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常造成重大影响,例如城市化的进程大幅度改变了原有的水文生态。学者在进行城市化、下水道普及率以及径流量的相关分析研究时,将三者之间关系归纳如右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根据材料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相同的径流量之下,城市化程度愈高,下水道的普及率愈低
②相同的城市化程度之下,下水道普及率愈低,径流量愈大 ③下水道普及率与径流量呈负相关
④相同的下水道普及率之下,城市化程度愈高,径流量愈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3.依据该模式推论,某城市1970年时城市化程度20%,下水道普及率40%;2000年时城市化程度90%,下水道普及率80%。则2000年的径流量为1970年时的多少倍( )
A.1 B.2
C.3 D.4
解析:第12题,城市化之前和之后的流量约为定值,所以图中数字可表示径流量的大小。若径流量为2,读图知,城市化程度与下水道的普及率呈负相关。若取城市化程度为40%,读图可得,下水道普及率愈低,图中数字即径流量愈小,所以,下水道普及率与径流量呈正相关。若取下水道普及率40%,读图可得,城市化程度愈高,径流量愈大。第13题,据图知,1970年城市径流量约为2,2000年约为6,则2000年径流量约为1970年时的3倍。
答案:12.C 13.C
(2010年江苏盐城三校联合质检)下图是“城市热岛强度日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图中有关城市热岛强度的信息,正确的是( )
A.晴天日平均值约1.7℃,最大值约3.7℃
B.阴天日平均值约0.9℃,最大值约2.4℃
C.热岛强度与天气形势有关,云量少,风速小,热岛效应微弱
D.阴天时热岛效应显著
11.若图示热岛强度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密切,其依据是( )
①城市人口密度高于农村
②臭氧层空洞不断扩大
③海陆热力环流显著
④峰值时刻与人流、车流高峰期吻合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②
解析:第10题,由图可知,阴天时城市热岛强度最大值约1.6℃。晴天时比阴天时热岛强度大,热岛效应显著。云量少,风速小时,多为晴天,热岛效应显著。第11题,城市人口集中,工业生产、交通工具排放的废热多,形成热岛效应。图中热岛强度峰值时刻为8∶00前后,正值上班高峰期。
答案:10.A 11.B
7.(2010年北京丰台统考)下图为“某城市工业集聚规模随时间变化示意图”。符合该城市工业分布和规模变化规律的是( )
A.T1-T5阶段,市区环境逐渐恶化,交通压力增大
B.T1-T3阶段,市中心人口向郊区迁移
C.T4-T5阶段,市中心工业规模持续扩大
D.T3-T5阶段,郊区工业规模逐渐大于市中心
解析:选D。由图可知,T4、T5阶段工业迁往郊区,市中心工业规模缩小,郊区工业规模已大于市区,有利于市区环境和交通压力的缓解。
(2010年湖南十二校联考)图中①为“某市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地价曲线图”,②为“该市城市规模的变化图”。读图,完成5-6题。
5.①图中甲地价变化的原因和②图代表的国家分别是( )
A.交通的通达度提高、发展中国家
B.交通的通达度提高、发达国家
C.城市规模变小、发达国家
D.城市规模变小、发展中国家
6.②图反映了该市( )
A.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B.城市化水平比较低,发展缓慢
C.许多人和企业从市区迁往郊区,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D.城市核心区规模减小,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解析:①图中甲地出现地价次高峰,说明甲地位于城市环路与主干道路交会处,因交通通达度提高,地价升高。②图中城市用地规模在城乡过渡带快速增长,是郊区城市化的表现,属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答案:5.A 6.C
(2010年天津河西调研)读“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图”,完成3-4题。
3.按城市发展过程,上述四幅图的排序依次是( )
A.a-c-d-b
B.a-d-b-c
C.c-d-b-a
D.d-b-c-a
4.该城市在图示的发展过程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城市环境得到改善
B.城市交通拥挤现象得到缓解
C.商业中心多分布在城区边缘
D.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
解析:随着城市化的进行,郊区人口密度逐渐增大,进入城市化后期,城市中心区出现衰落,市中心区人口密度降低,人口向郊区甚至农村移动。城市的商业中心多位于市中心及交通干线两侧,城区边缘很少分布。
答案:3.A 4.C
(2010年广东佛山质检)下面图甲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图乙为“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读图,完成1-2题。
1.在图甲中,字母E→F反映的是( )
A.城镇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
B.城镇化进程进入衰退阶段
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城乡差距扩大
2.图乙中a、b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其中b最可能处在图甲中的( )
A.D时段 B.B时段
C.E时段 D.F时段
解析:第1题,E→F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即逆城市化阶段。逆城市化是乡村基础设施完善,城乡差距缩小,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体现。第2题,图乙中b阶段农业就业比重约为58%,工业、服务业就业比重分别约为15%和27%,应为城市化初期阶段。
答案:1.C 2.B
2.完成课后练习三。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