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89067  389075  389081  389085  389091  389093  389097  389103  389105  389111  389117  389121  389123  389127  389133  389135  389141  389145  389147  389151  389153  389157  389159  389161  389162  389163  389165  389166  389167  389169  389171  389175  389177  389181  389183  389187  389193  389195  389201  389205  389207  389211  389217  389223  389225  389231  389235  389237  389243  389247  389253  389261  447090 

3、       指名口译本段。

试题详情

2、       学生对照注解,研读本段。

投影出示重点词语:

⑴悲:①夫古书之不存(感叹)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哀)③余之,且曰:“若毒之乎?”(哀怜)

⑵胜:①何可道也哉(尽)  ②沛公不杯杓(能承担,禁得起)  ③予观夫巴陵状(优美的)

⑶所以:①此所以学者…(……的原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靠他来)

而莫能者 

谬:形作动,弄错,使……错。

传;动作名,流传的文字。

名:名作动,识其本名。

试题详情

7、根据思路,尝试背诵。

试题详情

6、       问:本段在前文记叙的基础上,用一个“叹”字引出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这一段可以分几层意思?你对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道理如何评价?

明确:五层意思:

⑴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

⑵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

⑶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

⑷阐述宏伟目标、险远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⑸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要有“志”;虽然有志,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的地方,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到至。作者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讥”“无悔”,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也是治学处事之理,还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这对于我们治学、处事、创业都有很大启发。

试题详情

5、       掌握句子转换:“非有志者不能至”一名强调必须有志,请将它改为肯定的说法。(有志者事竟成。)

试题详情

4、       找出议论的中心句。(而世之奇伟…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试题详情

3、       指名口头翻译。

试题详情

2、       学生对照注释细读课文第三段,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词句。

投影出示重点词语:

⑴观:①古人之于天地(观察)  ②非常之(景象)  ③大王见臣列(guàn建筑物的一种)

⑵得:①不极夫游之乐(能够)  ②往往有(心得,收获)  ③与公甚相(融洽)

⑶夷:①以近(平坦)  ②今操芟大难(《赤壁之战》)(铲平,削平) 

③南抚越(《隆中对》)(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

④匪所思(平常人)

⑷相:①无物以之(帮助)  ②操虽托名汉(宰相,丞相)③伯乐马(察看,鉴别)

非常之观   非常:不平常。

⑹常在于险远   险远:险远的地方。

试题详情

1、       集体齐读。

试题详情

教学过程: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