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88010  388018  388024  388028  388034  388036  388040  388046  388048  388054  388060  388064  388066  388070  388076  388078  388084  388088  388090  388094  388096  388100  388102  388104  388105  388106  388108  388109  388110  388112  388114  388118  388120  388124  388126  388130  388136  388138  388144  388148  388150  388154  388160  388166  388168  388174  388178  388180  388186  388190  388196  388204  447090 

2009年9月24日,山东海阳核电站一期工程已正式获得国务院核准,这标志着海阳核电站一期工程全面具备正式开工条件。据此回答12-13题。

12.在山东东部沿海建核电站的主要目的是                 ( )

A.经济发达,科技领先,建站优势明显

B.缓解山东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

C.人口稠密,交通便利,建站优势明显

D.解决矿产资源贫乏的状况

13.关于在我国大力发展核电意义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加速发展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B.应对我国国内能源紧缺的状况在短期将难以改变的状况,填补能源需求缺口

C.是我国的宏观能源形势及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惟一举措

D.可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尤其是有利于改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大气质量

解析:山东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建设核电站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山东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进一步促进东部地区的发展。核电站对原料运输要求不高,发展核电站与建设节约型社会关系不大。

答案:12.B 13.C

试题详情

煤炭燃烧时会排放二氧化硫等污染物,为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许多地方都使用了洁净煤(如脱硫)技术。读煤炭脱硫效率图,完成10-11题。

10.关于煤炭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人均煤炭资源不断减少,主要是因为人类的不合理利用

B.煤炭是我国目前主要的能源消费形式

C.煤炭主要是由海洋生物演化而来的

D.我国南方各省区煤炭资源都很缺乏

解析:人均煤炭资源不断减少主要是因为煤炭资源总量有限,且是非可再生资源,而人口数量却不断增加;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炭主要是由森林沉积后演化而来;中国南方各省除了贵州省煤炭较多外,其余普遍缺乏煤炭资源。

答案:B

11.关于洁净煤技术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技术脱硫效率达到100%

B.该技术可以减小pH和酸雨危害

C.该技术使煤炭资源得到了循环利用

D.该技术提高了煤炭资源利用的经济价值

解析:该技术脱硫效率没达到100%;该技术可使煤炭燃烧时排放的酸性气体减少,酸雨危害减小,pH增大;该技术没有体现煤炭资源的循环利用,但提高了煤炭资源利用的经济价值。

答案:D

试题详情

露天煤矿的开采给山西省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压力。据此回答8-9题。

8.在开采煤矿时,要大量剥离表土,处理不当往往造成水土流失,破坏土地资源,这主要说明了                               ( )

A.自然资源具有分布的规律性

B.自然资源具有时间的变化性

C.自然资源具有联系的整体性

D.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对立性

解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地表植被的破坏造成了水土流失,说明自然资源具有联系的整体性特征。

答案:C

9.关于山西省能源基地露天采矿区生态建设的理想组合是          ( )

A.农业经营-复垦-采矿-回填-筑坝

B.筑坝-采矿-回填-复垦-农业经营

C.采矿-回填-复垦-农业经营-筑坝

D.筑坝-采矿-复垦-农业经营-回填

解析:山西省的重点矿区经过实践,总结出了重点工矿区的生态建设模式:筑坝-采矿-回填-复垦-农业经营,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B

试题详情

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能源的利用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读图,回答5-7题。

5.全球能源消费历史及趋势图中体现的1900-2100年全球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特点是( )

A.固体燃料的消费比重上升

B.液体、气体燃料的消费比重迅速降低

C.气体燃料的消费比重迅速上升

D.液体燃料的消费比重稳步上升

解析:由全球能源消费历史及趋势图可知,1900-2100年全球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特点是气体燃料的消费比重迅速上升。

答案:C

6.下图表示的是某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这种能源消费结构易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①大气污染加剧 ②土壤肥力下降 ③土壤污染严重

④水污染严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该地区能源消费以煤炭、薪柴、植物秸秆为主,易产生大气污染;秸秆被大量燃烧不能以有机肥的形式返还农田,易使土壤肥力下降。

答案:A

7.改变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 )

①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多种能源 ②营建速生薪炭林 ③推广生活用煤用电 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⑤大力发展畜牧业 ⑥加强交通建设

A.①②⑤           B.②⑤⑥

C.①②⑥           D.①②③④

解析:改变上述环境问题应因地制宜的开发利用多种能源、营造速生薪炭林、推广生活用煤用电、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答案:D

试题详情

读黄土高原各类矿产潜在价值所占比例表,完成1-4题。

矿产种类
各类矿产潜在价值占
总价值的百分比(%)
能源矿产(主要是煤)
92.17
金属矿产
3.95
非金属矿产
3.88
合 计
100

1.从上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黄土高原地区矿产资源的特点是         ( )

A.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

B.开采条件好,综合效益高

C.矿种多、质量好

D.能源矿产储量大,潜在价值高

解析:由表中数据可知,在黄土高原地区,能源矿产的潜在价值占总价值的92.17%,故该地区能源矿产储量大,潜在价值高。

答案:D

2.黄土高原地区最突出的优势资源是                  ( )

A.能源矿产    B.金属矿产

C.铝土矿         D.非金属矿产

解析:由表中数据可知,黄土高原地区最突出的优势资源应是能源矿产。

答案:A

3.下列选项是某同学对表中数据92.17%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它是黄土高原地区煤炭资源储量占本地区能源矿产总储量的百分比

B.它是黄土高原地区煤炭资源储量占全国能源矿产总储量的百分比

C.它是黄土高原地区能源资源潜在价值占本地区矿产潜在价值的百分比

D.它是黄土高原地区煤炭资源潜在价值占全国能源矿产潜在价值的百分比

解析:由表可知,表中的92.17%是黄土高原地区能源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占本地区矿产潜在价值的百分比。

答案:C

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黄土高原地区的发展方向是建成全国的         ( )

A.能源生产供应基地         B.木材生产和加工基地

C.商品粮、棉生产基地        D.畜牧业生产基地

解析:黄土高原地区能源矿产的潜在价值比重大,应把该区建成全国的能源生产供应基地。

答案:A

试题详情

问:本文是一篇书信,但文中写景占了很大比重,这与书信有何关系?语言表达方面有什么特点?

明确:书信是直接与接受者对话的一种文体,或叙事,或表情,或写景.这些都与对方有密切的联系。

在这封信里,虽然写景占有很大比重,但是叙友情却是贯穿始终的线索。由独游的索然无味,到对往昔的回忆,再到向裴迪发出“从我游”的邀请,表达出对好友的思念之情的主题。

试题详情

古往今来,很多诗词都是描写祖国山河美丽景色的,诗人们在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余,不可避免地渗入了个人的情感,如李白的洒脱不羁,白居易的忧国伤时,苏轼的豪放旷达,那么,王维在山水之间,又是寄寓着什么情感呢?

由于受到母亲的影响,王维从小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心灵浸染了佛教清静无为的色彩,尤其在官场中的沉沉浮浮,早年经国济民的心志开始冷淡下来,在郊外的终南山和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弹琴赋诗,傲啸终日”。其诗作或直接阐释禅理,或渗透禅趣,在中国诗史上成功地创造出了在儒、道之外的另一种审美境界,即佛家的审美境界,因而有“诗佛”之称。

(知识补充:在佛学的美学看来,这样一种心境或审美的境界在文艺上的达到,最重要的就是成功地呈现出一种绝言绝虑的“空”、“静”之境。慧能说:“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彼相中不生爱憎,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坛经》)。这是在讲禅宗思想,同时也可看作是在讲佛家在审美上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其根本特色就是“安闲恬静,虚融淡泊”。宋代苏轼在《送参寥师》一诗中说:“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这也很能得佛家审美境界的精髓。而在古今诗人中,王维正是最善于表现这种“空且静”的境界的。)

“辋川寒山图”中无处不给人一种幽寂清寥的感觉,在如此情景下,作者“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 使人联想起佛僧的静夜坐禅,深切感受着作者内心的宁静和安闲,表现作者期望闲适山水之中,追求田园生活的心理。

试题详情

3、   表现手法方面,“辋川寒山图” 为眼前所见之景,为“实景”;“辋川春山图” 为想象之景,为“虚景”。一实一虚,形成对比,亦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完整的辋川风景图。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