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87334  387342  387348  387352  387358  387360  387364  387370  387372  387378  387384  387388  387390  387394  387400  387402  387408  387412  387414  387418  387420  387424  387426  387428  387429  387430  387432  387433  387434  387436  387438  387442  387444  387448  387450  387454  387460  387462  387468  387472  387474  387478  387484  387490  387492  387498  387502  387504  387510  387514  387520  387528  447090 

1、[问]: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美丽)

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板书:风光如画)

试题详情

6、指名朗读,注意感情与节奏

试题详情

5、学生默读、体会感情(2分钟)

试题详情

4、 体会、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

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节(整齐)

④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⑤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

试题详情

3、 欣赏配乐诗朗诵

试题详情

2、 指名朗读

试题详情

1、 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

试题详情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二 介绍作者

   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试题详情

8. (1) 有丝;有丝分裂后  (2) 减数第二次  减Ⅱ  (3) 有丝  有丝分裂中  (4) 减数第一次  减I中

试题详情

7.(1)见图。 (2) ①复制  2C→4C  ②分离  4C→2C  ③ 2  2C→C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