要求及不同实验装置功能与作用的不同进行归纳、分类。如气体发生装置、气体收集装置、洗气装置、干燥装置、化学反应装置、防倒吸装置、尾气处理之中等,明确各装置的功能,在做题时,将问题分解,所有问题回答起来就非常简单了。
近年来高考加强了这方面的考查,主要考查实验操作的顺序及综合考查多种基本操作。如:下列实验操作或对实验事实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
(1) 用稀硝酸清洗做过银镜反应实验的试管;
(2) 配制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混合酸时,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加到浓硝酸中,并不断搅拌;
(3) 用碱式滴定管量取20.00 mL0.1000mol/L KMnO4溶液;
(4) 用托盘天平称取10.50g干燥的NaCl固体;
(5) 不慎将苯酚溶液沾到皮肤上,立即用酒精清洗;
(6) 用瓷坩埚高温熔融Fe (CrO2)2和Na2CO3的固体混合物;
(7) 向沸腾的NaOH稀溶液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以制备Fe(OH)3胶体;
(8) 配制Al2(SO4)3溶液时,加入少量的稀硫酸。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历年来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必考内容,或分散在大的实验题中,或单独出题。在复习阶段除集中对该块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外,更重要的是在复习中对每个实验中涉及到的基本操作进行练习,最好做到亲手操作。
26.请以“万物静观皆自得”为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