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86503  386511  386517  386521  386527  386529  386533  386539  386541  386547  386553  386557  386559  386563  386569  386571  386577  386581  386583  386587  386589  386593  386595  386597  386598  386599  386601  386602  386603  386605  386607  386611  386613  386617  386619  386623  386629  386631  386637  386641  386643  386647  386653  386659  386661  386667  386671  386673  386679  386683  386689  386697  447090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细胞膜的成分决定了外界物质能否进入细胞以及渗透的速度,所以说细胞膜是调节新陈代谢的最佳场所。

B. 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的细胞膜由高度饱和脂肪酸组成,它们的新陈代谢速度缓慢,动作也比较缓慢,多有冷血特征。

C.赫伯特和艾尔斯的观点,完全能解答关于生命长短的疑问,并对动物进化等问题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D.科学家通过控制老鼠的膳食,观察细胞膜和蛋白质受损与其不饱和脂肪酸的关系,验证了细胞膜氧化理论

试题详情

5.下列关于“细胞膜”的表述,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A.细胞膜把细胞内物质包裹起来,形成独立结构,筑起生命的屏障.

B.细胞膜是脂质疏水性尾部交织成的一个阻止水通过的油性密封带。

C.细胞膜非常薄,而每个人体内细胞膜平铺起来的面积却又相当大。

D.细胞膜的成分不同,导致动物新陈代谢速度不同,寿命长短不一。

试题详情

7.D(A“不啸则无法表现名士风度和气质”过于绝对;B王维李白的诗只证明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存,“非常流行”无根据;C根据原文内容推断不出孙登“对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不懂不通甚至厌恶”)

试题详情

6.D(砖画表现的是演戏的技巧,和魏晋之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已经完全不同)

试题详情

5.B(“啸”并非魏晋名士首倡,《诗经》中早已屡次提及)

试题详情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啸”在早期是妇女抒发胸中忧怨郁闷之气的途径,也有巫术的神秘色彩,后来进入文人圈后不啸则无法表现名士风度和气质。

  B.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白《游泰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可以证明,“啸”在唐朝的文人中也是非常流行的。

  C.孙登没有回应阮籍的“商略”,却回应了他的“啸”,可见孙登也是一个“啸”的高手,且对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不懂不通甚至厌恶。

  D.“啸”的风俗因为后世的学者文人逐渐热衷于义理功业而逐渐淡化,没有人再会“啸”,“啸”最终沦为艺人的表演技巧。长时问的隔膜,使现代人已对魏晋之啸不甚了然。

[答案及解析]

试题详情

6.下列不属于表现“吟啸之风,广泛流行,以至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的一项是

  A.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其中。

  B.阮籍遇见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

  C.《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留连”,《陈留风俗传》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

  D.河南偃师出土的宋代砖画,河南焦作、山西侯马出土的金代陶俑中都有吹口哨的。

试题详情

5.根据文意,下列对“啸”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啸.近似现代所说的吹口哨。可以用来抒情,也可用在某些行施巫术的场合中。

  B.魏晋名士首倡“啸”,他们常常在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麈时甚至是登高临远之际且吟且啸。

  C.啸声没有歌词,但相当优美,带有旋律且具有音乐性。因其发声的特点不是唱,而是吹,因而不能理解为唱歌。

  D.魏晋时期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或“感慨发声”,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它不是随声感叹,而是有音乐性且寄托了文人的风骨和气质。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