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84082  384090  384096  384100  384106  384108  384112  384118  384120  384126  384132  384136  384138  384142  384148  384150  384156  384160  384162  384166  384168  384172  384174  384176  384177  384178  384180  384181  384182  384184  384186  384190  384192  384196  384198  384202  384208  384210  384216  384220  384222  384226  384232  384238  384240  384246  384250  384252  384258  384262  384268  384276  447090 

2.关于加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加速度表示速度的“增加”          B.加速度就是速度的“变化量”

C.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         D.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的大小

试题详情

1.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运转中的地球不能看作质点,而原子核可以看作质点

B.研究火车通过路旁一根电线杆时,火车可以看作质点

C.研究奥运会乒乓球运动员打出的弧圈球时不能把乒乓球看作质点

D.研究奥运会跳水运动员跳水动作时,不能将运动员看作质点

试题详情

17.(2010·广州测试)某学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本地区“人口增长与地理环境的演变”开展了大量实地调查工作。研究发现:一个地区土地资源的开发首先是在平原、河川地区,一般来讲,只有当人口增长到某一临界值,平原土地资源不足时,才开始向坡地、丘陵、山区发展。下面是他们调查的一些资料数据。

资料1:

表一 六百余年来本地区人口与耕地的发展状况

时间(年)
人口
(×104人)
耕地
(×104hm2)
人均耕地
(hm2/人)
1368
6.693
4.151
0.62
1403
6.661
4.245
0.637
1465
9.497
4.245
0.447
1736
21.599
7.481
0.346
1875
32.724
17.25
0.527
1911
29.157
18.466
0.633
1983
49.86
20.36
0.408
1996
54.63
22.07
0.404

资料2:

表二 本地区现有耕地分类状况(×104hm2)

 
水田
水浇地
沟川地
平坡地
缓坡地
陡坡地
急坡地
其他
合计
河川
阶地
0.01
0.1
1.12
0.22
0.28
0.01
 
0.37
2.11
丘陵
沟壑
 
0.01
0.63
2.4
6.06
1.93
0.29
0.45
11.77
土石
山区
 
 
0.41
1.21
2.9
2.26
1.27
0.14
8.19
小计
0.01
0.11
2.16
3.83
9.24
4.2
1.56
0.96
22.07

  分析上述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该地区人口与耕地的发展状况是          

(2)从地貌类型来看,该地区主要是   ;从耕地类型来看,该地区较为平缓的耕地(包括水田、水浇地、沟川地、平坡地、缓坡地)约占整个耕地比重的 %。

(3)从土地开发的时间来看,该地区开始开垦丘陵陡坡地的时间约为  

A.1465-1736年      B.1736-1875年

C.1875-1911年      D.1911-1983年

(4)指出该地区人地关系存在的严重问题,并为改变这种局面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和措施。

解析:(1)题,结合表一数据分析即可。(2)题,由表二数据分析可知丘陵沟壑区的耕地为11.77×104hm2,即所占比重最大,故该区地貌主要为丘陵。(3)题,开垦丘陵陡坡地使得该地区耕地面积陡然增加,故对应的时间约为1736-1875年。(4)题,可结合(1)题分析。

答案:(1)总体看,人口增加,耕地面积扩大,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2)丘陵 69.55 (3)B

(4)问题:人口增长的速度超过了耕地增长的速度,人口与耕地矛盾尖锐,人口增长、扩大粮食生产、毁林开荒导致农业生态系统生产进入了恶性循环。

对策与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退耕还林,植树种草;开展多种经营;提高亩产等。

试题详情

16.电视剧《闯关东》将其创作定位为:小人物成为大英雄的故事。“闯关东”这种民族行为是中华民族特定历史背景下被迫进行的民族大迁移。“闯”意味着“犯禁”,代表着“冒险”,寓含着“开拓创新”。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与“闯关东”同时期的我国人口迁移中,按迁移跨距看,“走西口”属于  人口迁移,“下南洋”属于  人口迁移。

(2)促使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的原因主要有:                 

                                      

(3)华北平原与东北平原均是我国的重要农耕区,但在历史上分属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和关东文化区,从社会意义上,东北三省基本上是华北农业社会的扩大。东北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与不利自然条件分别是什么?

(4)1990年以后,出现了大量东北地区的人口迁往山东的“雁南飞”现象,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及给山东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解析:本题以电视剧《闯关东》为切入点,考查人口迁移的类型和原因。第(1)题,“走西口”没有跨出国界,属国内人口迁移,而“下南洋”跨越国界,属国际人口迁  移。第(2)题,应注意从题干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并结合历史知识进行回答。第(3)题,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主要考虑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方面。第(4)题,改革开放以来,受位置和政策等因素影响,沿海省份经济发展快,经济水平和经济收入要高于东北地区,吸引人口南下,出现了“雁南飞”现象,应注意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国内 国际

(2)①传统习惯的影响;②东北地区地广人稀,经济发展条件好;③华北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社会不安定等

(3)有利: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耕地、林地面积广;气候温暖湿润,发展农业生产条件适宜。不利:东北地区纬度较高,积温较低,秋季易发生霜冻等。

(4)原因:山东经济增长迅速,人均收入超过黑龙江省。 有利影响: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思想、文化交流。不利影响:增加了交通、卫生、教育、环保、计划生育、住房等压力。

试题详情

15.有关下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人们对环境人口容量估计的现实意义不大

②无控制的人口增长会使人口数量超过环境人口容量

③环境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尽管人们假设的条件不同,但对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基本相同

④合理的人口容量一定要控制在环境人口容量以内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一个区域如果对人口的增长不进行调控,人口增长失控,形成图中A曲线的走势,最后将导致人口数量超过环境人口容量;合理的人口增长方式,如图中C曲线走势,形成的人口数量合理,不超过环境人口容量。

答案:C

试题详情

 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当时的学者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3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据此回答13-14题。

13.以上材料表明,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是                   ( )

A.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B.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

C.科技发展水平

D.蕴藏的资源数量

14.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必须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其主要意义在于  ( )

A.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

B.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

C.制定科学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

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解析:根据资料中前后对比可知清朝与今天的中国所供养的人口差距很大,其主要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我国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主要是为了制定科学的人口战略、人口政策,以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13.C 14.C

试题详情

 假设某地域内每个居民的重量都相等,则在该地域全部空间平面上力矩达到平衡的点就是人口重心。每当人口分布状况发生变化,人口重心就会有相应的移动。从一个时期人口分布重心的移动轨迹中,可以看出全地域人口分布变化的总趋势。读“我国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重心迁移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下列关于我国人口重心迁移趋势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①表示少数民族人口重心迁移,②表示汉族人口重心迁移

B.少数民族人口重心迁移西迁明显

C.相对于少数民族,汉族人口重心向南迁移趋势明显

D.人口重心的迁移与经济重心的迁移没有关系

解析:人口重心由经度和纬度分别表示,两者累加才能正确表示,①向南侧移动明显,②明显向偏东方向移动;由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地理分布,可知①是表示汉族,②表示少数民族。

答案:C

12.我国少数民族分布人口重心大致位于                              ( )

A.江南丘陵      B.青藏高原     C.四川盆地        D.东北平原

解析:由经纬度可判断少数民族分布在西部地区,故选C。

答案:C

试题详情

 (2010·绍兴调研)人口迁移与流动是受区域经济差异、教育程度、空间距离和历史渊源等因素影响下的一种社会现象。据表回答8-10题。

全国前五位人口流入大省的前五大人口流出地排序表

全国前五
位人口流
入省
第一位人
口流出地
第二位人
口流出地
第三位人
口流出地
第四位人
口流出地
第五位人
口流出地
广东
湖南
四川
广西
江西
湖北
江苏
安徽
四川
浙江
河南
贵州
浙江
江西
安徽
四川
贵州
湖北
M省
黑龙江
吉林
河南
安徽
江苏
四川
重庆
广东
云南
浙江
新疆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广东省的流入人口全部来自邻省

B.四川省既是人口流入大省,也是人口流出大省

C.人口流出较多的省均位于中西部地区

D.全国流入人口前五位的省份均在东部地区

解析:四川省是流入广东人口第二位的省,且与广东省不相邻,排除A;四川省位于西部,人口流入居第五位,排除D,同时,也可得出四川既是人口流入大省,也是人口流出大省的结论,B正确。另外,广东省人口流出也很多,其位于东部经济地带, 可排除C。

答案:B

9.M省流入的人口受历史渊源影响明显,M省最有可能是                    ( )

A.福建        B.海南        C.山东        D.广西

解析:从表格中省区特征分析,“人口流入与流出省区之间”往往在地理位置上邻近。因此推断,黑龙江、吉林、河南、安徽、江苏等省的人口可能大量流入山东。

答案:C

10.当前影响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                                ( )

A.自然灾害       B.经济因素    C.人口政策      D.宗教信仰

解析:经济因素是当前影响我国人口流动的最主要的因素。

答案:B

试题详情

 (2008·全国卷Ⅰ)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人口资料。读表完成6-7题。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总人口(万人)
35
167
701
0-14岁(%)
35.27
14.63
8.5
15-64岁(%)
58.36
83.15
90.39
65岁及以上(%)
6.37
2.22
1.11

6.该城市自1982年至2000年                                         ( )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迅速

B.人口出生率增高,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

C.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

D.人口增长率很高,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

7.该城市是                                                   ( )

A.南京       B.深圳        C.西安         D.沈阳

解析:本题以我国某市人口资料变化切入,考查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第6题,一个地区人口增长是由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机械增长)决定的。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该市人口增长速度很快,但0-14岁青少年人口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却不断下降,说明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缓慢,城市人口的增加主要是外来人口的大量迁入。第7题,选项中的四个城市,深圳是改革开放后由一个小渔村发展起来的特大城市,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是典型的移民城市,符合题目中的人口资料特征。

答案:6.D 7.B

试题详情

5.提高环境承载力的直接方法是                                     ( )

A.加快城市化的步伐          B.大量迁入人口

C.进行人工降水            D.利用区域外的资源

解析:环境承载力的高低与其拥有的资源数量有关,利用区域外的资源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可直接提高环境承载力。

答案:D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