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85398  385406  385412  385416  385422  385424  385428  385434  385436  385442  385448  385452  385454  385458  385464  385466  385472  385476  385478  385482  385484  385488  385490  385492  385493  385494  385496  385497  385498  385500  385502  385506  385508  385512  385514  385518  385524  385526  385532  385536  385538  385542  385548  385554  385556  385562  385566  385568  385574  385578  385584  385592  447090 

3、生思考:诗作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结构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轻轻”“悄悄”有何妙处?

(生回答,对有道理的说法都给予鼓励)

明确:a、诗歌的结尾,为了强化“再别”的感情色彩,诗人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与第一节诗相比,其他的诗句都没有任何的改动,只是更换了最后的一句,但这种复踏已不是简单的民歌体的复踏,它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的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与潇洒,并在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全诗也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b、由于诗人对康桥世界的无限依恋,百般珍惜,不愿其受到人工损伤,不愿其纯洁受到世俗的半点污染,不愿破坏这种心境和气氛,故用 “轻轻”和“悄悄”。

试题详情

2、让学生感受感情的波澜:

(解说:首节起笔三个“轻轻的”写出了诗人对康桥难以割舍的感情,为全诗奠定了一个轻柔缠绵的基调;中间四节描绘了康桥旖旎的风光,渗透了诗人无限的情思;第六节是一个过度,由眼前之景又回到内心之情;最后一节只将第一节稍微变动,进一步深化了离别的思绪。)

感情从惆怅到热烈在第五节达到高潮,在第六节陡然低落,沉浸于寂然,只能带着无限的怅惘离去。这种感情的变化正是基于对康桥不可遏制的爱,是柔情,还是激情,还是深清,是一种热烈的柔情。

试题详情

师生明确: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     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

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清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笙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

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

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五,生再读诗作,体会诗人的情感

1、让学生把七节诗分别用两字概括:

作别--金柳--水草(青荇)--潭水--寻梦(放歌)--沉默---告别

试题详情

3、学生自由读(播放一些有关蓝天浮云、岸边垂柳、有水草的小溪的录像,并伴以轻柔的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以感受个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融合,所营造的别具一格的意境。 )

试题详情

2、《再别康桥》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朗读课文,并结合《我所知道的康桥》(见《语文读本》)和刚才介绍的相关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口头作文:《徐志摩在康桥》。

提示:《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诗境之美。

范例:徐志摩曾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弯弯曲曲的清澈见底的河水,河水里飘着长长的青草,两岸四季长青的绿茵茵的草坪,斜依在桥的两端的棵棵垂柳,矗立于岸边的宏伟的教堂,庄严秀丽的各学院的建筑群……徐志摩非常喜欢这个地方,为这优雅、秀丽、宁静、和谐的大自然所陶醉。清晨,或傍晚,他常常在织锦一般的草地上读书,有时俯身观看康河里的流水,有时仰头眺望天上的行云,有时撑一只长篙在康河里划船,有时则在夕阳西下的晚景里,骑上一辆自行车,独自去追赶天边阔大的太阳……康河以她独有的灵性滋润着徐志摩,康桥创造了一个充满性灵的诗人。

试题详情

1、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同时正音(课件)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长蒿(gāo)   漫溯(sù)   笙箫(sheng xiāo) 斑斓 (lan)

试题详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诗作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他的一生是幸福的,却又是痛苦的。这个我并不多说,有兴趣的自己动手去查阅资料,我要说的是诗人的“康桥情结”: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928年夏天,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国途中的轮船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其他名作:《偶然》、《沙扬娜拉》等。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试题详情

教学步骤

试题详情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试题详情

2、诗人情感波澜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