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26分)读图6中甲、乙两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图6
(1)说明A、B两山脉的名称和走向,结合两地区大气环流的特点,分析其对各自所在区域冬季气候的影响。(14分)
(2)与b河相比,a河最突出的水文特征及其原因是什么?(8分)
(3)B山脉以北的高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分析该地在能源开发过程中,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指出该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4分)
35.二十世纪前期,欧洲发生这样的文化变迁:“巴黎、柏林或伦敦的嗜好和说话腔调,传播到国内最遥远的乡村。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开始被全国性文化取代,各国生活方式也愈来愈受到国际消费文化的影响。”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 全球经济联系加强 B.政府部门大力推广
C.强势文化的扩张性 D. 电视和电影的普及
34.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出现了许多反映时代特色的口号。“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打倒旧政府”“砸烂公检法”,这些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混乱
B.红卫兵的出现使人民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
C.“文革”期间中国的民主与法制横遭践踏 D.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
33.马克思说:“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
A.法官是罗马帝国的最高统治者 B. 法官滥用权力,造成社会秩序混乱
C.罗马法官建立了罗马帝国 D. 罗马法稳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
32.公元前431年,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爆发战争。根据当时雅典的政治体制,作出应战决定的是
A.公民大会 B.五百人议事会 C.元老院 D.民众法庭
31.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这段材料告诉我们他获取史料的一个重要方式是
A.文献查阅 B.实地调查 C.道听途说 D.考古发掘
30.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说过:“凡一代又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有
①王国维认为,元曲和唐诗、宋词一样,都是一个时代文学成就的代表,赋予了元曲很高的文学地位 ②元曲“托体稍卑”可以理解为元曲源于民间通俗文学,开始时文学地位比较低下 ③元曲在明清两朝没有得到正史和学者的承认和重视 ④离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都只是在某一朝代兴盛,后来就都消亡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
29.我国汉字博大精深,而修改汉字就更加独特有趣。近代史上“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國”,但在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少了一点,口中是个“王”字,即 ,而辛亥革命后却又有人将“国”写为 ,口中是个“民”字。对两次修改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没有统一全国。故“国”不完整;后者说明中华民国已取得民族独立
B.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后者说明主权在民思想在《临时约法》中得到体现
C.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国中无财富;后者说明辛亥革命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D.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清政府尚未推翻;后者说明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放在革命的首位
28.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材料中,朱熹所说的是
A.心既理也 B.“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是同一概念
C.一概反对人的欲望
D.“私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27.“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从治国理念来看,此材料选自
A.《道德经》 B,《孟子》 C.《韩非子》 D.《墨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