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88471  388479  388485  388489  388495  388497  388501  388507  388509  388515  388521  388525  388527  388531  388537  388539  388545  388549  388551  388555  388557  388561  388563  388565  388566  388567  388569  388570  388571  388573  388575  388579  388581  388585  388587  388591  388597  388599  388605  388609  388611  388615  388621  388627  388629  388635  388639  388641  388647  388651  388657  388665  447090 

2.教师领诵(要求学生一边跟教师读,一边考虑如何划分本段层次)。 

试题详情

1.教师示范背诵并穿插讲解。 

①“其下平旷……所谓前洞也”——“前洞”陪衬“后洞”,一笔带过,妙。 

②“由山以上五六里”——“以”的用法同“而”,一笔带过行程。“有穴窈然”——写所见,“入之甚寒”——写所感。“问其深”——写所问。这是详写后洞。 

③“余与四人……而其见愈奇”——“愈深”“愈难”“愈奇”六字,大有深意,为下文议论张本。如果是一般的山水游记,“愈奇”之后必大肆渲染。 

④“有怠而欲出者……俱出”——游程至此结束。 

⑤“盖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记洞中所见。 

⑥“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追记自身,伏“悔”字。 

⑦“既其出……游之乐也”——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 

试题详情

2.学生练习背诵。 

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①为什么要先点出洞名?(下文主要记游华山洞经过,又由此生发议论。) 

②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古文无“花”字,“花”小篆中作■,像花之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华”分开。)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在现代语中应是两句话:因为它在华山南边,(所以)这样称呼它。“名之”是下半句,表示结果。

第 二 课 时 

试题详情

1.教师先范读一遍,然后领诵一遍。 

(说明)教师范读不要求连贯,可以随时穿插一些小问题: 

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哪一个是本名?(华山。)哪一个是别名?(褒禅山。)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此前不叫褒禅山;“有碑仆道……曰‘花山’”——可见“花山”是古名,“花”后来讹音为“华”。) 

②“唐浮图慧褒……名之曰‘褒禅’”——这句说别名来由。下句“今所谓……庐冢也”作补充,证明此说正确。 

③“距其院东五里……名之也”——“华山洞”,这里是指前洞还是指后洞?(后洞,下文可证。)这句介绍华山洞名由来。 

④“距洞百余步……曰‘花山’”——“有碑仆道”中有省略成分吗?(“仆”后省“于”。)说碑“距洞百余步”,却没有说出方位,据你判断,碑应在洞的哪一面?(西面。作者以慧空禅院为参照物,再去前洞,正是向东走,先见碑而后见洞,可见碑在洞的西面。) 

试题详情

问: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后洞时结束。)可见第1、2段是记游部分。 

问:作者发了哪些议论?(“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前一点是由什么事情生发出来的?(游后洞而未能“极夫游之乐”。)后一点呢?(“有碑仆道,其文漫灭”)可见第3、4段是议论部分,分别照应第1、2段。 

试题详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无物以相(xiàng)之 何可胜(shēng)道也哉 长乐王回深父(fǔ) 

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至洞之深处。)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你们能不能从毛主席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无限风光在险峰”。)再说作者的“悔”——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随之”。) 

“随之”,就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试题详情

13、①国家通过财政发挥财政对经济的调节作用,通过对财政支出数量和方向的控制,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为农业发展创造条件(3分)

②通过财政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2分);

③促进农村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生活水平提高(2分)

④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国家通过对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的确定和征收征管来调节。国家通过税费改革、减轻农民的支出负担,通过建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3分)

试题详情

13. 材料:“十五”时期,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资金年均递增17%。2009年,国家财政支农资达6000亿元以上,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有大幅度增长,保证了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中央指出,要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要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结合材料,分析国家如何利用财政、税收手段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0分)

滚动训练卷(一)答案

试题详情

12.对企业而言,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意味着

A.生产成本下降,生产总值提高        B.生产成本下降,经济效益提高

  C.生产总值下降,利润增加           D.生产总值提高,经济效益提高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