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86583  386591  386597  386601  386607  386609  386613  386619  386621  386627  386633  386637  386639  386643  386649  386651  386657  386661  386663  386667  386669  386673  386675  386677  386678  386679  386681  386682  386683  386685  386687  386691  386693  386697  386699  386703  386709  386711  386717  386721  386723  386727  386733  386739  386741  386747  386751  386753  386759  386763  386769  386777  447090 

 高考字音考查的对象主要有多音字、形声字和异形(包括形似)同音(包括近音)字三种。由于生活中那些容易读错的字往往也就是高考字音考查的重点内容,因此,归纳出误读的常见类型对我们复习备考是很有帮助的,同时针对每一种误读类型,我们都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从而能够有的放矢地掌握好字音这个考点。

1、多音字。比如今年江西卷中的“提防”“重听”“咬文嚼字”“少不更事”等词中的加点字,对这些多音字,该读甲音而读了乙音,这便是多音字的误读了。针对这种误读现象,我们应该明确三点。

  ①音义相关。古人认为“音生于义,义著于形”,那么,对于多音字来说,往往是由于同一字有了不同的义,从而有了不同的音。所以我们应该在把握字义的基础上来认定多音字的读音。例如“屏”字,当它与遮挡的意思相关时,读“píng”,如“屏风”“屏障”“屏蔽”等;当它解作“抑止或除去”的意思时,读“bǐng”,如“屏除”“屏退”“屏声”等。

  ②辨明语体。一个字在书面语中可能是一种读音(这时它往往作为复音词的词素存在),它在口语中可能是另一读音(这时它往往是单独作为一个独立的词存在的)。例如“血”字,它在“血泊”“贫血”“呕心沥血”等书面语中都读“xuè”,而在口语“血淋淋”“流了一点儿血”中就读“xiě”。这类字不算多,但却是不可忽视的一类误读,如“给”“薄”“剥”“削”等多音字都属于这一类。

  ③抓住“另类”。特殊之一是古汉语异读的遗留,这在成语中表现明显,例如“虚与委(wēi)蛇(yí)”“一暴(pù)十寒”“暴虎冯(ping)河”“千乘(shèng)之国”等等。特殊之二是不少多音字存在某一读音“少”而另一读音“多”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可以采用“记少不记多”的简便记忆法。例如“遂”字只在“半身不遂”中读“suí”,在其余词语中都读“suì”;“烙”字只在“炮烙”一词中读“luò”,余者读“lào”;又如“辟”字,读“bì”的常见词有“征辟、复辟、辟邪、辟易”四个,余下的就多读“pì”了。

试题详情

10. (2008重庆理综.30)

Ⅰ.为了研究在大豆种子萌发和生长过程中糖类和蛋白质的相互关系,某研究小组在25℃、黑暗、无菌、湿润的条件下萌发种子,然后测定在不同时间种子和幼苗中相关物质的含量,结果如图所示:

(1)在观察时间内,图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是            ,萌发前营养物质主要储存在大豆种子的     中,此结构最初由       发育而来.

(2)上图表明:糖类和蛋白质之间的关系是        ,糖类在     过程中产生一些中间产物,可以通过       作用生成相对应的         

(3)如果在同样条件下继续培养,预测上图曲线的最终变化趋势是        ,其原因是                   

Ⅱ.在上述定量测定之前,进行了蛋白质含量变化的预测实验,请填充实验原理;判断实验步骤中划线部分是否正确,并更正错误之处;写出实验结果.

(1)实验原理:蛋白质          其颜色深浅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

(2)实验步骤:

①将三份等量大豆种子分别萌发1、5、9天后取出,各加入适量蒸馏水,研碎、提取、定容后离心得到蛋白质制备液;

②取3支试管,编号1、2、3,分别加入等量的萌发1、5、9天的蛋白质制备液;

③在上述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的双缩脲试剂A和B(按比例配制)的混合液,振荡均匀后,a

在沸水浴中加热观察颜色变化

b

a:                                  

b:                                  

(3)实验结果:                 

试题详情

9.(08全国卷II.30)(25分)回答下列Ⅰ、Ⅱ小题

Ⅰ.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果实中的贮藏物不断代谢转化,香蕉逐渐变甜。图A中Ⅰ、Ⅱ两条曲线分别表示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两种物质含量的变化趋势,

请回答:

取成熟到第X天和第Y天的等量香蕉果肉,分别加等量的蒸馏水制成提取液,然后在a、b试管中各加5mL第X天的提取液,在c、d试管中各加5mL第Y天的提取液。如图B

(1)在a、c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碘液后,a管呈蓝色,与a管相比c管的颜色更____________,两管中被检测的物质是____________,图A中标示这种物质含量变化趋势的曲线是____________。

(2)在b、d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斐林试剂,煮沸后,b管呈砖红色,与b管相比d管的颜色更____________,两管中被检测的物质是____________,图A中表示这种物质含量变化趋势的曲线是____________。

(3)已知乙烯利能增加细胞内乙烯的含量,如果在第X天喷施乙烯利,从第X天开始,曲线I将呈现出___________(加快、减慢)下降的趋势,曲线Ⅱ将呈现出_________(加快、减慢)上升的趋势。

答案:Ⅰ(1)浅  淀粉  Ⅰ

(2)深  还原糖  Ⅱ

(3)加快  加快

解析:从本题中所给的信息来看,香蕉成熟过程中,香蕉逐渐变甜,说明成熟时间长,淀粉转变成的可溶性还原性糖较多。而鉴别用的试剂是碘液和斐林试剂,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还原性糖与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会出现砖红色沉淀。a试管中是成熟X天的提取液,成熟时间较短,物质转化较少;b试管中是成熟Y天的提取液,成熟时间较长,物质转化较多。由此可判定I代表的是淀粉的变化,Ⅱ代表的是还原糖的变化。乙烯利能增加细胞中乙烯的含量,乙烯能促进果实的成熟,即可以促进物质的转化,所以在X天喷施乙烯利,物质转化将加快,曲线I下降和曲线Ⅱ的上升都将加快。

试题详情

8.(2008全国理综I卷 .30)回答下列Ⅰ小题

Ⅰ.图中A、B曲线分别表示在适宜的条件下,一定时间内某一必需矿质元素从大麦幼根不同部位向茎叶的输出量和在大麦幼根相应部位积累量的变化。请回答:

(1)只依据B曲线     (能、不能)确定幼根20-60mm部位对该矿质元素的吸收量,理由是                  

(2)一般情况下,土壤中该矿质元素的浓度比根细胞中的浓度     ,所以,幼根表皮细胞通过        方式吸收土壤中的矿质元素。缺氧条件下,根对该矿质元素的吸收量      ,原因是                           

(3)若大麦吸收矿质元素不足,老叶首先表现缺乏该矿质元素的症状,说明该矿质元素    (能、不能)被植物体再度利用。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大麦对该矿质元素的需要量      (相同、不相同)。

(4)该大麦根大量吸收该矿质元素的部位与大量吸收其他矿质元素的部位    (相同、不相同),该部位称为          

答案:(1)不能  该部位对该矿质元素的吸收量等于输出量与积累量之和,只考虑B曲线只能得到积累量的数据,积累量不等于吸收量   (2)低  主动运输  减少   主动运输需要能量,缺氧时根细胞呼吸作用低,产生能量少  (3)能  不同  (4)相同  成熟区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有关植物代谢的知识。B曲为积累量,积累量=吸收量-输出量。若只看B曲线而不看A曲线(代表输出量),不能确定输出量,因而吸收量也不能确定。成熟曲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是主动运输,消耗呼吸作用生成的ATP,故缺氧时能量供应不足从而影响主动运输。当缺乏能被再度利用的元素时,代谢旺盛的幼叶可以从衰老的老叶中夺取,故幼叶正常而老叶出现缺乏症。  

试题详情

7.(08宁夏卷·29)(23分)回答下列Ⅱ题

Ⅱ、已知蛋白质混合液中硫酸铵浓度的不同可以使不同种类的蛋白质析出(或沉淀),随着硫酸铵浓度增加,混合液中蛋白质析出的种类和总量增加。下表是某蛋白质混合液中的不同蛋白质从开始析出到完全析出所需要的蛋白质混合液中的硫酸铵浓度范围。

蛋白质混合液中的硫酸铵浓度(%)    析出的蛋白质
15-20            甲蛋白质
      23-30            乙蛋白质
      25-35            丙蛋白质
      38-40            丁蛋白质

请据表回答:

⑴若只完全析出甲蛋白,混合液中最合适的硫酸铵浓度应为  

⑵向该蛋白质混合液中加入硫酸铵溶液(或硫酸铵),使混合液中的硫酸铵浓度达到30%,会析出若干种蛋白质,它们分别是         。  

⑶通过改变混合液中硫酸铵的浓度     (能、不能)从混合液中得到所有的、不含有其他蛋白质的乙蛋白,原因是          。

⑷简要写出从该蛋白质混合液中分离出全部丁蛋白的实验设计思路。

⑸如果蛋白质析出物中还含有一定量的硫酸铵,可用半透膜除去析出物中的硫酸铵。用半透膜能除去析出物中硫酸铵的原理是           。

答案:Ⅱ⑴20%  ⑵甲蛋白、乙蛋白、丙蛋白

⑶不能   乙蛋白和丙蛋白析出所需的硫酸铵浓度范围有重叠

⑷向该蛋白质混合液中加入硫酸铵溶液(或硫酸铵),使其浓度达到35%(或35%≤硫酸铵溶液≤38%范围内任意一个浓度),分离析出物与溶液,保留溶液。取保留溶液,再加入硫酸铵溶液(或加入硫酸铵),使硫酸铵在溶液中的浓度达到40%(或40%以上),分离析出物与溶液,析出物即为丁蛋白。

⑸半透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只允许小分子的硫酸铵通过,不允许大分子蛋白质通过。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有关实验图表、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能力。本内容涉及了蛋白质的盐析性质,其原理是“不同浓度的硫酸铵可以使不同种类的蛋白质析出(或沉淀),蛋白质析出的种类和总量随着硫酸铵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可根据这一原理来分离、提取蛋白质。由表中信息可知:只完全析出甲蛋白的最适硫酸铵浓度应为20%;使蛋白质混合溶液的硫酸铵浓度达到30%,析出的蛋白质分别是甲、乙、丙三种蛋白质;由于乙、丙两种蛋白质析出所需要的硫酸铵浓度范围有重叠,所以不能从混合液中得到不含其他蛋白质的所有的乙蛋白;若要从蛋白质混合液中分离出全部的丁蛋白,其设计思路应该为:向混合液中加入硫酸铵,使混合液的浓度达到35%至38%之间,将甲、乙、丙三种蛋白质全部析出除去并获得溶液,再向保留的溶液中加入硫酸铵,使其浓度达到40%或以上,析出并保留析出物(丁蛋白)。

本题还涉及半透膜问题。半透膜只允许小分子透过而不允许大分子通过的性质,根据此性质可将析出的蛋白质中的硫酸铵除去。

试题详情

6.(08广东卷·30)请回答以下有关细胞物质组成和功能的问题:

(1)细胞中含有N元素的生物大分子是

A.核苷酸和糖原         B.胰岛素和核酸

C.氨基酸和胰高血糖素      D.血红蛋白和纤维素

(2)细胞中的糖类可以分为3类,其中可以被消化道直接吸收的是          。完全由葡萄糖缩合而成的二糖是         

(3)构成细胞膜的脂质是               

(4)癌细胞转移与细胞膜上          减少有关。

答案:(1)细胞中含N元素的生物大分子是B(胰岛素和核酸)

(2)细胞中糖类可以分为3类,其中可以被消化道直接吸收的是单糖,完全由葡萄糖缩合成的二糖是麦芽糖.

(3)构成细胞膜的脂质是(磷脂和胆固醇)

(4)癌细胞转移与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有关

解析:本题考查了生物学基础知识,涉及了细胞的组成元素和化合物等。含N元素的分子有核苷酸、胰岛素、核酸、氨基酸、胰高血糖素和血红蛋白。其中含N的大分子有胰岛素、核酸、胰高血糖素和血红蛋白。能被消化道直接吸收的糖是单糖,由蛋白质、磷脂、胆固醇和糖类组成。

试题详情

5.(08广东理基·42)双缩脲试剂可以鉴定蛋白质,是由于蛋白质有(   )

A.肽键

B.氨基酸

C.羧基

D.氨基

答案:A

解析: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时,常使用双缩脲试剂。其反应实质是在碱性环境下的铜离子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的紫色反应。而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H2NOC-NH-CONH2)结构相似的肽键,所以蛋白质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试题详情

4.(08广东理基·37)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以下关于DNA与RNA特点的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细胞内存在的主要部位相同

B.构成的五碳糖不同

C.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同

D.构成的碱基不同

答案:B

解析: 核酸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可以分为DNA和RNA两大类,具体比较见下表:

 
DNA
RNA
分布
主要在细胞核
主要在细胞质中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碱基
A、T、C、G
A、U、C、G
基本单位
脱氧核糖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两种核酸,其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磷酸二酯键)是相同的,所以在题目所给出的选项中,只有B选项是正确的。

试题详情

3. (2008天津理综.1)下列关于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酶都是由氨基酸组成的

B、高等动物能合成生命活动所需要的20种氨基酸

C、细胞中氨基酸种类和数量相同的蛋白质是一种蛋白质 

D、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基因选择性表达,细胞会产生新的蛋白质

答案:D

解析:考查蛋白质的相关知识。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共有20种,其中有8种是人体不能合成的,必需从食物中获得,称为必需氨基酸。酶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还有少量的RNA。蛋白质具有多样性,其原因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排列顺序、数量以及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在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选择性表达,形成不同的mRNA和不同的蛋白质。

试题详情

2.(08全国卷II.1)为了测定某种矿质元素是否是植物的必需元素,应采用的方法是:

A.检测正常叶片中该矿质元素的含量

B.分析根系对该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

C.分析环境条件对该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D.观察含全部营养的培养液中去掉该矿质元素后植株生长发育状况

答案:D

解析:在植物内积累的元素不一定是必需矿质元素,尤其是随环境污染的加剧,一些重金属元素会在植物体内出现,如日本的辐米事件。必需元素指的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等不可缺少的元素。当缺乏某元素时会出现缺乏症,适当补充该元素时其缺乏症消失。要判断某种元素是否是必需的矿质元素,要采取实验的方式进行验证,即采用实验组和对照组来进行对比,二者保持一个变量不同,其余条件相同。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