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商业贸易
①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
市场因素:以市场最优为原则的商业中心建立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商业活动的范围很大。
交通因素:以交通最优为原则的商业中心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②商业网点的布局: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制约商业网点的布局。
a.自然条件是形成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平原沿公路线布局,山区沿谷地布局。
b.自然环境相对恶劣,人口稀少地区,交通闭塞,商业中心很难建立和发展,多采用流动服务形式,而在人口密集、交通方便的地区、商业网点设置可以采用相应的固定形式如商业街或商业小区。
③中国主要商业中心:
古代:我国的四大商埠重镇:广东佛山、江西景德镇、湖北汉口、河南朱仙镇;四大米市(无锡、芜湖、九江、长沙)
现代:上海、北京、武汉、广州、重庆、沈阳、西安、天津、哈尔滨、南京、深圳、成都
④主要进出口商品:
出口:纺织、服装、日用工业品、煤、机械、茶叶、稻米、土特产、工艺品等,近来高科技产品出口增速较快。进口:钢材、机电产品、交通工具、化肥、木材、羊毛、铁矿石、小麦
⑤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美国、日本、韩国、欧盟、东南亚各国
⑥当代金融、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
当今的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突出表现是,以各国间商品、商品信息(会展业)和劳务交换为主要内容的国际贸易,以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为主要内容的国际金融,在种类和数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国际贸易和金融成为现代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基本形式。
发达国家工业基础雄厚,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小麦、玉米和畜产品等少数几种农产品,以及资本和技术;进口大量燃料和原材料。发展中国家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主要出口农矿产品等初级产品,例如橡胶、棕油、咖啡等农产品、铁、铜、石油、铝土矿等矿产品。发达国家以低价从发展中国家买进所需的燃料、原料等农矿产品,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工业制成品。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居优势地位。
三大国际金融中心:纽约、伦敦、苏黎世(瑞士)。次一级:巴黎、法兰克福(德国、欧洲中央银行)
东京、香港。
2、交通运输和通信
①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运输方式 |
优点 |
缺点 |
铁路运输 |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
公路运输 |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
水路运输 |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运费低(适于大宗货物的长途运输) |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
航空运输 |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高。 |
管道运输 |
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货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浆及其它矿浆。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连续性强,运量很大。 |
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
②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
a.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已经超出自然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自然因素仍很重要,应尽可能利用有利条件、避开不利条件(山、河、沼泽等),减少工程量,便于维修养护。此外,技术因素也影响铁路的区位。
b.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修筑公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的关系和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c.汽车站:要与市内、市外有方便、直接的联系,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顾客
d.航空港:占地广,要平坦开阔,利于跑道建设,以及飞机起飞有净空保证;坡度适当的地形,以利排水;良好的地质条件,保证地基稳定;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利于飞机逆风起飞和降落;航空港噪音较大,与城市应有一定的距离,并有快速交通干道连接。
e.港口建设的条件:港口的区位不仅要受到水域条件(如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的影响,还要受到陆域条件(如筑港条件、腹地条件)的影响。因此建设港口时要考虑其航行、停泊、筑港等自然条件,以及腹地、城市等社会经济条件。可以综合归纳为:自然因素(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筑港条件)、社会经济因素(经济腹地、城市依托)两个方面。
③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
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根据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活动的需求,各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联合,各种交通线(如铁路、航线)、点(车站、码头)交织,形成了不同形式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分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
交通运输不仅日益网络化、国际化(二条亚欧大陆桥、四条世界主要航海线),而且日益高速化和专业化(集装箱运输节省包装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且货物运输安全)。
④中国主要交通运输线、铁路枢纽和港口:
(读图) |
主要的交通线及枢纽 |
主要铁路线 |
京哈-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焦柳线、宝成-成昆线、青藏线 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宁西线 大秦线、神骅线、太焦-石太线、宝中线、南昆线、泛亚铁路 |
重要枢纽 |
北京、郑州、徐州、株洲、兰州、成都 |
沿海主要港口 |
北方航区: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南方航区:福州、厦门、汕头、广州、湛江、北海、海口等 |
主要内河航道 |
长江(重庆、武汉、九江、芜湖、南京、镇江、南通、上海) 京杭运河(济宁以南)、珠江(广州)及松花江(哈尔滨) |
重要航空港 |
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昆明、乌鲁木齐 |
主要输油、气管道 |
大庆-大连、大庆-秦皇岛-北京、任丘-北京、胜利-南京、胜利-青岛;西气东输、四川境内的天然气管道、陕气入京、涩宁兰管道 |
邮电业 |
形成以北京、上海、天津、广州为中心的,由卫星、电缆、短波等各种通信手段组成的现代化通信网 |
⑤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
特点:交通运输点、线、面紧密结合;行人和车辆的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运输的重点是客运,早晚上下班是高峰;行人与车辆交叉是典型的混合交通,安全问题格外重要;道路交通设施和管理设施多,占用大量的城市面积和空间,是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形式:主要有环行放射式道路网和方格-环行-放射式道路网二种形式。放射线有利于进入市区,环行线避免将车流、人流引入市中心,缩短各端点距离,有利于对外联系,同时缓解对市中心的压力,扩大市中心区的交通容量。
原则: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节约用地,合理利用地形和水文条件,保护环境。
⑥现代通信手段和通信网络的作用:
电子通信是电信通信领域的排头兵:以计算机应用为核心,比用电通信更新、更快、更安全。电子邮件最大特点是一种人到人的通信方式,而电话和传真是场所到场所的通信方式。
信息高速公路:是一个集电话、电视、电脑功能于一体,能够综合传输和处理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的一个全社会化通信网。
国际互联网:当前信息领域发展最快、作用最大、影响最广、公众关注程度最高的通信网络,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具体体现。
作用:开展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为人们提供各种服务,方便生活;使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频繁、方便地参加电子会议,发表思想、论文,推动科技发展。
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
①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服务业等)及作用
主要方式 |
作用 |
|
运输业 |
主要是运送旅客和货物 |
是发展经济的“先行官”和“神经网络”: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发展旅游业,加强各地区、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首先要创造便利的运输和邮电等交通条件 |
邮电通信 |
主要是传递信息和物品 |
|
商业 |
通过商品的买进和卖出活动,实现商品的交换和商品的价值,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包含收购、储存、调运和销售等环节。 |
|
服务业 |
通过租让劳务,使消费者得到方便和享受,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
7.上海市的发展
项 目 |
内
容 |
优越的区位因素 |
便捷的交通;广阔的消费市场;高素质的劳动力;宽广的经济腹地;充足的商品供应;丰富的农副产品;雄厚的技术力量。 |
城市化问题 |
产生-城市人口膨胀;用地规模扩大;表现-用地紧张,城市建设滞后;道路狭小,交通堵塞;居住拥挤;绿地面积小,环境质量差。 |
浦东新区的规模 和发展 |
作用-解决城市化问题;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有利条件-位置:接近上海繁华市区;面积:相当于旧城的2倍;地形:平坦、开发空间大;水源:河网密集,水源充足;产业:农业为主,开发成本低。 |
城市规划 |
分为城市化地区和非城市化地区两部分;采取轴向发展与综合组团相结合的布局形态;纵横交错的快速干道和河流;各种类型的绿地组成绿化体系。 |
6.分析我国武汉市的城市区位因素
项 目 |
内
容 |
地理位置 |
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 |
自然因素 |
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位于长江、汉江汇合处,为城市提供丰富的水源,也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 |
社会经济因素 |
附近有铁矿、棉花资源;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素质高;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现代工业、新兴高科技产业(光谷)。(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棉纺织、光谷等)。 |
5、城市的合理规划:
功能区的合理布置原则 |
|
要有便利的交通 |
工业为降低成本则要求多沿公路、铁路、通航河流便捷的区位进行布置;工业区与生活居民区之间也要有方便的联系;要使用大量劳动力的工业或妇女劳动力多的工业,接近生活居住区 |
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以减少对生活居民区的污染 |
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可以布置在城内的居民区内 污染较大和危险的企业尽可能布置在远离城市的地方 可能污染空气和水源的工业应当布置在城市的下风向和水源的下游 |
在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
带内加以绿化,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居住环境免受直接污染 带内可设置一些少数人使用,非长期停留的建筑,如消防车库、仓库、停车场、市政工程构筑物等 |
4、城市地域结构
①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功能区 |
地位 |
分布 |
特点 |
商业区 |
只占城市用地的小部分 |
大多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道路口 |
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之地,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建筑物高大密集,中心商务区内部经济活动存在明显的分异 |
工业区 |
占城市较大面积 |
分布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河流的下游 |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 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
住宅区 |
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40%---60% |
分布在最大风频的上风向、河流的上游 |
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
②**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
同心圆模式 |
(1)城市的中枢部分是中心商务区,是城市商业、社会活动、公共交通的集中点 (2)第二环是过渡带。(3)第三个是工人住宅带(4)中产阶层的住宅带。这里住房条件较好主要是中产阶层和政府公务人员等的住宅区。(5)第五个环是通勤带它是上层和中上层人们的住宅区。它们是沿高速交通线发展起来的,人们在市中心工作,驾车或使用月票乘车往返于两地。 |
扇形模式 |
(1)高房租住宅区沿方便的交通线向外发展,彼此相连形成一个扇面形。这里地势比较高,环境条件很优越。(2)随着高租金住宅区声望的形成与方便交通线的出现,中等租金的住宅区便在高租金地旁发展起来(3)批发、轻工业地带周围的低级住宅区,一般分布在中、高级住宅区的相反方向。 |
多核心模式 |
(1)中心商务区是城市交通的焦点。因为城市实际上很少对称发展,中心商务区不一定居于城市的几何中心,常常偏向一方。(2)由于批发业务主要面向城市腹地,故分布在市中心附近,这里既有方便的交通条件,又可接近市场。(3)低级住宅区多在中心商务区和中级住宅区附近布置。而中级住宅区和高级住宅区,为了寻求好的居住环境,则向城市的另一侧发展。 |
3、城市化
①城市化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是最重要的指标。
②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
发达国家特点 |
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发展趋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原因?) |
发展中国家特点 |
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发展不合理(个别大城市畸形发展) |
③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根本原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过度集中)
环境质量下降 |
大气污染 |
城市空气污浊(TSP)、出现酸雨、光化学烟雾,危害人们健康 |
水污染 |
水体富营养化、赤潮、水体重金属污染产生公害病 |
|
噪音污染 |
大于50分贝,妨碍人们休息、工作,甚至损害人体健康 |
|
固体废弃物 |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形成对水、大气、土壤的二次污染 |
|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
交通堵塞,导致时间、能源浪费;住宅表现为住房缺少、质量低劣 |
|
就业难度大,失业人数多 |
影响社会治安,还会带来贫困、内城衰落等问题。 |
④城市化问题解决途径:(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
a.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郊区城市化);
b.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c.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2、城市的区位
①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地形 |
城市主要分布在平原,热带城市主要分布在高原,山区城市主要在河谷低地 |
气候 |
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和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度沿海地区 |
河流 |
河流的供水、运输和军事防卫功能,古代更明显。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分布一般规律(河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汇合处、河口) |
自然资源 |
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易出现城市(工矿业城市) |
交通 |
城市分布趋向交通方便的位置,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可形成城市轴线。不同交通运输时代的城市区位不同,主要交通线发生变化,会对该区城市的分布和发展带来很大影响。(如扬州、济宁的兴衰) |
政治、军事、宗教 |
古今中外,城市多为政治中心;有些是由军事中心发展起来;历史上许多城市同时是一地区宗教活动的中心,宗教建筑在城市建筑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
城市区位因素的变化 |
交通、自然资源仍有巨大影响,军事、宗教因素对现代城市影响很弱,新的因素(科技、旅游)在城市区位中影响增加。 |
1、聚落的形成
①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
乡村形成:人类为生存,必定希望互相合作和共同生活,由此构成聚居,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分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开始形成乡村聚落。
城市形成条件:A、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农业生产有剩余产品,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B、劳动分工促进城市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出现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发展出现集市,交换地域扩大,集市演变为城市。
②**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上,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