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奥斯维辛,纳粹的暴行使400万人的生命被罪恶地夺去.1947年7月2日,波兰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将集中营原址辟为殉难者纪念馆,并在其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1970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让我们再次注观着自己搜集的图片,为在此不幸遇难的生命默哀.(沉默一分钟)
这样的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这样的罪恶.我们也同样不会忘记中华民族在日本法西斯的强盗行径下遭受的苦难.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记住这样的历史.下面是两篇新闻稿《奥斯维辛委员会集会,施罗德强调德国应负责》(见附件1)和《日媒体对奥斯维辛报道独特,轻描淡写错误历史》(见附件2),你会有何感想.
3.为什么这篇并没有写下什么新闻的报道会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呢
教师组织提升: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2.既如此,为什么还要写下这样的新闻呢
预设:"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
1.为什么要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预设: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
7.作为新闻,我们分明能看到记者的感情也蕴含其中,除了在参观者的行为,神态及他们无法抑制的内心中,我们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记者的情感
学生会找寻一些语句并加以探究罗森塔尔所蕴含的情感.
例如:
"在布热金卡,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在这里,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波长势喜人."
预设:学生体味:"毛骨悚然"等词,作者用反语,景象固然美好,但布热金卡因为曾经是人间地狱,只有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能与之相称.作者表达出自己内心无比的愤懑,让读者感到沉重的压抑.
"而另一些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布热津卡,德国人撤退时破坏了的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上已张满了雏菊."
预设:两种事物形成强烈反差,是讽刺,纳粹的残暴,终不可绝灭生命;是控诉,美好的生命被活生生地毁灭.
6.新闻报道中,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物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
请比较《奥斯维辛没有新闻》与《别了,"不列颠亚"》在此的不同.
5.为什么对于参观者来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地方可以祈祷""参观者恳求似的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然后对导游说:'够了'."为什么要用"恳求"一词呢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用语言或动作表达出来.
4.“一个年轻姑娘,大约只有22岁,丰满可爱,满头金发,她温柔地微笑着,好像想起了什么甜蜜美妙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念头在这个姑娘的脑海中闪过呢?她的形象在这堵奥斯维辛挂满死难者照片的墙上留下的纪念又意味着什么呢?”同学们,你们说这位可爱的姑娘会在想些什么呢?
(老师表情较为严肃,特意留下一点时间空白)这个问题我们想留在课外,让我们用笔来表达,就算是表达对一个像鲜花一样生命的姑娘的追念吧.
3.师生一起探究新闻中对参观者行为,神态的客观性描述,及反映他们内心感受的句子或词语.
参观者行为,神态的客观性描述,如"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用的."而"毛骨悚然"等词直接显示了参观者内心的恐惧.
2.请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请同学对该生的朗读作简要点评,既加深对新闻传达出的感情的感受,又利于学生间互动交流.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