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学生举办诵诗会并诵读课文上的几首诗,也可补充其他作品。
1.按照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到图书馆或网络上查阅几位作者的资料。
2.珍惜人类美好的情感体验。
学生活动设计
1.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热爱自然。
训练学生吟诵、感悟能力。
2.感悟五首诗的思想感情。
1.了解短诗在行文和构思上的特点。
这一段有写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相应。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有何作用?
(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 写这些仆碑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治学必须“深思慎取”) 联系这一段和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说说他的这一观点如何得出?
(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前面是伏笔,后面是照应。有叙有议,照应紧密。构思严谨,逻辑严密。) 七.总结全文 1.请生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本文主题思想. 作者记叙游览褒禅山,抒发感想:无论治学处事,都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才能无讥无悔,也应该有深思慎取的态度.从今天来看,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
这篇课文写的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作者深感后悔和遗憾。照理说,这样的游览没有多少值得写的东西,可是作者却据此得出两点深刻的启示,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险,“尽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己无悔,不为人讥。这里虽然是说游山,实际上是以游山作比喻,说明不论研求高深的学问,还是创建宏伟的事业,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二是由于古代文献资料的散失,后代以讹传讹,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的头脑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有真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两点都是值得借鉴的。王安石在一生从政、治学的道路上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前进的。他决心推行新法,因此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2、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练习 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1、本文是游记,从第一段的交待看,作者参观游览的三个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全文看,作者又是以记游____________为主,课文第二段就先后写了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其重点又在记游____________。 明确:三个点是:慧空禅院,到华山洞又到仆碑。从全文看,记游华山洞为主,课文第二段就先后写了游前洞、后洞的情况,其重点又在记游后洞。 2、此文把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__________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道理。 明确:此文把游山和治学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游山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尽吾志”和“深思”的道理。
5、通过以上议论,作者要说明什么?
"求思之深而无不在",要有--志、力,物;但一切事物都可能存在其不足之处,当力和物难求时,只有"尽吾志",才能做到"无悔"、无"可讥". 只要有志,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3. 明确作者行文顺序 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4.熟读第一段。 四、研读第二段 1、第二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
这一段中有哪些对比: 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2、作者游洞出来后为什么后悔?力尚足,火尚足却未尽兴,作者缺的是什么?
(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 3、共同讨论本段层次划分: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前洞(平旷、记游甚众)—后洞(窈然、寒、深)——进入(深、难、奇)——怠——俱出
追记洞中所见(盖余所至……又加少矣”)
追记自身,以“悔”结束记游(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游之乐也”) 五、研读第三段 1、“于是余有叹焉”的作用?
承上启下,进一步具体阐述作者后悔心情背后的思索。 2、在这一段里,作者一开始就指出古人浏览观赏,"往往有得",其"有得"的原因是什么呢?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作者引出古人观赏有得的目的是什么呢? 借托古人引出自己的观点.以古人为标准,另外可以使作者的立论更有说服力 4、作者将自己的所得进行了阐述,从哪些方面来阐述的? 讨论归纳: 从四方面阐述: ⑴突出"志"的重要性: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嘏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⑵说明"力"的重要性: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⑶说明"物"的重要性;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 能至也
⑷强调"尽吾志"的重要性: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在己为有悔--物、力都足以至 而未至,只有"悔";只有"尽吾志也,可以无悔也"
“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