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图2为该地区局部气温分布图。读图完成15-16题。
15.图2中的甲处,最有可能位于图1中的 (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解析:由题意可知,图1为北半球低压中心,由内向③④处延伸的槽部形成冷锋,
由内向①②处延伸的槽部形成暖锋;甲处气温较低,最可能在③处附近。
答案:C
16.与甲地天气状况最相近的描述是 ( )
A.温暖干燥 B.低温阴雨 C.风和日丽 D.细雨连绵
解析:甲地在冷锋后,形成阴雨天气,且被冷气团控制,气温低。
答案:B
14.此时我国各地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
A.齐鲁大地:赤日炎炎似火烧
B.长城内外: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C.江淮平原:草长莺飞二月天
D.太行群山:霜叶红于二月花
解析:读图可知,该时段内昼长逐渐增大,但仍然小于12小时,说明该时段在冬
至日到春分日之间,且非常接近春分日,此时我国江淮平原为“草长莺飞二月
天”。
答案:C
图1为北半球某区冬季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单位:hPa),气压数值①<②<③
13.济南市空气质量预报“12日污染指数:4级,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不利于污染物
扩散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
A.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
B.冷空气过境近地面大气出现逆温现象
C.风力大
D.城市多高大建筑,空气流动不通畅
解析:读图可知,这一时段内可能是一冷锋过境,冷锋过境时,暖气团爬升到锋
面的上部,出现逆温现象,阻碍了污染物扩散。
答案:B
12.下图正确反映济南市该时段气压变化的是 ( )
解析:读图可知,这一时段内济南市的气温先上升,然后下降,后来又上升,其气
压是先下降,然后上升,后来又下降,如B图所示。
答案:B
下图为我国某地夏季某日天气系统示意图,甲、乙、丙、丁四地为该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四个城市。甲地气压为990百帕,乙地气压为1 010百帕。读图回答10-11题。
10.下图中天气系统的气压分布状况(单位:百帕)与上图天气系统相符的是 ( )
解析:据图可知,该天气系统是暖锋,A选项中的等压线由数值小的向数值大的方
向弯曲,为低压槽,在其槽线附近最可能发育锋面。
答案:A
11.有关甲、乙、丙、丁四城市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城市肯定是晴朗天气
B.甲城市空气质量比乙城市好
C.丙城市吹偏北风
D.丙城市比丁城市气温日较差小
解析:读图可知,甲城市位于气旋的中心,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乙城市
位于高压一侧,气流没有甲城市上升强度大,所以甲城市空气质量比乙城市好。
丁城市位于锋前,受到暖锋云系的控制,多降水天气,白天气温低,夜晚气温较
高,所以丁城市比丙城市气温日较差小;丙城市位于锋后,吹偏南风。
答案:B
(2010·南昌一调)下图是济南市某时段气温和昼长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14
题。
气象部门用5天平均气温的高低作为划分四季的指标;连续5天平均气温低于1 0℃则为冬季,高于22℃为夏季,10℃-22℃之间为春秋两季。读某年立冬我国大陆部分各地季节状况图,回答8-9题。
8.形成图中我国大陆部分各地在同一天出现三种季节的主要原因是 ( )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地形地貌差异
C.各地纬度差异 D.各地经度差异
解析:我国南北跨度大,不同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量不同,纬度越高,获得的热量
越少。因此,我国大陆部分各地在同一天会出现三种季节的自然现象。
答案:C
9.此时从西南地区到长江以南地区形成大范围的降水,其原因最可能是 ( )
A.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 B.受锋面活动的影响
C.受山地影响 D.受台风登陆影响
解析:此时我国开始进入冬季,台风登陆的可能性较小。从西南地区到长江以南地
区大范围的降水最可能是受锋面活动的影响。
答案:B
读“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模式示意图”,回答5-7题。
5.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0°-10°主要盛行下沉气流 B.10°-20°盛行东南风
C.20°-30°盛行西北风 D.30°-40°盛行西南风
解析:据甲图可知,此时的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位置偏南,为北半球的冬季,故
0°-10°、10°-20°的地方都盛行东北信风,20°-30°的地方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
制,盛行下沉气流,30°-40°的地方盛行西南风,即D项正确。
答案:D
6.甲、乙两图反映的时间与季节正确的是 ( )
A.甲表示3月份、春季 B.乙表示7月份、夏季
C.甲表示9月份、秋季 D.乙表示1月份、冬季
解析:根据甲图中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位置偏南可知,甲代表北半球冬季;乙图中的
副热带高气压带位置偏北,代表北半球的夏季,可表示7月份,故B项正确。
答案:B
7.下列各图与上图中P点气候特征相匹配的是 ( )
解析: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P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为地中海
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如C图所示。
答案:C
4.甲箱温度计比乙箱温度计高的原因是 ( )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解析:实验的结论是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气温足足高了3℃,主要原因是土对
气温升高起了决定性作用,验证了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答案:3.D 4.B
3.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 )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热力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为进入秋季)。读杭州2008年9月中下旬几日的天气状况表,回答1-2题。
日期 | 15日 | 16日 | 17日 | 18日 | 19日 | 20日 | 21日 | 22日 | 23日 | 24日 |
最低气温 | 23℃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8℃ | 28℃ | 25℃ |
最高气温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8℃ | 30℃ |
天气 | 多云 | 晴 | 晴 | 晴 | 晴 | 晴 | 晴 | 晴 | 晴 | 阴 |
风力 | 弱 | 弱 | 弱 | 弱 | 弱 | 弱 | 弱 | 弱 | 弱 | 较强 偏北风 |
1.2008年9月15-23日,杭州日温差的大致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别是 ( )
A.日温差降低、天气状况 B.日温差增大、地面状况
C.日温差增大、风力状况 D.日温差增大、天气状况
解析: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减去最低气温得到日温差。通过计算可知,该段时间日温
差增大;影响日温差变化的因素为天气状况。
答案:D
2.2008年9月24日,杭州地区 ( )
A.气温变化与风向、风力无关
B.大气的保温作用和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
C.开始进入秋季
D.阴晴变化与副高北移有关
解析:从表格中可以读出9月24日杭州地区天气转阴,风力加强,阴天大气的保温
作用和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
答案:B
(2010·靖江模拟)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
(如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
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据此完成3-
4题。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