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85129  385137  385143  385147  385153  385155  385159  385165  385167  385173  385179  385183  385185  385189  385195  385197  385203  385207  385209  385213  385215  385219  385221  385223  385224  385225  385227  385228  385229  385231  385233  385237  385239  385243  385245  385249  385255  385257  385263  385267  385269  385273  385279  385285  385287  385293  385297  385299  385305  385309  385315  385323  447090 

2.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情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这是2003年全国卷的第19题。从这段文字看,最后一句是小结句,“童年的烙印”就在该段的前几句中。前两句是领起性质的句子,打下“烙印”的应在这两句之后。中间的四句话分别为一层意思。第一层说的是“父亲”、“母亲”“亲族”的爱;第二层说的是家乡的山水草木;第三层说的是“悲欢离合的家史”;第四层说的“邻里乡情”。据此,本题的答案是: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如果不对这段文字作层次分析,不凭借文中的词语,就会像许多考生一样,比较容易的题目也得不到好分。

试题详情

1.文中成人们的议论大体反映了哪几种态度?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每种态度的概括限用4-6字)

村子附近发现了虎,孩子们凭着一股锐气,和虎搏斗了一场,结果遭牺牲了,于是成人们之间便发生了这样一串分歧的议论:

--立即发动全村的人手去打虎。

--在打虎的方法没有布置周密时,劝孩子们暂勿离村,以免受害。

--已经劝阴过了,他们不听,死了活该。

--咱们自己赶紧别提了,免得鼓励孩子们去冒险。

--虎在深山中,你不惹它,它怎么会惹你?

--是呀!虎本无罪,祸是喊打虎的人闯的。

--虎是越打越凶的,谁愿意打谁打好了,反正我是不去的。

议论发展下去是没完的,而且有的离奇到不可想象。当然这里只限于人--善良的人言论。至于那“为虎作伥”的鬼的想法,就不必去揣测了。但愿世上真没有鬼,然而我真担心,人既是这样的善良,万一有鬼,是多么容易受愚弄啊!

这是2000年春季高考卷的第23题。试题所说的“议论”,就是用破折号标示的七种议论。从各句“议论”的内容看,前两句“大体”上属一种态度,即起来斗争或发动全村打虎;三四两句属于明哲保身的态度;“虎在深山中”一句是是非不分;最后两句则是是非颠倒的态度。因为试题要求是“大体上”的,所以不必一一概括;概括时要抓住主要的文句,即鲜明地表示某种态度的文句,否则要点会遗漏。

试题详情

2.防止要点遗漏

要点遗漏,答案便不完整。防止的方法就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

这两点请参考下面的试题分析。

试题详情

归纳内容要点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对文章的写作思路有清晰的判断。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两点:

1.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

这是就独立归纳而言的。尽可能用原文中的重要词语组织答案,可以防止归纳的不准确。

试题详情

3.提取精要,独立归纳

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力强的语句,但与试题要求归纳的角度并不一致;也有一些文学作品并没有相应的概括语句。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我们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独立概括。前面此述1996年的第27题就属于这种情况。

当年选择的文章是爱尔兰作家萧伯纳的《贝多芬之谜》。全文共四段,第一段介绍巴赫和莫扎特的音乐创作特色,第二、三两段详述贝多芬的音乐创作特色,最后一段说明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对后世的影响。文章首句说,“音乐的作用并不止于创造悦耳的乐式,它还能表达感情。”联系全文看,所谓“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就是在处理“音式”和“表达感情”关系上的发展变化。首段说,欣赏巴赫的序曲,“好像观赏精美的波斯地毯一样,可是乐趣也只限于此”。可见巴赫只重“乐式”。莫扎特呢?它的音乐既表达感情,“又是乐式设计的杰作”,可见是既表达感情,又讲究乐式的。关于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文中说,他非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可是为了表达感情,“这些乐就被不客气地分散了”。可见它的音乐创作是感情突破乐式的。这样,该题的答案就行成了:巴赫--只讲究乐式;莫扎特既讲究乐式又表达感情;贝多芬--感情突破乐式。这样的答案正好从一个稳定的角度归纳出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也符合文意,因而是正确的。一般说来,需要考生自己提取精要,独立概括的试题往往是比较难的。

试题详情

2.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

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应对相关文字作大致的层次分析。

威廉斯根据吉尔福特的理论,经10年实验,数百名教师参与,归纳出18种创造思考教学的策略。威廉斯认为,传统教学偏重教师的教学行,以教材或教学内容为中心,而现代教学则特别重视以学生为中心,这两者都忽视了教师、教材和学生之间不可分割的一体关系;只有将这三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才能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促进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发展。他曾设想过在不同学科中通过教师的教学方法来引发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威廉斯的研究。由于其设计的整体性、灵活性和明确性而易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收到了显著的效益。

威廉斯的研究成果为什么有具有“整体性、灵活性和明确性”而易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收到显著的效益?答案不超过60字。

                                          

                                           

                                        

本题要求归纳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怎样回答本题呢?首先要分析这段文字的层次。这段文字首句是概括性语句,为一层。下文“威廉斯认为”、“他曾设想”各领起一个层次,最后一句是结论。首句包括两个要点:①有吉尔福特的理论作根据;②有数百名教师参与,有10年的实践经验。中间两层包括两个要点:①正确理处教师,教材和学生的关系;②探求不同学科的教学模式。这四点就是威廉斯研究成果具有“整体性、灵活性和明确性”而易为广大教师接受并在实践中收到显著效益的原因。这样的归纳自然是正确的。如果不是这样通过层次分析来归纳,就会出现要点不全的毛病。

试题详情

1.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

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因此寻找概括性语句来概括内容要点,是最重要的途径。上举21、2000年第21题是对全文内容要点的归纳,而全文的主体部分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与历史上的长城,其中有这样三句话:①“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②“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③“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据此,作者对“历史上长城的评价”可归纳为以上三点:①一卷凄婉的历史;②民族封闭的象征;③文化愚钝的标志。文章第二部分写现实的长城,其中有“他们的来,使你显得十分开放,而且充满自信”这一个概括性的句子。据此,对“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这一小题,可以归纳为“开放,自信”。

文章局部内容要点的归纳,一般说来,也可以运用这一方法。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