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82331  382339  382345  382349  382355  382357  382361  382367  382369  382375  382381  382385  382387  382391  382397  382399  382405  382409  382411  382415  382417  382421  382423  382425  382426  382427  382429  382430  382431  382433  382435  382439  382441  382445  382447  382451  382457  382459  382465  382469  382471  382475  382481  382487  382489  382495  382499  382501  382507  382511  382517  382525  447090 

2、太阳大气结构图

试题详情

1、  天体系统模式图

试题详情

6、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太阳高度角、白昼长短、天气状况、地势高低等。

太阳高度角:这是最主要的因素。太阳高度角越大,等量的太阳辐射散布面积越小,太阳热越集中,太阳辐射强度越大。

白昼长短:白昼时间越长,日照时数越长,太阳辐射强度越大。

天气状况:水汽越多、云层越厚,大气密度越大,削弱作用越强。

地势高低:海拔越高,大气越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越少。

[拓展延伸]影响航天器发射的主要因素:

①、位置:地球上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为了充分利用地球自转线速度,加大发射的推动力,发射场地的纬度越低位置越优越。

②、方向: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借助于地球运动惯性发射的航天器的发射方向一般应朝向东方。

③、天气:多选在气象条件较稳定,云雾天气较少的地区,因为晴天多,空气透明度好,有利于跟踪观测。

④、时间:一般选在夜间,因为夜晚发射升空时,地面光学跟踪测量设备易于捕捉跟踪目标。而我国的“神舟”五号选择在白天发射,是因为白天发射温度较高,有利于发射人员工作,也易于在发生意外时,充分保护航天员的人身安全,同时也可以保证飞船返回时也是白天,有利于地面人员寻找目标。

⑤、地形:地形开阔地区较理想,便于对卫星的跟踪观测。

[误点警示]要熟练掌握八大行星与小行星带的位置,以及行星与彗星的运行方向;其次要对彗星的慧尾长短与方向熟练掌握;分析地球生命物质存在条件时既要分析其自身条件,又要分析其所处的宇宙环境条件。

[难点磁场]考查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因素时,同纬度比较可以考虑天气状况或地势高低的影响;不同纬度可以考虑太阳高度角或白昼长短的影响;季节差异时要重点考虑太阳高度角或白昼长短的影响。学生往往忽视:对某一地点的太阳辐射强弱进行分析时要综合考虑纬度(影响太阳高度大小)、地势、天气状况(晴天与阴天状况)。

[深度链接]

试题详情

5、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①、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释放能量。

②、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变成1个氦原子核)

③、太阳大气的结构和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活动周期:

太阳活动:太阳大气中的变化

太阳大气结构
太阳活动类型
活动周期
意义
光球
黑子
11年
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色球
耀斑
11年
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日冕
 
 
 

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为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提供能量;为人类活动提供能量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影响地球电离层,造成地面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影响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极光现象,影响飞机、轮船、卫星的安全;影响地球气候,使地球某些地区降水发生异常。

试题详情

4、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而特殊的行星。

普通性:从运动特征上看,地球与其他八大行星十分相似,具有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的共性特征。从结构上看,水金地火四星有许多共同的特征。

特殊性:地球上孕育有生命。其形成条件有:①、八大行星的运动具有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保证了地球运行的安全。②地球形成以来,一直处于稳定的太阳光照中,保证了生命的连续演化。③、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有合适的温度,水大多以液态形式存在。④、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吸引了一层大气并演化成生命呼吸的大气成分。⑤、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使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较小。

试题详情

3、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很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彗星的主体部分是彗核,一般认为它是由冰物质组成的。当彗星接近太阳的时候,彗核中的冰物质升华而成为气体,在它的周围形成云雾状的彗发。彗发中的气体和尘埃,被太阳风推斥,在背向太阳的一面形成一条很长的彗尾。彗尾的长短与彗星距太阳的远近有关,彗星远离太阳时,彗尾就逐渐缩短,甚至消失。哈雷慧星是第一颗经推算并预言必将重新出现且得到证实的著名大彗星,其公转周期是76年。

试题详情

2、天体系统:是由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而形成的。级别:由低到高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同级的为河外星系)、总星系。其中地月系的中心天体为地球,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为太阳;总星系是目前人类观测到的宇宙范围。

试题详情

1、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与星云,夜空中的点点繁星多为恒星。

试题详情

30.(13分)某兴趣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设计了如下实验来探究Fe和H2SO4反应的过程,装置如下图所示。

①在烧瓶中加入浓硫酸。

②将提拉式铁丝插入溶液中,观察到有少量气泡,后停止的现象。

③加热烧瓶至有大量气体产生时停止加热,品红溶液颜色褪去,烧瓶中溶液变为棕黄色。

④一段时间后KMnO4溶液颜色不再变浅,但NaOH 溶液中仍有气体放出,在导管口处可点燃此气体,烧瓶中液体变为浅绿色

根据以上实验回答:

(1)    由步骤②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2)    在步骤③中,品红溶液褪色的原因是        

(3)    写出步骤④中,使溶液变为浅绿色的可能的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4)    若1g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142.9KJ热量,则氢气的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5)    若在反应中铁丝质量减少a克,并收集到bL可燃性气体(标准状况下假设无体积损失),则在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的质量是     

          (用含a、b数学表达式表示)

试题详情

29. (10分)将洁净的金属片Fe、Zn 、A、B 分别与Cu用导线连结浸在合适的电解质溶液里。实验并记录电压指针的移动方向和电压表的读数如下表所示:

金属
电极
电压/V
Fe
Fe  → Cu
+0.78
Zn
Zn  → Cu
+1.10
A
Cu  → A
-0.15
B
B  → Cu
+0.3

根据以上实验记录,完成以下填空:

(1)构成两电极的金属活动性相差越大,电压表的读数越      (填“大”、“小”)。

Zn、A、B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2)Cu与A组成的原电池,       为负极,此电极反应式为(失去电子数用ne

表示                            

(3)A、B形成合金,露置在潮湿空气中,      先被腐蚀。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