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86081  386089  386095  386099  386105  386107  386111  386117  386119  386125  386131  386135  386137  386141  386147  386149  386155  386159  386161  386165  386167  386171  386173  386175  386176  386177  386179  386180  386181  386183  386185  386189  386191  386195  386197  386201  386207  386209  386215  386219  386221  386225  386231  386237  386239  386245  386249  386251  386257  386261  386267  386275  447090 

25.(10分)下图表示物种形成的过程,图中小圆圈表示物种,箭头表示物种产生变异,带有两条短线的箭头被淘汰的变异个体。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运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将上图物种形

成的基本过程,用文字归纳为三个基本环节:

                                   

(2)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物种形成的过程:                  

(3)用字母(或数字)表示自然选择的方向:                  

试题详情

24.(10)下面是关于果蝇对DDT抗药性的进化实验。

实验一:将一个果蝇群体(第-代)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涂有a浓度DDT的玻璃片处理,将成活下来的果蝇后代(第二代)继续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2a浓度的DDT处理,将成活下来的果蝇的后代(第三代)用3a浓度的DDT处理……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DDT浓度增加1a处理果蝇。到第15代,DDT浓度增加至15a仍有能抗15a浓度DDT的果蝇成活。因此,实验者认为,果蝇的变异是“定向的”,即是在环境条件(DDT)的“诱导”下产生的,并且认为,该实验证实了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的正确性。

另有学者发现了“实验一”设计的缺陷,怀疑实验一得出的结论的科学性。因而设计了实验二。

实验二:将若干对雌雄果蝇分别饲养成若干个家系(家系:一对果蝇子女),此为第一代,然后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a浓度分别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然后在有果蝇成活的家系的另一果蝇中,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第二代)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2a浓度的DDT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在有果蝇成活的家系的另一半中,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第三代),用3a浓度的DDT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浓度增加1a处理果蝇。到第15代时,浓度增加至15a,也产生了能抗15a浓度DDT果蝇群体。然而,这些具有抗药性的果蝇的父母并没有接触过DDT。

通过对实验二的分析后,你认为:

(1)DDT对果蝇变异所起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        ,果蝇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果蝇个体的变异是         的,果蝇抗药性的产生在环境变化(DDT处理)之(前、中、后)              

(2)通过对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比较分析,你认为实验一得出不正确结论的原因是    

                                         

                                     

试题详情

23.(16分)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  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有一种桦尺蠖,它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树干上。

材料2  自然条件下桦尺蠖触角和足有长的也有短的,体色有深些的也有浅些的。

材料3  试验表明,桦尺蠖之间能进行相互杂交,黑色的桦尺蠖杂交能产生浅色的华尺蠖,而浅色的桦尺蠖之间杂交其下代都是浅色的。

材料4  19世纪中叶以前,浅色的桦尺蠖数量较多,到20世纪中叶则是黑色的桦尺蠖成了常见类型。这种现象被称为桦尺蠖的“工业黑化现象”。

材料5  桦尺蠖的黑色是由显性基因S控制的,浅色是由隐性基因s控制的。19世纪中叶以前的桦尺蠖种群中S基因的频率只有5%以下,而到了20世纪中叶则上升到95%以上。

(1)材料1说明                              

(2)材料2说明                              

(3)材料3说明                                

(4)材料4中桦尺蠖的“工业黑化现象”说明                 

(5)材料5中基因S频率变化的原因是                    

(6)生物变异是否是定向的       ;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是定向的     

自然选择是否是定向的                  

试题详情

22.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说明                      (   )

A.自然选择不起作用               B.生物为生存而进化

C.双方在斗争中不分胜负        D.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试题详情

21.采用DNA分子杂交方法,比较人与其他生物的差异程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人与黑猩猩的DNA分子杂交,形成的杂合双链最多

B.人与黑猩猩的DNA分子杂交,形成的游离单链最多

C.人与猕猴的DNA分子杂交,形成的杂合双链较少

D.人与酵母菌的DNA分子杂交,形成的游离单链较少

试题详情

20.日本的长尾鸡是著名的观赏鸡,全身羽毛雪白,短小的身体拖着约两米的尾羽。莱杭鸡是产卵量很高的卵用鸡。长尾鸡和莱杭鸡的培育成功是                          (   )

A.自然选择的结果  B.人工选择的结果  C.生存斗争的结果 D.定向变异的结果

试题详情

19.“基因突变对绝大多数个体是不利的,但却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你认为这一说法(   )

A.正确,基因突变虽对多数个体不利,但它为定向的自然选择提供了材料,为物种的进化奠定了基础

B.正确,基因突变对多数个体不利,但突变的方向与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一致的

C.不正确,因为基因突变不利于个体的繁殖,会导致物种的绝灭

D.不正确,因为基因突变会导致个体死亡,不利于生物进化

试题详情

18.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                        (   )

A.表现型          B.基因型      C.不利变异的基因 D.肽链结构

试题详情

17.真核生物的出现在生物进化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       (   )

①结构和功能更加完善; ②出现有丝分裂,为有性生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③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推动了生物进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试题详情

16.对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正确理解是          (   )

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②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③变异是不定向的 ④变异是定向的 ⑤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①③⑤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