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8634  38642  38648  38652  38658  38660  38664  38670  38672  38678  38684  38688  38690  38694  38700  38702  38708  38712  38714  38718  38720  38724  38726  38728  38729  38730  38732  38733  38734  38736  38738  38742  38744  38748  38750  38754  38760  38762  38768  38772  38774  38778  38784  38790  38792  38798  38802  38804  38810  38814  38820  38828  447090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 

例: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试题详情

  1.连词。

  ①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②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③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④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⑤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试题详情

3、连词。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例: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而

试题详情

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

例: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试题详情

  1、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

  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第三人称代词。

  例: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③活用为第一人称。

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④指示代词,表远指。

例: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⑤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试题详情

  1、代词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例: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例: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助词

  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④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⑤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例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其

试题详情

2.  要与课本联系在一起。

(二)大纲规定的15个常用文言实词

而 乎 其 且 所 为 焉 也 以 因 于 与 则 者 之

(三)15个常用文言虚词用法

  之

试题详情

1.  文言实词要看本词,文言虚词要看关系。

试题详情

例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A.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     B.心中恻然而为涕零

 C.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      D.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

答案 A

(03年北京卷)

 

二、文言虚词

(一)解题指导

试题详情

例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汝旁诸县多盗。                      凶:不吉利

B.怿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白:禀告

C.戒曰:“……不汝容也!”少年皆。          诺:答应

D.夜入其家,探其,不使之知觉。            箧:小箱子

答案:A

(04年全国一卷)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