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09年黄冈模拟)将水稻培养在含有各种营养元素的培养液中,发现水稻吸收硅多,吸收钙少。这是因为水稻根的细胞膜( )
A.吸附硅的能力强,吸附钙的能力弱
B.运载硅的载体多,运载钙的载体少
C.吸收硅的方式是自由扩散,吸收钙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D.吸收硅不需要能量,吸收钙需要能量
5.在哺乳动物体内,葡萄糖进出红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为( )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被动运输 D.主动运输
4.(2009年杭州模拟)人体中, K+很容易穿过细胞膜,但许多细胞内部的K+比这些细胞外部的 K+浓度要高,如人的红细胞中 K+的浓度比血浆中 K+的浓度高 30 倍。这种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属于( )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被动运输 D.主动运输
3.下列现象属于自由扩散的是( )
①水分子通过植物细胞的细胞膜 ②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③蔗糖分子通过细胞壁 ④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液泡膜 ⑤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原生质层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④⑤ D.①③⑤
2.(2010年广东六校联考)下图表示某生物膜结构,图中A、B、C、D、E、F表示某些物质,a、b、c、d表示物质跨膜的运输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是根毛细胞的细胞膜,通过中耕松土可促进b物质的吸收
B.若是线粒体膜,b和c过程运输的气体分别是O2 、CO2?
C.若是肝细胞膜,进食后3-4小时,C代表的激素胰岛素将会增多
D.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B的厚度变小,这说明B具有选择透过性
1.(2009年珠海二模)将一株呈现缺磷症状的植物,移栽到含有磷酸盐的完全营养液中,植物体对磷酸盐的相对吸收量与通气状况有关(如下图)。图中X表示磷酸盐溶液中通入气态氮时,植物对磷酸盐的相对吸收量;Y表示磷酸盐溶液中通入空气时,植物对磷酸盐的相对吸收量。对上述吸收状况的最合理的解释是( )
A.氧气供应充足有利于磷酸盐转变为可吸收状态
B.气态氮供应充足不利于磷酸盐转变为可吸收状态
C.在一定范围内,氧气供应直接影响植物对磷酸盐的主动运输
D.在一定范围内,气态氮直接阻止植物对磷酸盐的主动运输
17.(PK重点线)读图,回答问题。
(1)A图中山脉M ,N 。山脉之间的地形区甲为 。
(2)B景观图多分布在我国 地区,其气候类型主要是 。
(3)甲、乙两地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共同的治理措施
是什么?
解析:本题借助区域图和景观图,综合考查了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即水土流失。解答该题首先要对比分析,判断区域所在的大致位置,然后调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第(1)题,据图中信息可判断此区域以黄土高原为主,山脉M是太行山,N是秦岭。第(2)题,从图中景观显示的植被、地形、地势看,该地代表的地区位于东南丘陵,此地的气候类型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第(3)题,对比分析可知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是加强植被保护并植树造林,退耕还林。
答案:(1)太行山 秦岭 黄土高原
(2)东南丘陵 亚热带季风气候
(3)水土流失。加强植被保护,植树造林,退耕还林。
16.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2009年6月17日是第1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主题是“保护土地和水就是保障我们共同的未来”。
材料2:
部分省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单位:万平方千米)
新 |
内蒙古 |
藏 |
甘 |
青 |
陕 |
宁 |
冀 |
107.16 |
62.24 |
43.35 |
19.35 |
19.17 |
2.99 |
2.97 |
2.32 |
部分省区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分布
(1)①沙漠的名称是 ,其形成原因是什么?
(2)①地和②地荒漠化比较严重,其荒漠化产生的共同原因主要是(双选)( )
A.过度放牧 B.过度樵采
C.水资源的利用不当 D.过度农垦
(3)结合表格对比分析新疆和内蒙古在荒漠化土地和明显沙化趋势土地面积上的差异,并分析其成因。
地区 |
差异 |
成因 |
新疆 |
|
|
内蒙古 |
|
|
(4)内蒙古在防治荒漠化方面可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从图表中获得有效信息,主要抓住以下几点:(1)由图中轮廓和位置知①、②两地的名称,进而判断形成荒漠化的原因;(2)由材料2知不同省区荒漠化与沙化的特点;(3)明确不同地区荒漠化和沙化的原因。
答案:(1)塔克拉玛干沙漠 深居内陆,周围高山阻挡,降水稀少,风力作用强。
(2)BC
(3)
地区 |
差异 |
成因 |
新疆 |
荒漠化土地面积大 |
比内蒙古离海洋远,降水少 |
内蒙古 |
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分布广 |
草原面积广大,过度放牧和开垦,造成土地退化,沙化严重 |
(4)合理发展畜牧业,防止过度放牧;加强人工草场建设;退耕还草;已沙化土地采取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等措施。
(2010年福建福州统考)下图是“我国农牧用地过渡带分布图”。读图完成14-15题。
14.图中原过渡带和可能变动带说明该地区土地利用的情形是( )
A.农业用地向牧业用地转变
B.牧业用地向林业用地转变
C.牧业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
D.林业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
15.下列四项中与图中土地利用转变带来的影响无关的是( )
A.2003年春,汉城、平壤的沙尘暴天气
B.2008年冬季,该地区遭受雪灾袭击,灾情严重
C.辽河上游河水含沙量增加
D.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
解析:我国农牧业过渡区,生态环境脆弱,随着人口增多,牧业用地转为农业用地。雪灾是天气现象,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
答案:14.C 15.B
某中学一地理研究小组,在某地进行生态调查,下图是他们调查后所作的一水井周边景观示意图。据图回答11-13题。
11.该地的这种生态特征最有可能是哪种人类活动引起的( )
A.滥采 B.滥垦
C.滥伐 D.过度放牧
解析:选D。根据图中植被分布可以看出:由A→D,植被由光秃和坚硬的土地→稀疏干硬的杂草→带刺的灌木丛→草本植物群及灌木组成。其原因是A处是水井,由于过度放牧引起大量牲畜在此饮水,破坏了水井旁边的植被。
12.图中所示生态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下面哪一地区( )
解析:选D。根据图示经纬度分析可知,A图是位于东北的大兴安岭北端,该地以林业为主。B图是我国的云贵高原地区,农业以种植业为主。C图是青藏高原地区,该地属于高寒牧场。D图是内蒙古草原,该地属于草原牧场,在该地过度放牧会产生图示的破坏现象。
13.针对上述问题,今后该地区的发展应注意( )
①适度开垦,增加农业技术投入,减轻土地荒漠化
②控制载畜量,改良牲畜品质和牧场质量
③加强生态防护林建设,减轻风沙危害
④建设人工草场,采取合理的放牧方式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解析:选B。今后该地区应针对畜牧业采取合理的措施。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