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86973  386981  386987  386991  386997  386999  387003  387009  387011  387017  387023  387027  387029  387033  387039  387041  387047  387051  387053  387057  387059  387063  387065  387067  387068  387069  387071  387072  387073  387075  387077  387081  387083  387087  387089  387093  387099  387101  387107  387111  387113  387117  387123  387129  387131  387137  387141  387143  387149  387153  387159  387167  447090 

5.在DNA的粗提取过程中,初步析出DNA和提取较纯净的DNA所用的药品的浓度及其名称分别是(  )

①0.1g/ml柠檬酸钠溶液②2mol/L氯化钠溶液③0.14mol/L氯化钠溶液④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⑤0.015mol/L氯化钠溶液⑥0.04mol/L氯化钠溶液

A.①③⑤  B.③④  C.②④   D.②③④

试题详情

4.在向溶解DNA得氯化钠溶液中,不断加入蒸馏水的目的是(  )

A.加快溶解DNA的速度         B.加快溶解杂质的速度

C.减小DNA的溶解度,加快DNA析出   D.减小杂质的溶解度,加快杂质的析出

试题详情

3.鉴定DNA的试剂是(  )

A.斐林试剂   B苏丹Ⅲ染液   C.双缩脲试剂   D.二苯胺试剂

试题详情

2.DNA的溶解度最低时,氯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 2mol/L   B.0.1mol/L   C. 0.14mol/L   D.0.015mol/L

试题详情

1.DNA不溶解于(  )

A.氯化钠溶液   B. 氯化钾溶液   C.酒精溶液   D. 氯化镁溶液

试题详情

(六)布置作业

写一篇人物通讯,向同学介绍自己周围具有的时传祥精神的某一人,注意用具体、典型事例说明。

试题详情

(五)课文语言朴实,却在不经意之中给你以震撼。给你内心震撼的语句有哪些,请找出来进行分析。(采访了哪些知情人?) 

(1)在后来的采访中,大凡了解些时传祥的,说话多是这么“转折”…… 

[提示]一提到时传祥,许多人充满了美好的回忆,但一联系到现实,却都感到愤懑,这种转折和反差,说明了现代社会精神高原的丧失带给人的失落感。 

(2)在列举了北京环卫系统连年招不满工人的数字之后,是环卫局干部颤抖的述说,“仅1994年,我们环卫工人被打事件就多达78起……今天,人怎么这样?!” 

[提示]枯燥的数字之后,是鲜活的生存状态。说明了环卫工人的地位低下,更说明当今社会“重访精神高原”的重要。  

(3)……这世界,变化真大! 

[提示]这是作者的感慨,以前人们都争着学时传祥,跟他背一趟粪都感到光荣,可现在躲都来不及。作者一句话,不露声色,似乎是一种失落感的宣泄,也似乎是对社会的反思。 

(4)当听到要写时传祥时,老人就挺激动,同时也有些黯然:“现在实实在在干活,本本分分做人还时兴吗?你写劳模还有人看吗?” 

[提示]老人的“黯然”以及几句平凡的问话分明是一位老人对社会现状的担忧,道出了这个社会的无奈,社会发展了,物质文明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我们以前固守的一些东西却也失掉了。 

(5)几天前,记者与几位挺有身份的人聊天。有人问:“忙什么?”“在写时传祥。”大家就笑。后来其中一人单独对记者说:“现在赚钱再多的人内心深处也都有一种感慨——大家能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在,该多好!” 

[提示]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现在像石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在的人越来越少了,但是大家在心底还是渴望那样的精神的。结尾点明文章主旨,借别人之口道出我们逐步在丢掉,但这个社会却正需要的一些精神:正直、敬业、实在。这也正是我们真正应该从时传祥身上学习的。这是一种更深刻、更耐人寻味的对主题的深化,是对今天人们内心仍存美好的一种肯定。  

作者追求一种十分平实、十分朴素的风格,然而,透过字里行间,作品所体现出的情感是热烈而鲜明的,这是因为作者将自己激动的情感和理性的思考都隐藏在一种引而不发、含而不露的客观叙述之中。惟其如此,读者通过作品所受到的启发是强烈而又深刻的,这与现在的一些虚张声势、情感虚假的报道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引发当代人的深层思考。 

试题详情

(四)思考、讨论问题 

问题一:作者为什么要寻找时传祥?又为什么把他称为“精神高原”。

   明确:“寻找时传祥”,其实是在寻找时代精神。也就是文章最后所说的时传祥所具有的“正直、敬业”的精神。是因为一段历史正渐渐逝去,时传祥精神也被人淡忘。现代都市已经不再需要掏粪工人,但是只要存在社会分工,总会有苦、累、脏的工作,因此,时传祥“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时传祥精神不仅是不怕苦与累与脏,更在于他的认真与敬业。无论是做工人、官员,还是做商人、学者,时传祥的精神都不会过时。

   问题二: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某幼儿园老师指着一名环卫工人的孩子教育其他小朋友说:“你们若不听话,将来也得像他父母一样去扫大街、掏厕所!”如今这个时代,有这样的想法是非常普遍的,你又是怎样看的呢?

   明确:要注意到文章中时传祥对刘少奇的感激与信任,“就冲他能看得起俺这个掏大粪的,俺就到死也不信他是个坏人”。这实际上是文章涉及的又一个问题,何谓“看得起”,它是与人的价值联系在一起的。在旧社会,城里人的居家生活虽然离不开掏粪工,却又非常瞧不起这一职业。尤其是有钱人,常常把这些掏粪工蔑称为“屎壳郎”。时传祥解放前就常受到社会的白眼,新中国成立后,所有的人都是劳动者,大家都是平等的,时传祥凭借他的劳动得到尊重,他的工作得到了肯定,掏粪不再像以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手段。如今的社会分工依然多元化,人们会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处在不同的生存境遇中,但做为一个人,他们是平等的,他们同样拥有尊严。不能因为地位的悬殊而瞧不起他人,如果所有的人都持有这位幼儿园老师的观点,那么我们只会生存在一个坚冰的世界中,拥有地位以及利益关系生成的情感,内心却未必快乐。因此最重要的是我们心里有平等的意识。 

试题详情

(三)比较本单元课文,了解课文文体特点以及写作背景。

   1、这是一篇人物通讯,属于新闻作品。  

 新闻的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消息更注重时间的及时、事件的突发;通讯、报告文学更看重事件的本质与升华。  

2、这篇通讯最早发表于 1995年5月17日 ,是《工人日报》1995年推出的“重访精神高原”系列报道中的一篇。该通讯曾获1995年第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3、“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的基本特征。本文写于时隔几十年的九十年代,作者对当时的情形已经无法直接描述,那么他如何遵循这一原则的呢?

   明确:只有靠采访知情人,才能写出时传祥当年的事情。

   这篇通讯通篇追求一种平静的形式和格调,叙写时传祥的事迹时,始终注意用知情人的陈述来表达,十分注意“用事实说话”。作者几乎没有用什么形容词,更没有作者的主观议论,只是用记者采访的人物陈述及其评论,让读者充分体会通讯真实性的特点,极大地增强了说服力。

   作为人物通讯,该文应该全面具体记叙时传祥的经历、事迹、影响等,但时隔多年,继续写这些在现代人心目中“早已过时”的人物,写什么,怎么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寻找一个切入点,颇费思考。这篇文章是一篇人物通讯,但已不是一篇传统意义上的人物通讯。

   这篇通讯开掘了一个深邃的思想和重大的主题,即今天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时代是应该变的,但为社会勤奋劳动和真诚待人的道理不该变;现今社会,仍然需要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的人,实实在在干活,本本分分做人。

   4、请学生朗读第一部分,思考讨论这一部分传递的主要信息。 

明确:这一部分首先点明时间及事件,没有具体叙写事件,只是用抒情的语言为后文详细介绍人物命运营造环境背景。作者在这一部分中向读者传递的主要信息是:一场名叫“文化”的“革命”刮起的狂飙,毁掉了一个掏粪工人,也毁掉了共和国主席,更毁掉了我们做人的良知。这是我国一段痛苦的、人鬼颠倒的时代,人们曾经崇敬的人物一下子成为惨遭迫害的对象,人们曾有的信仰、道德观念、价值标准均受到严重的冲击,有人迷失了,精神家园动荡不安。虽然这些冤案都已平反昭雪,然而人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建仍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作者在“重访精神高原”中深感主题的重大,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报道一个劳模的事迹,而是对当今社会应该有怎样的做人观念的反思。 

试题详情

   问:除了课文了解的时传祥外,有哪位同学还从课外作了搜集、整理,觉得对石传祥还算是比较了解,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看来大家对时传祥真的很陌生。那么我们通过学习课文,就来看看到底是什么让人们怀念时传祥?看看他有什么魅力?

  (师投影显示石传祥介绍)  

2、关于时传样  

时传祥,1915年出生于山东省齐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家乡遭遇灾荒,他l4岁便逃荒流落到北京城郊,受生活所迫,当了掏粪工。那时的城市清理厕所主要靠人工来做,因而产生了“掏粪工”这一行业。时传祥的工作就是每天用粪勺挖、用粪罐提、用粪桶背、用粪车运,清理城里的粪便。旧北京城的路非常难走,时传祥每天推着送粪的破轱辘车,由六部口到广安门,再到姚各庄、小井一带。他来回二三十里,常常是“一步三歪,步步打转”。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他都要每天往返4趟。工钱则少得可怜,一个月挣不到3块银元。他们住的地方更是简陋,13个伙伴跟一头驴睡在一起,即使这样的住所还时常呆不住。他们常常是吃在马路上,睡在马路上,头枕半块砖头,一条破棉裤补了又补,穿了整整8年。  

在旧中国,城里人的居家生活虽然离不开掏粪工,却又非常瞧不起这一职业。尤其是有钱人,常常把这些掏粪工蔑称为“屎壳郎”。掏粪工不仅受到社会的白眼,还要受行业内部一些恶势力的压榨和盘剥。时传祥在这些粪霸手下一干就是20年,受尽了压迫与欺凌。有一次,他给京城的一个大律师家掏粪,干完之后想讨口水喝,谁知那 家的阔 太太竟然藏起了水瓢,盖严了水缸,让女佣人拿喂猫的盆子给他盛了一点水。日伪统治时期,粪霸逼他去日本兵营掏粪。进门的时候,他因为双手推着轱辘车,无法给站岗的日本兵摘帽敬礼,被日本兵用枪托和皮靴打得遍体鳞伤。日本投降之后,城里又住了美国兵,他们开着吉普车在街道上横冲直撞,有一次竟故意撞翻了时传祥的粪车,撞伤了他的腿。  

 新中国成立之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清除了粪霸等恶势力,时传祥真正感到翻身得了解放。1952年,他加入了北京市崇文区清洁队,继续从事城市清洁工作。此时,北京市人民政府为了体现对清洁工人劳动的尊重,不仅为他们规定的工资高于别的行业,而且想办法减轻掏粪工人的劳动强度,把过去送粪的轱辘车全部换成汽车。时传祥所在的崇文区清洁队,就有了11辆汽车,清洁工人只需把粪掏好装上车,再由汽车送至郊外。  

 运输工具改善之后,时传祥合理计算工时,挖掘潜力,把过去7个人一班的大班,改为5个人一班的小班。他带领全班由过去每人每班背50桶增加到80桶,他自己则每班背90桶,最多每班掏粪背粪达5吨。管区内居民享受到了清洁优美的环境,而他背粪的右肩却被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因此而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尊敬,也赢得了很多荣誉。 1954年,他被评为先进生产者,1956年当选为崇文区人民代表,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时传祥作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群英会”,还被选为“群英会”主席团成员,同年被选为北京市政协委员。1964年,他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主席刘少奇曾握着他的手说:“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  

“文革”期间,时传祥因与刘少奇的亲密关系等原因受到冲击,被污蔑为“工贼”遭受毒打,于1971年被遣送回山东原籍。1973年8月,周恩来总理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气愤,指示立即派人把他接回来治病。他随后被接回北京,于 1975年5月19日 因病逝世,终年60岁。他去世之前还反复叮嘱,让儿子继承父志,也当一名称职的环卫工人。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