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83303  383311  383317  383321  383327  383329  383333  383339  383341  383347  383353  383357  383359  383363  383369  383371  383377  383381  383383  383387  383389  383393  383395  383397  383398  383399  383401  383402  383403  383405  383407  383411  383413  383417  383419  383423  383429  383431  383437  383441  383443  383447  383453  383459  383461  383467  383471  383473  383479  383483  383489  383497  447090 

6.关于世界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CD

A.发达国家的农业都是发达的商品化农牧业    B.季风气候区都是水田农业

C.热带种植园农业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的发展中国家

D.粗放畜牧业大多分布在地广人稀、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地区

读我国四个区域图AD CD BC

试题详情

5.土壤中的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能释放出( )AC

A.氮素为主的养分  B.水 C.二氧化碳   D.氧气

试题详情

4.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水稻和小麦播种及收获的正确叙述是( )AD

A.“夏收夏种”指的是收小麦种水稻 B.“夏收夏种”指的是收水稻种小麦

C.“秋收秋种”指的是收小麦种水稻 D.“秋收秋种”指的是收水稻种小麦

试题详情

3.农业地域类型Ⅱ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市场       B.科技    C.劳动力      D.气候

试题详情

2.农业地域类型I的基本特点是

A.生产规模大    B.机械化程度高   C.单位面积产量高  D.科技水平高

试题详情

1.如果该地是我国其中一个商品粮基地,则该商品粮基地是

A.长江三角洲平原  B.鄱阳湖平原 

C.三江平原     D.珠江三角洲

试题详情

4、人口的迁移与环境:

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迁出区的“推”,迁入区的“拉”,以及中间阻力。





气候
通过影响人的生产和生活影响人口迁移,如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
淡水
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基本形式,现仍是重要条件
土壤
土壤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农业人口的迁移
矿产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影响人口迁移




经济因素
是最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在多数情况下,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从而能有更高的生活水平
交通和通讯
交通和通讯的发展相对缩短地区之间的距离,减少迁移困难,促进人口迁移
文化教育
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人口迁移,出现“科技移民”
婚姻与家庭
婚姻是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影响未成年和老年人的迁移
政治
国家政策
国家政策对人口迁移有重大影响
战争
战争常常引发人口迁移,出现“国际难民迁移”“环境难民”
政治变革
政治中心的改变引发人口迁移

②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a、现状特点:流动人口增加,自发流动为主。b、方向: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从贫困落后山区到沿海发达城市。c、原因:务工和经商;学习、培训、分配工作迁移的人数增加。

③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改变了区域人口分布和人口构成,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种族、民族的同化和融合,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a对迁出区:减轻人口压力;加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科技和文化的联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问题:人才流失,青壮劳动力减少。b对迁入区:弥补劳动力的不足,有利于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问题:增加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带来就业紧张、交通居住拥挤、社会治安管理困难,以及原住居民的歧视与排斥等。

读我国某地区城市及周围区域农业地域类型变化图,回答3题。 CAB

试题详情

3、人口的素质与环境

①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

a.社会环境因素(社会制度、经济形式、文化传统、科技知识、伦理道德)是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且影响越来越大。b.自然环境因素――原生环境因素(地形、气温、温度、降水、地方病等);次生环境因素(物理、化学、生物方面的环境污染)也有重要影响。

②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好坏,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有着特殊的影响:a.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环境观、资源观和发展观;b.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资源的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 c.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

试题详情

2、人口数量与环境

①人口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社会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文化及宗教、妇女受教育程度)对生育率影响极大,自然因素对生育率影响极小。影响死亡率的因素中,社会因素(经济、政治、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是主要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地方病、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对死亡率影响也较大。

人口增长过快,会给资源和环境带来较大压力,但并非是形成环境问题的唯一的主要的原因。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世界1999年10月12日达60亿;我国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人口普查总量达12.95亿)会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人口持续的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会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生态问题,三废噪声污染问题,医疗、教育、交通、住房、就业等社会问题。)因此,必须控制人口的过度增长,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②人口发展模式:(注意新教材去掉了过渡型的说法)

人口发展模式
特点
原始型
极高的死亡率、很高的出生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代表:尼日利亚)
过渡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代表:巴西)
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代表:德国)

③人口发展模式地区分布:

全世界
属于“过渡型”,正处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
发达国家
“现代型” 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日本等大多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接近零增长
发展中国家
多为“过渡型”,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④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即环境承载力。准确的定义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其余的因素是:科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以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⑤合理容量:在不产生环境问题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产的人口容量。一般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试题详情

1、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①世界人口的增长:时间上,工业革命以前人口增长缓慢,工业革命之后尤其是二战后人口增长迅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世界人口增速有所放慢。地区上,亚非拉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欧洲、北美的发达国家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原因,人口增长缓慢,有些国家的人口已停止增长或负增长。

②世界人口的分布:

人口稠密区
原因
东亚、南亚
世界古老的文化中心,人类在此聚居的历史悠久,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西欧
世界上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和商业活动频繁的重要工业地带
美国东北部
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
人口稀疏区
原因:自然条件恶劣
北美和亚洲的高山寒冷地带,撒哈拉、中亚和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亚马孙河、刚果河流域的湿热地带;南极洲。
人口一亿以上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

③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原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延长,婴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在上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前,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水平。实行计划生育后,人口自然增长率显著降低。

我国人口分布不平均:东南多,西北少。(以黑河---腾冲一线以东以南,面积占全国43%,人口占94%)

原因是:东部耕地多,气候优越,人口密度大;工商业、交通业发达、城镇多,城镇人口集中。西部多沙漠、草原、山地,耕地少,人口密度小;工商业、交通运输业不发达,城镇少,城镇人口也少。

④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