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氯气和水反应生成HCl和HClO,欲从反应混合物中分离出HClO溶液,下列方法可选用的是( )
(A)加硫酸钙,充分反应后蒸馏 (B)加碳酸钙,充分反应后蒸馏
(C)加磷酸钙,充分反应后蒸馏 (D)加氯化钙,充分反应后蒸馏
6.在pH=l含Ba2+离子的溶液中,还能大量存在的离子是( )
A. B.ClO- C.Cl- D.
5.下列说法均摘自某科普杂志,你认为无科学性错误的是( )
(A)铅笔芯的原料是金属铅,儿童在使用时不可用嘴吮咬铅笔,以免引起铅中毒
(B)一氧化碳有毒,生有煤炉的居室,可放置数盆清水,这样可有效地吸收一氧化碳,防 止煤气中毒
(C)“汽水”浇灌植物有一定的道理,其中二氧化碳的缓释,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
(D)硅的提纯与应用,促进了半导体元件与集成芯片业的发展,可以说“硅是信息技术革 命的催化剂”
4.1828年,德国化学家武勒(F·WOhler)冲破了生命力学术的束缚,在实验室里将无机物氰酸铵(NH4CNO)溶液蒸发,得到了有机物尿素[CO(NH2)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氰酸铵属于铵盐 (B)氰酸铵与尿素互为同分异构体
(C)有机物不一定要从生命体内获得 (D)氰酸铵转变为尿素的过程为物理变化
3.巳知某溶液中存在较多的H+、SO42-、NO3-,则该溶液中还可能大量存在的离子组是( )
A.Al3+、CH3COO-、Cl- B.Mg2+、Ba2+、Br-
C.Mg2+、Cl-、I- D.Na+、NH4+、Cl-
2.硅酸铜钡是当今用最新科学技术才合成的一种物质,然而科学家惊奇地发现,我国秦朝兵马俑用的一种颜料竟也是硅酸铜钡。由以上事实推测关于硅酸铜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易溶于水 (B)难溶于水 (C)属于硅酸盐 (D)属于无机材料
1.2001年1月,某地发生了导致四人死亡、一百多人中毒的食用熟牛肉中毒事件,经过对该牛肉的检测,发现某盐的含量比国家允许标准高800多倍,该盐可能是( )
(A)NaCl (B)NaNO2 (C)NaNO3 (D)BaSO4
5.氮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典型题析]
[例1]在F、P、Si、Fe这四种元素中,每种元素都有某些方面区别于某它三种元素。若从中选出氟元素,选择的理由中正确的是( )。
(A)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最强
(B)单质与冷水反应最剧烈
(C)单质固态时为分子晶体,熔沸点较低
(D)在氧化物:OF6、P2O5、Fe2O3中,OF6最稳定
[解析]题给四种元素比较,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最强的是磷酸。单质跟冷水反应最剧烈的是F2。单质固态时为分子晶体的有磷和氟,熔沸点较低的是F2。氧化物中OF6最不稳定。所以应选BC。
[例2]在溴化钾和碘化钾的混合溶液中通入过量氯气,把溶液蒸干后并将剩余物灼烧,最后残余的物质是( )
(A)氯化钾 (B)氯化钾和碘
(C)氯化钾和溴 (D)氯化钾和溴化钾
[解析]溴化钾和碘化钾都能与氯气反应:
2KBr + Cl2 = 2KCl + Br2 2KI + Cl2 = 2KCl + I2
所以向溶液中通入过量氯气后,溶液中留下氯化钾、溴分子和碘分子,考虑到溴单质极易挥发,所以蒸干过程中,溴单质已挥发掉。考虑到碘单质加热条件下能升华,所以灼烧过程中,碘单质必定已升华了。最后留下的物质必定是氯化钾。选A。
[例3]1898年,曾有人发明了固氮的一种方法,该法以石灰石、焦炭、空气为原料。第一步反应是石灰石分解;第二步是使第一步反应产物和焦炭反应,在电炉中的高温下制得第三步反应起始物;第三步反应中另一反应物是空气,该反应也是在电炉中完成的,生成一种固体;第四步是使该固体和水蒸气反应制得氨气。又知该固体中有与N3-互为等电子体的离子。
(1)试写出四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试简评该固氮方法。
解析 前二步反应分别是石灰石的分解和制造电石的反应:
CaCO3CaO+CO2↑; CaO+3CCaC2+CO↑
第三步反应是CaC2在高温下与空气中的氮气反应,以取得固氮的效果。由于生成物与N3-互为等电子体的离子,氮元素在此生成物中应为-3价,后者与水反应才更有可能生成NH3。N3-的等电子体有CN22-、C2N3-。如果N为-3价,在CN22-中C为+4价,在C2N3-中C为0价,不合理,因此生成物中的该离子只能为CN22-。其化学方程式为:
CaC2+N2CaCN2+C ; CaCN2+3H2O=CaCO3+2NH3↑。
这种方法较之现在的合成氨工业,需要消耗大量电能,原料众多,生产成本高,因此,很快被合成氨的催化法代替。
所以答案为:(1)CaCO3CaO+CO2↑; CaO+3CCaC2+CO↑;CaC2+N2CaCN2+C ; CaCN2+3H2O(g)=CaCO3+2NH3↑。
(2)这种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电能,原料众多,设备重,生产成本高。
[例4]为检验浓硫酸与木炭在加热条件下反应产生的SO2和CO2气体,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a、b、c为止水夹,B是用于储气的气囊,D中放有用I2和淀粉的蓝色溶液浸湿的脱脂棉。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欲检查装置A的气密性,可以采取的操作是 ;
(2)此实验成败的关键在于控制反应产生气体的速率不能过快,由此设计了虚框部分的装置,则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用操作编号填写)
①向A装置中加入浓硫酸,加热,使A中产生的气体进入气囊B,当气囊中充入一定量气体时,停止加热;
②待装置A冷却,且气囊B的体积不再变化后,关闭止水夹a,打开止水夹b,慢慢挤压气囊,使气囊B中气体慢慢进入装置C中,待达到实验目的后,关闭止水夹b;
③打开止水夹a和c,关闭止水夹b;
(3)实验时,装置C中的现象为 ;
(4)当D中产生 (多选不得分)现象时,可以说明使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CO2,而不是SO2;
A.进气口一端脱脂棉蓝色变浅,出气口一端脱脂棉蓝色不变
B.脱脂棉上蓝色均变浅
C.脱脂棉上蓝色褪去
装置D的作用为 。
[解析]实验装置中接了一个储气的气囊,这是课本实验中没有见到过的。但试题主要还是考查卤族和氧族元素化合物基础知识、实验基本操作等。
(1)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打开止水夹a和b,关闭止水夹c,用手捂热(或微热)圆底烧瓶A,若C中有气泡冒出,移开手掌(或热源)后,C处导管内有水上升,则证明A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2)③①②
(3)品红溶液褪色。
(4)A;除去SO2并检验SO2已被除净。
[考题预测与专题训练]
4.氧及其化合物相互联系
3.碳、硅及化合物的联系网络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