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84186  384194  384200  384204  384210  384212  384216  384222  384224  384230  384236  384240  384242  384246  384252  384254  384260  384264  384266  384270  384272  384276  384278  384280  384281  384282  384284  384285  384286  384288  384290  384294  384296  384300  384302  384306  384312  384314  384320  384324  384326  384330  384336  384342  384344  384350  384354  384356  384362  384366  384372  384380  447090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归纳诗歌层次,并概括每个层次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师:这首诗分为几个部分?
3.师:很好,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一部分。第一部分是诗歌的前四段,它主要讲了些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呢?
  点拨:诗歌第4段,诗人看到雪,想起了保姆大堰河,运用想像和联想,描绘了一组冷落凄清的画面:荒凉的坟墓,冷落的故居,典押了的园地,长了青苔的石椅。通过一连串的排比,在对悲惨气氛的浓重渲染中,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对保姆大堰河的思念和哀悼之情,并由此引出对大堰河悲惨一生的回忆。
4.师:第二部分又讲述了些什么呢?
 
 
 
5.师:回答得很正确,诗歌的第三部分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实则控诉了社会现实的黑暗,文中哪些语句可以表现出来?
 
 
6.师:诗歌的第四分部讲了什么?
  将上述内容梗概板书。(见课末板
  书)
1.按老师要求反复朗读课文,就自己的理解划分诗歌层次,并概括层意。
2.生:分为四个部分。
3.生:第一部分交代了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其与“我”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乳母的深切怀念与痛悼。  在教师点拨下细细体会作者在该部  分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4.生:第二部分是从第5段到第8段,集中刻画了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德,抒发了诗人对她的深切眷恋与尊敬。
5.生:第10段写大堰河的殡葬。用生前“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与死后“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相对比,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
6.生:第四部分是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深情地怀念和由衷地赞美之情。

试题详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范读诗歌。注意朗读时要讲究节  奏,强调按意义单位划分这首诗的  句子节奏,并有感情的朗读。
2.抽取同学就所读讲讲自己对这首诗
  的初步印象,并进行归纳。
  师:诗人通过对自己乳母的回忆,抒发了诗人对乳母真挚的怀念和深切  赞美的感情,进而表达了对广大劳  动妇女乃至劳动人民的挚爱,表达  了对“不公道世界”的诅咒、控诉之情。
1.听教师范读,体会诗歌韵律节奏,初
  步探悉作者感情。
 
2.畅谈对这首诗的印象。
  生:诗中描述的主人公是诗人的乳  母,她是一位平凡、低微到连自己的  姓名都没有的劳动妇女,她勤劳、纯  朴、善良,但生活一直很贫困、艰难。
 
 

试题详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师:大家在课前都预习了这篇课文,文中有一些生字词必须要先掌握了才能更好的理解文意。
导人随堂练习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借助工具书或查阅相关资料,完成随堂练习,掌握文中生字词。
 

试题详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诗歌这种体裁,对我们来说已经  不再陌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  经接触过许多类型的诗歌,而今天  我们要欣赏的是当代诗人--艾青  的名作。有谁能告诉我一些关于作  者艾青的资料?抽学生简述作者的生平。
 
 
 
 
2.师:大家回答得不错,艾青的主要作
  品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黑鳗》、《海岬上》等。他的诗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抒发思想感情,刻画艺术形象,语言朴素清新,韵律和谐,具  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1.积极回答问题,就所了解的知识对
  艾青其人做基本简介。
  生: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  于浙江省金华县皈田蒋村。他是我  国现代著名诗人。1929年赴法国勤  工俭学,专修绘画。1932年回国,参  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因从事爱  国运动被捕,在狱中开始诗歌创作。1935年10月出狱,次年出版第一部  诗集《大堰河》,受到文坛重视。
2.倾听,作好相应记录。
 
 
 
 
 3.师:1933年,艾青因参加进步爱国活动被捕入狱。在阴冷的牢房中,诗人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睹物思人,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
  板书课题。
3.听取老师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及原由,以便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
 
 
 

 

试题详情

(七)作业:

1.[思考和练习]第三题、第四题。

2.口头练习第五题。

试题详情

(六)中心思想:

   本文着重描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愤怒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培植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残酷地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并坚信中国工人必将奋起斗争,砸烂枷锁,迎来黎明。

试题详情

(五)在复杂的记叙过程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  

三个场面:“住宿、饮食、劳动”,在描写一个场面后,接着进行深刻分析和反复的评论。如写包身工的居住情景,就指出包身工的来历,指出包工头由于剥削包身工而大发其财;写包身工吃粥的情景,就从三方面写出雇佣的原因;写包身工劳动的情景,就指出日本纱厂利用包身工的廉价劳动而飞跃地膨大了。──夹叙夹议

   在一般描述中,着重描写包工头哄骗的语言,老板娘虐待包身工的动作,打杂、拿摩温、东洋婆、抄身婆欧辱包身工的情景。

试题详情

(四)本文结构图:

   从清晨到晚上     从现象到本质     从历史到现实

     ↓                  │               │

第  ⒈清晨四点一刻      │               ↓

一  包身工被迫起身      │          ⒉追述包身工的

段    的情状             │          来历,揭示包身

     │………………………………… 工制度的形成

     ↓                  │               │

第  ⒊四点半,包身      │               ↓

二  工吃粥的凄惨景象    │         ⒋大量雇佣包身段

     │…………………………………工的原因,揭示

     ↓                  │          包身工制度发展

第  ⒌五点钟,包身      │               │

三  工被赶进厂的情      │               ↓

段  况(至六点钟)         │         ⒍揭示包身工制

     │                  │           度的膨大

     │←……………………………………… │

第   └→⒎深刻揭露包身工悲惨命运的结局←┘

四  {抒发对包身工深表同情,对帝国主义、反动派愤慨并严正警告

段   的激情}

     《包身工》中对“芦柴棒”记叙的三个片断:

内      容
时   间
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1.早起烧火做稀饭
上班前
正好反映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过程,概括了包身工的苦难和不幸
2.重病惨遭毒打
劳动中
3.被搜身
下班离厂时

试题详情

(三)思考问题,总结全文:

Q1:作者为什么要描写那个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被他连踢带骂吆喝起床的“猪猡”如此“懒惰”?

A:豪华的不合时宜的穿着,揭示了那个男子的身份、地位和内心世界,与包身工们“衣服破烂”形成鲜明对比。

在恶劣的劳动环境(音响、尘埃和湿气)的威胁下,经党挨打受罚而又只有两粥一饭的包身工们,每天从事繁重的工作长达十二小时,因而身体衰弱、精疲力竭,而“清晨四点一刻”

那么早就又得起床,难免一些人一时起不来。但这不能说明包身工们懒惰,反而和包身工们所受的非人折磨和牛马般的生活,充分暴露出包身工制度的黑暗。

Q2:包身工们的“女性所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为什么“似乎已经迟钝了”?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为什么朝夕相处两年多的同伴却“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这合不合情理?

A:这些都是一些反常的现象,是当时包身工们被压近得麻木不仁的悲惨生活的写照,完全合乎当时特定的“情理”。

Q3:她们是如何沦落到这种地步的?

A:在家乡无法活命,又受骗签下了“包身契据”,所心“她们的身体”“包给 了叫做‘带工’的老板”,成了“替带工赚钱的‘机器’”。在“包身契”上早已写明“生死疾病,一听天命”。当女孩子真的有事时,她们真的没脸见人了吗?

Q4:“包身工”制度是如何造成的?它形成的政治经济原因是什么?

6-8 由包工头“招工”的实例指出包身工制度的起因

12-17 由“芒柴棒”等人的实例分析包身工制度得以发展的三个原因。

24、25 以大量确凿的数据阐明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实况。

19-23 以包身工所受的三大威胁和三大罚规为例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我们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包身工制度的形成原因及本质有了一个全面、概括地的了解,那么对于具体的例子也就是书上所说的点面结合的中典型人物“芦柴棒”、“小福子”遭遇:烧火、生病、抄身、挨罚。这样写的作用是:具体形象的面上的材料使课文的内容充分,典型突出的点上的材料使课文内容深刻鲜明。点面结合,相得益彰,增强了课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试题详情

   1.以“芦柴棒”为例,说明包身工的悲惨遭遇。(26─30自然段)   先从六个方面总结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用数字说明。连用两个“还是”指出她们不能不做工;两个排比句: ①比喻,②短语,写出了包身工的瘦弱

   这些都是形象的议论,为了进一步揭露资本家的本性,让“芦柴棒”第三次出场,用了反衬法: “抄身婆”──“带工老板”,后面是说明,最后揭露包身工悲惨命运的结局,这就是本质。

   2.用墨鸭作比喻,揭露、控诉野蛮、残酷的包身工制度。(31自然段)

   借喻,把船户养墨鸭捕鱼喻为带工老板和包身工的关系,说明包身工连墨鸭都不如。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饲养”一词没有用错。它的本义是喂养动物,用在这里说明资本家根本不把工人当人看待,而是像喂养动物一样饲养小姑娘,并从中谋利。所以作者就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来,这样更能揭露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

   3.指出黑暗即将过去,黎明定会到来。(32─33自然段)

   运用排比句“五个没有”强调黑暗深重,表达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极大憎恨。最后一个自然段,诅咒中外反动派对劳动人民肆行压榨和虐待的“黑夜”,深信“黎明”必将到来,表达对剥削制度深恶痛绝,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思想感情。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